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诵经典品梅传风骨
2019-07-08左海电
左海电
【摘要】梅,花中君子。它高洁的品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号,烙印着中华奋勇当先、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踏雪赏梅》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一节语文活动课,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实践活动。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创意课程;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之花,自古寒冬腊月只有它独自绽放,悄无声息。它代表着傲然挺立、高洁、谦虚的人。梅具四德,花开五福,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坚贞不凡的气节,代表着中华民族奋勇当先、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
本节课《踏雪赏梅》中华经典文化诵读活动,设计了“字中梅—园中梅—诗中梅—画中梅—歌中梅”五个环节,从“梅”字入手,引导高年级学生认识梅花,走进梅花的世界,赏析梅花的诗词、画作和歌曲,激发学生“心中梅”之高格,感悟梅花的精神气质,传承中华民族梅之风骨。
一、情境导入,踏雪赏梅
同学们,在雪花纷飞的世界里,你最想做什么呢?
打雪仗、堆雪人是你们的最爱,也是老师的最爱。
老师还想做一件事,看看照片,这是老师去年冬天拍的,雪中的梅花开放啦!踏雪赏梅,赏心悦目,陶醉其中,此情此景,久久不能忘怀。
二、字中梅,形声义俱美
1.老师依次出示汉字:梅
(1)猜一猜,是什么字呢?(金文“ 梅”字)
(2)出示,这是篆体的“梅”。
(3)学习写正楷“”,怎么记住它?
【设计意图:金文,其实跟梅花的初蕊形似,这是由一个会意字演变而来的。带有木字旁,一定跟“木”有关,让学生认识梅花是一种小乔木。正楷“梅”字,是一个形声字,从“木”旁、“每”音,让学生学习汉字,识记汉字,感受汉字的形美和声美。】
2.五福梅花,寓意深刻
南宋范成大的《梅谱》是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记载了“梅原产于南方,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古时梅子是调味品。观赏梅花的兴起,始自汉初,隋唐渐盛,宋朝艺梅兴起。
(1)梅具四德,意义独特。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意;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
(2)梅花五瓣,象征五福。梅花,又名“五福花”,分别象征着和平、快乐、顺利、长寿、吉祥。梅花常被人们绣在枕头上,剪在窗花上,和喜鹊一起画在年画上,装点喜庆吉祥的氛围。
(3)梅花篆字,独树一帜。人们赏梅,爱梅,以梅成趣,梅花篆字,自成一体。它远看为花,近看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与字融为一体,刚劲而美丽,因而成为艺术珍品。请猜猜下面的梅花图中藏着什么字?
(对,分别是家、福、和和美美)
【设计意图: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梅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梅花寓意美好,字源深远,由此创造出的梅花篆字,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创造了世界吉尼斯纪录。让学生知字源,学创造,这也是文化传承的意义所在。】
三、园中梅,色香味皆品
1.视频欣赏:满园梅香
解说:人们喜欢梅花,尤其喜欢傲雪怒放的梅花。位于家乡的盐塘河公园,建有苏北第一家梅园,栽植梅树近2000株,有20多种梅花,朱砂梅、美人梅、骨红梅、垂丝梅等。园中有山,坡上植梅。冬天,100多株蜡梅迎雪开放;初春时节,满园梅花盛开,吸引成千上万市民观赏。
2.请说一说你见到的梅花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颜色、姿态、香气等方面感受梅花的气质美。
【设计意图: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的资源,可许多时候却视而不见。用视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梅花,身边的美,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诗中梅,情韵意兼蓄
诗人卢梅坡有“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的诗句。此时此刻,你想到哪些关于梅花的诗词?
1.吟诵王安石的《梅花》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诗中写出了梅花什么特点?
王安石这首《梅花》不仅写了梅花的洁白无瑕,更写出了梅花的幽香迷人,这也是从梅有暗香的角度来写梅胜雪的诗,诗人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清香。
(2)链接背景:宋神宗熙宁元年,王安石任宰相,上书皇上主张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阻止改革。熙宁七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王安石再次被罢相后,他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写下此诗。
(3)再读《梅花》,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是的,此时作者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 。
【设计意图:王安石的《梅花》学生都能背诵,但真的理解意思吗?借助创作背景的链接,让学生感受王安石的处境艰难,这不也正像风雪中那枝迎寒开放的梅花吗?此时,让学生对梅花的品质更充满敬意!】
2.欣赏陈亮的《梅花》
梅花
宋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1)读准诗句,看图理解:“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感悟梅花的形态之美。
(2) 再读古诗,学生质疑:“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一句中“东君”指春风,也叫东风。
“玉笛休三弄”源自古曲《梅花三弄》,学生闭目欣赏古曲,提问你听到什么?又仿佛看到什么?
(3)配乐吟诵古诗,感受古诗音韵之美。
【设计意图:陈亮的《梅花》一诗,第一、二行具体描述了梅花的形态毫不起眼,是写实之句;三、四行写梅花是“东风第一枝”,最先开放,点出梅花敢为天下先的品质;五、六行写深雪埋藏的恶劣环境阻挡不了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最后作者点明旨意: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学会质疑,感悟诗句语言美和意境美。】
3.比较陆游、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近代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老师与学生分别朗读两首《卜算子·咏梅》。
(2)小组学习讨论两首词。
要求:借助工具书,读懂两首词;想想两首词有哪些相似点,有哪些不同点;小组写出来,比比哪组写得多。
(3)选择一首你喜欢的。练习朗诵。
【设计意图: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根据陆游的词作,反其道而用之。比较两首词,有很多相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都以梅花自比。不同点也非常明显:①两者形象不同,陆游的词作寂寞孤苦,历尽风吹雨打;毛泽东的词积极乐观,如“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②两诗感情不同,陆游的“只有香如故”,低沉无奈;毛泽东的“她在丛中笑”,充满自信乐观精神。通过比较,对两位诗人的不同背景、不同命运有所了解,体会不同的情感,吟咏出两首词不同的韵味。】
4.赏读名句
自古以来,梅雪争春,互为映衬,名言佳句,赏心悦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 卢梅坡《雪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
五、画中梅,诗情画意并臻
1.出示王冕的《墨梅》,诵读并思考
(1)了解王冕,王冕是元朝著名的画家、诗人和篆刻家,号煮石山农。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擅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
(2)思考作者为什么以“墨梅”为题?
(3)出示题画诗,赏析诗与画。
2.我们班有同学爱画画吗?如果你画梅花,会题上怎样的语句呢?
师出示梅花图,学生试着写一两句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設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在画上题上几句话,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相互交叉、深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核心素养。】
六、歌中梅,余音袅袅悠长
1.欣赏歌曲《红梅赞》,视频与歌声将学生带入梅花的精神世界。
2.介绍小说《红岩》中的江姐、小萝卜头形象,观看《烈火中永生》视频片段,让学生把抽象的精神具象化。
3.课后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节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红岩》等,看完后一起交流读后感。
【设计意图: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红岩》,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小萝卜头这一形象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将梅花这一写意色彩浓郁的形象具体化。不同阅读层次的孩子选择不同的读物,观看历史故事、伟人传记、小说等,由古及今,期待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品质融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