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19-07-08杨家英

教育界·上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杨家英

【摘要】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体是“现实个人”,同时在人的自我全面性发展过程中构建世界,其可以有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逻辑起点,并存在基点与最高目标。将马克思哲学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使思想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共同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一、引言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观点主要是明确自身的哲学价值观,同时实现对传统哲学观的一种改变与超越,将哲学当作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马克思哲学认为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那么会逐渐转变为一种物质性的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身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哲学的高度契合,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充实,从而更好地将马克思哲学融入到现实世界当中,促使思想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得到验证和普及。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属于一种具体且现实的存在,也属于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属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生产与再生产。马克思哲学的出现主要是人在思想发展价值观方面的一种转变与发展,其可以促使哲学的视域、主题、理念、功能、品格、范式以及思维方式、思维目标等出现明显的改变,其中最为主要且根本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化理论,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观与发展命运的关怀作为根本,以人的自由以及全面性发展作为目标,将周围世界进行重新的安排,并将人的世界与人的关系等归还给个人主体[1]。马克思的批判一般是以哲学从虚幻下降到现实,从外在的物质世界或绝对性的理念着手实现对人的考察,其哲学属于现实与虚幻的一种改变,也就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当中出发,证明以往哲学当中哪一個抽象世界的存在,以往的哲学所描绘的中国化理论与现实生活当中的人脱节,必然会导致人的失落。对此,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当中,是以历史、总体以及现实的人作为基础,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批判,并最终形成一种为人类所服务的中国化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德国哲学从虚幻下降到现实属于一种完全性相反的改变,这里所指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从人们所说、所想的层面上着手,也不是从口头所说、思想假设以及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点是从实际生活层面上,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描绘生活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的反响、反射性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属于人的世界,其自然界的持续性发展与生长会成为人的过程与人要成为的一种自我生成过程,具备历史性与统一性。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本性在于生活性,其会随着人的生活实践性发展,深入改变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实现对人的持续性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永远是人,科学地落实教育活动,必须先对人进行准确认知与了解,在掌握人的思想形成以及发展规律的同时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学科的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性的工作当中,其逻辑的起点必然要以人为主。自从进入到了阶级社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经形成,并且在原始社会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应用。在历史条件之下,真正的个人与社会都没有诞生,此时所有都属于一个整体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与现实的要求之下。但随着人和社会发展的观念不断改变,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而言,人走向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发展阶段,此时也属于个人发展的一种全新阶段,这一过程中人和社会是统一性的,人属于社会中的人,而社会属于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属于统一性的存在。

在满足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中,从现实与生命的个人角度出发,现实的个人并不存在于一个虚幻的离群居所或固定不变的状态当中,而是处在一个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借助经验考察到在一定条件之下发展过程中的人。这就要求现实当中的个人对社会进行说明,同时将社会当作现成的进行说明。从现实的个人角度着手属于马克思主义中观察社会的历史现象根本性方式,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现实的人着手,结合中国化理论发挥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将现实中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的思想品德不断发展的必然社会实践性活动,现代哲学的研究认为,实践性活动属于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方式,人的本质在于活动主体的存在,而现实生活当中的活动属于人存在的一种基础样态。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一部人类的历史必然会存在人有意识借助自身的目的对象性活动创造历史。从实践性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存在的一种活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推动人的道德品质发展,其主要在于活动方式的主体为人[3]。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思想品德发展的一种实践性活动,属于实践性活动主体的受教育者和实践活动客体的一种社会思想政治文化相互影响,从而实现社会规范性和自我思想品德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构建活动也可以借助和教育者的交互实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通过社会思想政治文化的共同发展相互结合成为“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从人的实践性活动角度来看,可以将人的思想品德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作为基础理论,并将人的思想品德的制约因素与多方面矛盾相结合,将人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关联,从而实现中介性的参与。对此,也可以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出发点与归宿都应当以实践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工作对象或实践性的对象,不能脱离现实或人的具体思想,而是需要根据抽象人、虚幻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有从现实、具体人的实践性角度出发进行教育,才可以真正体会本质主体,也就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承担实际工作,并有生活实践地处于客观性环境。人的思想虽然属于主观性存在的物体,但是其存在的基础与根源只能够是实践活动或客观性方式。对此,只有从人的思想实践性角度着手,并做好思想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分析判断,理解其中的客观原因,才可以杜绝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抽象、空洞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人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并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素质提升动力,根本来源于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指导人开展实践性活动。离开社会实践谈论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素养,只能够是坐而论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知行统一,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增强教育实效性。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生成性、发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从马克思哲学的角度看,现实生活当中的个人与合乎理性要求的人在社会历史中会不断地生成并发展,人的活动方式并不会以固定方式发展,任何具体的存在都具备一定的短暂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属于一个历史性话题,永远会以不断改变的方式体现,体现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任何一代人只能够在前人的现实成就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实践,创造发展。针对现实中国化理论而言,其不仅属于以往中国化理论的一种继续与产物,而且是未来中国化理论的一种基础性理解与开端。对此,中国化理论当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生成的過程,中国化理论本身的内容非常复杂,中国化理论也属于一个持续性更新与生成的关系,中国化理论属于一个变动不居、日新月异的体现,人的生活属于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化理论当中,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始终如一的事物,所有的都处于无限生成、无限改变的过程,中国化理论也不属于一个僵硬、死板、寂静的世界,在这一个世界当中,人会不断地意识到自身的对象性,同时还会在观念方面以对象性实现非对象性,从而形成一个理想型世界,将对象世界改变成为一个满足人的要求的中国化理论,从而实现人和世界的持续性统一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语言、精神世界必须与现实物理世界相结合,以日常或非日常的方式加以体现。物质或精神等生活形式属于现实生活的基础内容,人不仅需要按照一种“尺度”的方式构建中国化理论,而且需要根据人的“内在尺度”实现生活的体现。中国化理论属于历史残留的一种,可以通过人借助自身的对象性物质活动实现创造,其不属于零散的日常活动,而是一种有效关联的活动形态,不应当成为一个单一个体力量的体现,而需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体现。马克思哲学视野当中的中国化理论具备全面性,可以体现在中国化理论的内容方面。在对人提供关注、培养以及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不断生成与全面性发展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必须从培养高素质全面性人才着手,从人的社会主义价值、经济与政治文化实践性活动出发,满足人的基础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地掌握并应用马克思哲学理论以及相关的观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可以发挥更加优质的指导性作用,促使教育者的哲学素养更好地感染学生,同时通过学生的实践性参与让其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以及相关的课程教育内容,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从而达到全面性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波.浅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04):233-234.

[2]赵晓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理论与体系探究——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7,15(08):268.

[3]赵洪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J].考试周刊,2016,24(84):161.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的有效融合研究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