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需求调查的南疆民族地区旅游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7-08贾巧云刘益
贾巧云 刘益
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实践教学需求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满足其人才需求、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调查到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交叉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南疆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整体需求特征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旅游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旅游管理学科中尤为重要,要求旅游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另外,民族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极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因而拥有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因在旅游扶贫、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的明显作用日益受到民族地区的重视。
但是,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却格外短缺。高校教学常常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校应如何更好地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对于民族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民族地区高校实践教学需求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于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旅游企业满足其人才需求、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对旅游人才培养的认识方面,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要重视旅游人才培养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其中,许多学者都提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我国关于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集中于旅游人才培养的总体性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介绍和对比,其中关于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上,描述性、解释性研究较多,仅有少量是采用定量方法完成,基础性、实证性研究较为缺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新疆喀什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业是喀什地区重要产业之一,也是喀什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近年来,喀什地区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以高星级酒店为代表的旅游接待能力大幅度提升。但同时,旅游人才短缺,旅游经营淡旺季明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喀什大学是南疆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改善。因此,以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实践意义。
(二)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针对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群体的专业兴趣、实践教学需求以及就业意向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0.0作为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交叉分析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不同生源地、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教学需求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三)样本采集
以喀什大學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调研时间为2015年6月,调研对象涵盖了该专业所有在校大学生。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24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率为95.16%。样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信息
由表1可知,在调查样本中,女生占64.0%,符合旅游管理作为文科专业的特点;年级分布差别不大,较为均衡;学历方面由于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由专科升为本科,所以样本中有少部分大学生为专科;民族方面,汉族和维吾尔族样本较多,分别占56.0%和37.6%;生源地方面,80%的样本来自新疆本地,其中南疆学生最多;户籍方面,68.0%的样本为农村居民。整体来说,样本分布较为合理,能代表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特征。
二、数据分析
(一)专业兴趣
在高考填志愿时,只有22.4%的学生把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还有27.2%的学生没有填报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并非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关于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在就读本专业前后的差别并不大。由表2可知,虽然就读后学生对于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均值较就读前有所提高,但差距非常小。
表2 学生在就读前后对于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
为了了解民族以及生源地等个人特征对样本就读前后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感兴趣程度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笔者分别以民族、生源地为因子,对学生在就读前后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民族方面,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民族对就读前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的P值小于0.05(表3),差异性显著。由表4可看出,在就读前,汉族学生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要明显大于少数民族学生。但是在就读后,民族对感兴趣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由表3可知,与就读前相比,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明显缩小;与民族方面的差异相类似,在生源地方面,生源地对就读前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的P值小于0.05(表3),差异性显著。北疆学生在就读前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最高,外省学生同样较高,南疆学生的感兴趣程度最低(表4)。同样,就读后,生源地对感兴趣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南疆、北疆及外省学生的差异明显缩小。
表3 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4 不同民族及生源地就读前后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的差异
(二)实践教学
关于实践教学方面,只有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实习已经够多,64%的学生都认为学校的实践、实习“不够多”或者“非常少”。而且88%的学生都表示愿意多上实践课,以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对于感兴趣的实践教学课,55.2%的学生表示对导游技能感兴趣,还有52.0%和49.6%的学生分别对市场营销技能和旅游规划技能表示感兴趣;选择酒店服务技能和烹饪技能的学生较少(表5)。
表5 学生对于实践课的意愿
关于实习,67.2%的学生都还尚未实习,只有28%的学生实习过,其中,在星级酒店实习的学生较多,占18.4%,接着是旅行社,占6.4%,而在景区、餐厅和旅游局实习过的学生较多。总体来说,拥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并不多,且分布很不均衡。关于实习意愿,38.4%的学生最愿意去旅行社,其次是旅游局,占20%,星级酒店占15.2%,而选择景区、会展公司、餐厅的学生较少(表6)。
表6 学生的实习经历及实习意愿
同样,为了了解民族以及生源地等基本信息的差异对样本毕业实习意愿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笔者分别对民族、生源地和毕业实习意愿做了交叉分析。
