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班级监控全方位覆盖”的思考

2019-07-08陈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4期

陈娟

摘   要 叶澜指出:“教育的现代性就看它对个体的尊重程度和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少空间。”学校的空间建设都应该以尊重儿童生命完整为原则。学校的每一个管理措施,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智慧,都有赖于学生的心甘情愿真心参与才能完成。真正的教育,必须在学生全身心放松全方面信赖的请况下,才能够得以美好地发生。

关键词 全方位监控  家校联手  民主与自由  尊重与发展

吴夕龙老师在《教师需要在尊重中发展》一文里面谈到A、B两位校长针对学校的“不听话”和“摆老相”的两件事,A校长是自上而下地强制与要求,然而收效甚微,B校长别出心裁用“寄语署名”的环节给老师制作“教师风采”,教师练写粉笔字却成了一种时尚;而A校长抱怨的“摆老相”,B校长并没有过多要求,只是和值日学生一起站在校门口,用无声的行动做出了有形的示范,整个学校的各项活动因此得以有序展开[1]。一个学校发展的中心就在于“人”,每个教师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关键是现行的制度与各项机制能不能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学校管理层面的各项措施,都应该围绕着“怎么让教师感到尊重”而进行。

其实,对学生的管理也需要在尊重中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力也是无穷的,学校的举措,教师的管理,也必须以学生的心甘情愿为基础,可以说,校长导引着教师的智慧,教师导引着学生的发展。

就在最近,级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全方位管理,进一步推行“学校一日常规”的精细化管理的运行,要在每个班级安监控。个人却觉得此举亟待商榷,应慎重而行。

一、安监控的行为触动了谁的利益

安上监控之后,学校可以监控老师的课堂教学不规范的行为,比如上课迟到、课中接打电话、教师对学生的管教行为是否得当等等,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监控看到学生的到校情况、学习、纪律、卫生,甚至班级里有些偶发事件,监控都可以如实记录,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证据。甚至,家长们也可以通过监控看到自己孩子参与课堂的学习情况。

然而,我们却要问一句:这种监控装置和监控行为,对于被监控的人,教师或学生,他们喜欢吗?

1.被监控的感觉是不被信任

安上监控之后,师生感觉被全方位监视。老师如何讲课,讲课精不精彩,学生听没听课,课上反应如何,领导们通过监控了如指掌,特别是班里有丢失东西的问题、打架斗殴的行为、男女接触过密等行为,倒也能很好解决。

但是有没有考虑到老师和学生?有谁喜欢背后有一只眼睛盯着?被审查被监视?作为班主任,习惯把班级当做是自己的小王国,在这个小“国度”里,批判和建设、引导与求知、娱乐与发展,都可以自由掌控。近三年,我和我的学生们循序渐进地举办的许多学习体验、作文体验、生活实践的活动,很多是初发阶段,是在尝试中寻求,在寻求中归纳,其间也不见得每个环节都中规中矩,但在保证不越轨的条件下,老师还是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自由度的,可是就连自己理想实践的小舞台也被监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了某件事就被领导责罚。那么,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还有多少自由度和幸福感?

虽然安监控会让学生“老实”很多,班级有什么“疑难杂事”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但与上同理,没人喜欢在别人的“监视”下生活,即便是所谓的“好学生”,也不喜欢自己的背后多一双挑剔和监视的眼睛,“监控”的行为,只会造成奴性的学生,或者很会作假的学生,让学生早早地学会了做“双面人”。

2.安监控的“站位”不对

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在错误中修正自己,纠正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思想,看清自己的努力方向。也可以这么说,学生生来就是犯错的,班主任和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孩子们犯错的路上给予正确的影响,是和学生站在一起,去解决青春期中、成长路上所遇到的困难,而不是站在“成长”的对立面,去鸡蛋里挑骨头。这种全面覆盖的“监控”,是“管制”而不是“民主”,是给学生画地为牢。

3.安监控的“效果”未明

安监控的目的,就是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控制学生的不当行为,这首先肯定了班级和学生会出问题,然后给某些有控制欲的人提供解决的一个途径。然而,虽说这个确实也能处理小问题,但它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巨大负面作用却是不可忽略的。老师感觉被约束被控制,学生感觉不被信任,在一个充满怀疑和控制的氛围里教书和读书,还会生出幸福感来吗?

4.安监控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隐私

被监控的初始,首先要成为怀疑对象,然后才付诸实施,于人不知不觉之间搜集“犯罪”证据,以便有充实、确凿的证据,将犯罪对象绳之以法。那么在教室安监控的目的,是不是也是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犯罪对象”“事故源头”呢?这种无孔不入的监控是不是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呢?

二、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反馈

针对安装监控一事,笔者在班级学生和家长中展开问卷调查,收回意见反馈表之前,我猜测来自于学生的意见中,应该是反对的占大多数,而家长们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渴求,还有目前社会上一些家长生怕自己孩子吃亏的心理,应该是绝大多数赞同的。但是没想到绝大多数家长持反对意见。

全班49人,家长里20人同意,27人反对,2人中立;学生里3人同意,46人反对。

综合起来看,来自于“同意安装监控”家长的信息中,家长们希望“加强监管、避免事故发生”的心理可以理解,“防止学生乱做小动作”也可能有效,但“提高教学质量”可就难说了,教学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行为,讲究的是“兴之所至,金石为开”“纵横捭阖,激趣生成”,但这样的状态,必须是在师生双方都相当放松和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发生,而被监控的师生,不会去想“我怎么可以更好”,只会更多地去想“我可千万别犯错”,就此奴性拘束,怎会有创造性可言?

原本以为家长反对的不会太多,毕竟监控可以让他们更方便地“监控”自己的孩子,没想到的是,问卷显示,家长却是绝大多数的反对。家长反馈的意见忠实地反映了家长的学识和教育水平,上溯几十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停留在“吃饭、喝酒、打孩子”的水平,可现在,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自由空间和个性尊重,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我想,这应该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校联合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的地方。

学生中有3人同意,占总人数的6.1%,46人反对,反对人数占总人数的93.9%。我观察了几个“同意”的孩子,一个是体育特长生,两个算是学困生。其他的高达93.9%的孩子选择“不同意”,理由如下:不喜欢被监视的占42.8%,感觉没自由没安全感的占22.4%,感觉不被信任的占14.3%。

从个人的经历来看,家委会安了监控后,家长对班主任的要求也高了,现在除了教书的累,又平添了一份心理的勞累,感觉不被领导信任,也不被家长信任。此外,安了监控之后,一旦学生有些微小事,家长就会要求调出监控一查到底,很多原本不起眼的小事也因之被放大化,无形之中又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强度和难度。

安了监控之后,自律的学生不用管,不自律的学生依旧我行我素,对学生的约束和改变并不是太大。可见,班级监控全方位覆盖,并非必要。

我们所要的教育,应该是一朵云碰触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变得快乐,并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能够成为的最棒的人。老师是先导者,经历过许多事情,可以提供某些经验;学生是追随者,在成长的路上一路跌跌撞撞,但却充满了新鲜的体验和幸福的幻想。

所以,请别安监控,给孩子一个犯错然后修正的权利,给老师一点自主力和自由度,在最大的权限之内,让班主任把一个班带成一个有灵魂的小“国度”,让学生在尊重中自由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夕龙.教师需要在尊重中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8(23).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