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熊十力的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2019-07-08许广东唐晶琳

学理论·下 2019年3期
关键词:熊十力

许广东 唐晶琳

摘 要:哲学是什么?熊十力认为哲学就是研究本体的学问。哲学本体论是其他理论或学说的基础和根本,有了这个基础和根本,它们才有正确或科学性可言。熊十力对道德与文化思想的诠释,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本体。对于道德的新解读,给现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熊十力;道德思想;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3-0063-02

熊十力先生(1885-1968),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省黄冈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与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和张君劢、梁漱溟、冯友兰、方东美被称为“新儒学八大家”。熊十力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书,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以下简要分析熊十力先生的道德与文化思想研究。

一、熊十力的道德思想

“理想”原意来源于“道德的心”。一切言行要想成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必须通过理想这条路。“理想”不只是一个“未来的未实现”,是人人心中对合理不合理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正是源于“道德的心”,是我们一切言论行动以及判断一切言论行动的起点与标准,并且它是普遍存在的。

道德的心是一种道德感是一种生动活泼怵惕恻隐的仁心。陆象山云:“万物森然于方寸之中,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岂是人心只有这四端而已?又就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端指示人,有得此心昭然。”人能顺道德的实践之心而健行不息,实践地证明此人天所同之道之为“仁”,仁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实践,都不能离开道德的实践之仁心而存在。

1.道德之形而上论说:道德本体论

熊十力的道德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尤其是对先秦《周易》、孔子和孟子的道德思想的直接继承,因此传统儒家的道德思想构成了熊十力道德思想体系的主体内容。与此同时,熊十力的道德思想是接着、而非照着传统儒家道德讲的。熊十力承继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为一,使人们有了归属感和融洽感;针对西方现代哲学出现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观相分离的状况,提出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观浑然一体论;从心本论出发,赋予天地以心,认为天地与人一心(即本心),并认为本心就是人心,它是先天的、纯净而无污染的。

道德本体论,又叫道德形而上学,是关于道德本原的理论。熊十力把道德也称德,有真善之义。为什么道德有真善之义呢?因为人的道德来源于天。德有灵性,这就是智慧。人有智慧,而人的智慧也是根源于天的,又通过人的学习培养而得到发展。熊十力将道德与本心挂起钩来,认为道德乃皆本心之随事发现,同时德即是心。此心非是指习心,而是指本心。因此本心也叫德心。这就是说,道德根源于本心,因而从本质上讲道德与本心为一。

不仅如此,熊十力还把道德上升到本体的高度。其具体的推论是,理和德是天所具备的,人之理和德皆源天之理和德,而天是万有之实体或本体,是人与物所以成之因。既然天是本体,而德是本体所固有,因此德就成了本体。

2.本心之回归:性习互见,返本断习

清静纯洁而至善的本心被遮蔽污染,私欲就会凸现,损人、祸国的为己之私的行为就会盛行。熊十力坚决主张发明本心,革除小己之私,行之于公。

熊十力所说之性,是从性与本心、天、命、善的关系上来讲的。就命与天的关系讲,命即是天,实质上是从天命合一的意义上谈性。熊十力直接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的思想。性是天命的自然禀赋,就人而言,本原之在人谓之性。熊十力认为,天同时又是本心,性与天同一,也就是性与本心同一。在道、性、德的关系上,熊十力仍然以三者一致的思想加以诠释。他说:

“知道即知性,知性即知德”。孟子认为人的天赋的善性就是人性,即人性本善。熊十力同样是人性本善的坚决主张者,认为不善和恶是就私欲和为己之私的意义而言。

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中把“心所”称之为习。本心就是性,而习心就是习气,简称为习。习心不是本心所固有,习心障蔽和污染本心,其弊在于使人沉溺于现实生活之中,视万物为心外实有,向外追物,于是就有了功利之心。

本心或本性被染习所弊所染,还是可以清除而得以显发的,这就叫发明本心或本性,或者称之为复性返本。其根本的办法是努力向上的修炼或修养。具体途径有三:一是自知自识。对本心或本性反省内求,也就是向内证本心;二是操存涵养,就是在修炼中存养本心;三是对治在思想中的贪嗔痴。

3.道德之修养:内外交修,实现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各家学派都要塑造自家的理想人格,并将其作为一种终身追求的目标,内圣外王就是一种理想人格。儒家主张内圣和外王的统一,但特别强调和重视的是内在的心性问题。而内在的心性要通过外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出来。做到了内圣外王并举就是理想人格的真正实现。熊十力看到了儒家思想中的不足,在科学与民主方面,熊十力着重提出的是科学问题,赞赏和肯定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提倡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也是科学技术。

所谓“内外交修”,是指内修德性,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境界,这是内圣的问题。所谓外修事事,就是指在社会事务的层面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和为社会建功立业。这是外王之事。

