APP下载

浅谈文学作品外译中的文化表征路径

2019-07-08李晓琴

神州·中旬刊 2019年6期

李晓琴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越来越丰富,中国人民秉承着“让文化走出去”的理念,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文化研究过程中,英国著名学者斯图尔特·霍尔曾提出“文化表征”这一概念,并对语言符号的使用、衔接以及构建做出系统的探讨,为外译作品的成功转换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表征;文学作品外译;莫言作品

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等工作的开展下。越来越多的人支持通过文学作品外译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而“提升文化影響力”也已经被国家作为战略项目发展。文学作品外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不断面临着挑战,而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外译将中国文化真正的带给世界,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

一、文化传播与文化表征

(二)文化传播的概念

语言学家萨培尔曾提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的观点,受到广大学者的赞同。文化传播,即文化扩散,指的是文化从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这可以是社会之间,可以是区域之间,可以是群体之间也可以是国家之间。而在翻译人员的眼中,文化传播也可以指通过语言符号的方式传播文化信息。在带领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准确的表达原作者思想感情,让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精确的翻译尤为重要。

(二)新时期的翻译标准

根据“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已将召开两届,《中国翻译》登上特设专栏等情况的出现,我们不难发觉翻译在新时期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国人民的文化素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提高,人们在对外国文学进行学习时,精准的语言可以帮助大家更快的掌握文章内涵,同时对翻译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通过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在保证原著内涵的情况下,选取更方便大众理解的表达方式对原著进行转述,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积极向世界传播文化。

(三)通过翻译进行文化表征

从斯图尔特·霍尔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整理出翻译与文化表征的关联之处:一、共同的传播方式,通过语言符号表达文化知识;二、共同的研究对象,如是有效的使用语言符号,精准的表达作者思想;三、共同的目标,即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文化传播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文化表征理解为翻译。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传播能力,首先就要提升外译作品的文化表征能力。文字符号、标点符号、声音符号及图像符号作为语言表达的基础,在文化表征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构建文学意境,形象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为读者的理解提供便利。

二、莫言英译作品的表征之路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中国获奖作家莫言备受关注,这也使得莫言的作品成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接下来,笔者将对莫言作品成功英译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从文化符号自身的构建出发,以莫言的《蛙》为例,蛙,在文章中不仅局限于一个动物的身份,还是涉及它强大的繁殖能力,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口以及计划生育的一个映射。但是在英译过程中,《蛙》恰恰被局限在动物的身份,由于《Frog》的命名无法进一步展现其内在含义,无法将深刻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大众。由此可见,单一的符号转化并不能有效的表达文章内涵,甚至对文化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通过不同符号的结合,建立共享信息的进而提升符号的表达能力。

还是以《蛙》为例,为了将文章隐含的人口问题清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可以在封皮上增添婴儿形象的剪纸图片,让读者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产生疑问,从而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读者阅读的同时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生死疲劳》同样是莫言的作品,在这篇文章的英译封面上,我们可以直观的发现婴儿、马、猪、猴等内容的存在,而它红色的背景在中文图书中是很少出现的。红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血、危险、无形中给人们带来压迫的感觉,但在特定环境下又代表着希望,代表着胜利,所以在通过特定的关系构建后,即使是同一个符号,也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

莫言作品成功英译的原因除了关注作品命名,进行封面设计,还取决于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致的文章结构,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文章的结构不会被广泛接受,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翻译工作者从不同国家的文化出发,对作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比如莫言创作《天堂蒜薹之歌》时,没有给文章设计结尾,而大众并不适应这种结构,提出异议,作者后来应读者和出版方要求,新增了一版有结局的。这种由于特殊环境作用,而改变文章结构的例子并不少见,毕飞宇写的《手机》也遇到过这种问题。归根结底,如何有效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将中国文学作品发扬光大,才是最为重要的。

结束语

文化表征在大力推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值得更多人深入研究。不仅仅因为文化表征在遵循作者意图的基础上为引导读者解开作品神秘面纱做出的贡献,还在于为了适应读者而选择不同方式,引导大家了解文化信息,为传播文化知识而付出的努力。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基础,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阻碍,通过符号的合理使用,以文化表征的方式积极传播文化内涵,是新时代的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桂徐贵,邓玲.从话语权力理论看影视外译的途径和方法[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 (02):149-150.

[2]季进,王晓伟.论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可能与未来——以贾平凹《高兴》的英译本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8 (06):165-173+186+2.

[3]郝会肖.跨文化视角下《召树屯》中傣族谚语英译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2 (05):31-35.

[4]任文.试论中国口译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J].中国翻译,2018,39 (05):21-26+127-128.

[5]肖唐金.跨文化交际翻译学:理论基础、原则与实践[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03):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