民族差异方面,由卡方检验结果,不同民族的学生毕业实习意愿差异显著(表7)。少数民族学生的实习意愿较为集中,超过一半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了旅行社,其他几个选择较少;而汉族学生的实习意愿相对较为均衡,选择旅游局、酒店、旅行社及会展的人数差距都不大,只有选择景区和餐厅的学生较少。同样,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的毕业实习意愿差异同样显著(表7)。南疆学生的实习意愿最为集中,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旅行社,选择会展公司的学生最少;北疆学生除了选择餐厅的学生较少,其余分布较为均衡,其中选择旅游局的学生较多;外省学生实习意愿分布也较为均衡,但跟新疆学生差异最大的是选择景区的学生较少。
表7 卡方检验
(三)就业意向
关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意向,43.2%的学生希望报考公务员或教师,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33.6%的学生倾向于去旅行社工作,酒店和自己创业分别占23.2%和21.%,选择报考研究生以及景区的学生较少。关于就业时所看重的条件,75.2%的学生比较在意是否有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工资水平以及企业品牌和知名度也较为重要,分别占43.2%和32.0%。具体如表8所示。
表8 学生的就业意向及看重的条件
關于工作地点,59.2%的新疆本地学生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愿意去外地工作,72%的外省学生也表示愿意留在新疆工作。由此可看出,工作地点对于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响不大。具体如表9所示。
表9 新疆及外省学生关于工作地点的意向
为了了解民族、生源地等基本信息的差异对样本就业意向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笔者分别对民族、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做了交叉分析。首先,民族差异方面,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对于酒店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表10)。在就业意向中,汉族学生中39%的学生选择了酒店,但是少数民族学生中,只有2人选择了酒店。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不想去酒店工作。
表10 卡方检验
生源地差异方面,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表11),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公务员和酒店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公务员选择方面,超过一半的南疆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北疆学生选择相对较少,只有5名外省学生选择考取公务员。酒店选择方面,87%的南疆学生都没有选择酒店,与北疆和外省学生相比差距较大。
表11 卡方检验
三、研究結论
(一)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需求整体特征
专业兴趣方面,首先在填报志愿时,旅游管理专业并非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其吸引力并不强。其次,关于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就读前后均值分别为3.16和3.26,数中等程度,且就读前后差别并不大,可见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案并没有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
实践教学方面,首先是关于实践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的实践、实习不多,并表示愿意多上实践课,以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这说明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多数学生表示对导游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和旅游规划技能较感兴趣。其次,实习方面,大多数学生都还没有实习经验,拥有实习经验的学生集中在酒店和旅行社,说明拥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并不多,且分布很不均衡。关于实习意愿,选择旅行社和旅游局的学生最多。
就业意向方面,大多数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或教师,寻求稳定的工作,选择旅行社的学生同样较多。在就业时,学生都较为看重发展空间、工资水平以及企业知名度。关于工作地点,大多数新疆学生和外省学生都表示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愿意离开家乡,去外省或留在新疆工作。
(二)喀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需求内部差异
专业兴趣方面,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就读前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汉族学生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要明显大于少数民族学生。同样,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就读前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也具有显著差异,南疆学生同北疆学生及外省学生相比,感兴趣程度明显较低。但是就读之后,民族和生源地对专业感兴趣程度的影响都不显著。由此可以推断,学生在就读本专业后,经过学校授课及培养,其感兴趣程度发生了变化,由于采用同样的培养方式,不同民族及生源地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感兴趣程度逐渐趋于相近。
实践教学方面,不同民族的学生毕业实习意愿差异显著,少数民族学生的实习意愿集中在旅行社,而汉族学生则较为均衡地分布在旅游局、酒店、旅行社及会展。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毕业实习意愿差异同样显著,南疆学生的实习意愿集中在旅行社,北疆和外省学生的选择分布较为均衡。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和生源地,其学生的实习意愿是有差异的。因此,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或许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旅游业的人才需求。
就业意向方面,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对于酒店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没有选择酒店;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公务员和酒店的选择上具有显著差异,超过一半的南疆学生选择毕业后考取公务员或者教师,但是只有极少数外省学生选择考公务员。酒店选择方面,大多数南疆学生都没有选择酒店,与北疆和外省学生相比差距较大。由此看来,新疆学生尤其是南疆学生与外省学生相比更愿意选择公务员、教师这种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去酒店工作。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启示
由以上结论,可以了解到南疆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特征以及内部差异。由此,可为民族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将学生需求和当代社会的需求作为旅游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依据,根据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强化旅游教育的职业特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课程体系改革,将学科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在实习方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旅游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在民族地区,还可充分利用当地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契机,将其对人才的需求与良好的外部环境相结合,与行业和不同层次的旅游企业合作,建立广泛而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共同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培养技能强、素质高、业务能力全面的专业人才。
(二)立足地方特色
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民族地区高校在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立足当地特色,根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将民族地区的旅游职业特点与之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符合岗位实际的教学内容,例如,民族歌舞、民俗文化等,以培养学生热爱、服务地方的意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可注重开展以当地区域旅游经济和民俗文化为主的科研工作,通过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夯实区域特色教学的基础,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民族特色内涵。
(三)实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兴趣、实习意愿以及就业意向等许多方面都有显著性差异,民族地区高校可实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差异和需求差异设置不同的课程,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满足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1.喀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暨南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