熊十力提出君主和庶民都要内外交修,在当时道德颓废,政府腐败,外敌入侵的历史背景下,无非是呼吁中华民族的每个人都要加强内在道德修养,同时积极投入政治斗争之中,使人人都成为“新民”

二、熊十力的文化思想

1.文化思想之內在根据:体用不二

熊十力从《易经》的体用观开始研究,加入吸纳宋明理学的体用思想,进而提出自己独特的体用不二论。“体用不二”指本体和功用,本质与现象,本体是变化不居的。这种变化的法则即《易经》所谓的“相反相成”熊十力把这种相反相成的法则用来阐述本体之所以变化不屈,自创理“翕辟成变”说。他论说本体自身即具“翕”与“辟”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翕”是摄聚成物的势用;“辟”则是与“翕”同时而起的另一种势用,这种势用“是能运于‘翕之中而自为主宰,以显其至健,而使‘翕随已转的”。在“翕”“辟”这一对矛盾中,“辟”起着主宰作用。他将“翕”名为“物”,“辟”名为“心”。“翕”“辟”即“物”“心”的相反相成。在《体用篇》中,他说:“本论以体用不二为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他强调“本体”自身即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生灭不已,反对那种以“静”“空”“主宰”为实质的造物主、第一因或本体。熊十力这种哲学思想表现了他追求主动、活动和变化的基本精神,强调了儒家的刚健主动、积极入世传统,这在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是一股新生的活力,具有积极意义。

2.文化建设之理路:合之两美,离则两伤

中西文化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汲取到有益的营养,他虽然有时觉得中国文化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而褒奖有加,但他有时对二者也能平等地看待,认为中西文化不是一方低于另一方,更不会是一方可以完全替代另一方。

在熊十力的哲学体系中,有两对互相对应的概念,即性智与量智、玄学与科学。玄学与科学分别是性智与量智的认知表现。性智相应于玄学,量智相应与科学。玄学与科学的区分正如性智与量智的区别。在熊十力眼中,性智是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而量智是西方文化的认知方式,两者比较,性智高于量智,也就是說中国文化要高于西方文化。

认为量智是西方文化的认知方式,而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是性智,这本身就是问题,无法说明西方文化缺少性智的认知方式,西方有发达的知识论,但不等同于他们不注重人的心灵境界与宇宙、人生的问题,只是在表达方式与考察角度不一样而已,用性智统摄量智,这依然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因此所谓“合则两美,离则两伤”是一种高调的姿态,暗含中国本土文化优越的意识,而没有真正的平等对待西方文化的心态。

熊十力一生长期思考的是文化的出路与前途问题,也就是说,他把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视为文化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文化决定论的意味。在此前提下,文化建设必然是多种文化的调和或融合。熊十力十分重视文化的主体——人的问题,他把一国之人作为一国文化的载体,与此相应,一国文化之衰亡,必然会导致“以身殉道”的悲剧。熊十力晚年,对于儒学的坚守以及对于儒学精神的担当,都表明了他的“殉道”意识是很浓厚的。

中西文化“合之两美,离则两伤”,在文化建设上无疑是一种高见,但如何使之合,如何使之离,熊十力在这方面有过一些思考,但还没有更深入的阐述,他把国家与民族的出路问题等同于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有着视中国文化为未来世界文化的宏大愿望,在理想的路上值得后人借鉴与反思。

三、熊十力道德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道德早于知识,“人的知解能力有限,但若吾人能展露出智的直觉,则人亦可知本体与物自身。如是,则人虽有限而实可具有无限性。”只有道德的追求才可以达到无限,知识的追求只有作为现实道德的辅助,被道德统摄,人才可以虽有限而无限。熊十力先生认为德性即道德生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而曾主张用“明智”代替“良知”,因为“以良知为固有具足,纯依天事立言。而明智则亦赖人自创,特就人能言也”。

四、小结

1.道德理想主义对于维护统治的积极意义

反观历史为什么道德理想性被儒家推崇到一个神圣的地位,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唐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是儒学,“纳礼入律”将儒家伦理思想与法律结合在一起,而到了宋朝将儒学道德理性上升到“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地位,这些都证明了道德理性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中国法律不健全的前提下,道德成为统治者最有效的规范工具。

2.道德理想主义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法律制度及人民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完善,但道德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巨大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带来了道德水准的滑坡。要想使国家不断发展强大,在当代实践道德的理想主义,不能空谈道德理想主义,体现在具体生活中,包括人民的思想觉悟及道德水平的提升,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是新时代对道德理想主义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心性与体性[C]//吴兴文.牟宗三文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5.

猜你喜欢

熊十力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熊十力与陈毅相见恨晚
那是两码事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熊十力敢骂蒋介石“他是什么东西?”
熊十力和学生较真
怪异的熊十力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熊十力道歉
马一浮不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