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2019-07-08刘贵生
摘 要:古代文学教学中,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鉴赏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会从情感、思想、艺术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对学生做正确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又要适当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合作共同交流,多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古典文学 情感 思想 艺术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a)-0129-02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传诵,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從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两点,即思想内容充实、艺术水平高超。细而化之,思想内容则又包括情感、意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艺术特色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运用等,两者的结合,大致就是一篇文学作品的全貌,读者就是通过阅读从局部到全貌又从全貌到局部反复体味、思索、感受、认知等,逐渐形成对于作品的总体认识。好的作品总是或从情感上打动了读者,或从思想上感染了读者,或从艺术上陶冶了读者,或兼而有之,而这正是经典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我们现在传承这些作品,目的也正是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从小的方面说,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大的方面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而增光添彩。因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也要从上述几方面着眼,努力追求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升华个体的同时,也要为传承真善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等做出应有的贡献[1]。
1 情感的渗透
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服务的,而情又是人性中最持久、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一篇作品的“好”首先是贯穿其中的“情”打动了读者,作者由情生文,于是读者也便入文以体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任务是一方面要努力将作品中的“情”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加以揭示出来,另一方面要将这种“情”传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通过文本的阅读体会出来,从而受到感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大声朗读。朗读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看似单调乏味,但只要遵循朗读的要领,往往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会到文章的美妙之处。鲁迅回忆自己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寿镜吾老先生就是让他们大声朗读,“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先生自己也念书,“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鲁迅说他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从寿镜吾先生的表现中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是真正进入到文中并被文中优美的情境所感化,从而完全忘掉了身边的一切。
第二,反复涵咏。涵咏离不开朗读,但更多的是一种反复体会理解并接受的过程。宋代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函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这既是自己读书的体会,同时也是对后人的告诫。一篇好的作品往往是作者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精心结撰而成,其中既有作者的灵心妙悟,更是长期的人生积淀,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前后历经10余年,尤其是经李陵事件后,他更是将自己的命运遭际寄托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因而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者如果不花一番辛苦反复揣摩,怎么可能将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出来?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之后,他自言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荒唐言”的背后是无数的“辛酸泪”,是作者的满腔“痴”情,如果我们不花一番苦功,又怎么解得其中的味道?
2 思想的启迪
一部作品的价值大小,关键还在于内容的好坏,思想的高低,经典作品传达出来的往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对于现实人生极具启发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好多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只要沉潜其中并善于感悟,定会受益匪浅。比如先秦时期的哲理散文《论语》《老子》《孟子》《庄子》等,就凝聚着古人深刻的思想。我们读《论语·子罕》,读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一个哲人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易逝和人生的短暂,由此也便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一定要珍惜人生有限的时光,做一些于人于己都有益的事情,否则到年老的时候就会留下许多遗憾。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感悟的那样:“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同样的道理还见诸于其他诗词中,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干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等作品中。因此作为教师,在讲授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就要特别有意识地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将古人的告诫深藏内心并化作学习的动力,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道亮丽的光彩。一个合格的教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书育人。古代文学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古代文学的教学绝不仅仅只停留于让学生单纯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或者多积累、多背诵几篇作品这样的基本要求方面,而是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从中获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3 艺术的感染
好的作品除了情感真挚、思想深邃外,高超的艺术形式也是让读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一個重要原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好的语言往往成就了好的作品。以四言为主的《诗经》,其中的经典篇章也正是以语言的生动形象而取胜,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每四句为一章,共三章,三章句式结构完全一致,不同的只是更换了少数几个动词,而这几个动词的变化正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由少到多的过程。同时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明快节奏,读来有一唱三叹余味无穷之感。后世的其他大家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莫不以独特的语言而为后人推崇。苏轼评价陶渊明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肯定的是其语言的平淡自然,这也正如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四)中所说的那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说到李白的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语言;说到杜甫的诗歌,则是又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凝练厚重。其他的艺术手法,比如立意构思的高妙、篇章结构的奇特、遣词造句的传神、修辞手法的娴熟等都是一部作品取得成功、吸引读者并带给读者美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就要对其艺术手法做深入的分析。比如讲《水浒传》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雪景的描写,有一句话“那雪下得正紧”,对于这个“紧”字,后人多加赞叹。最著名的是清代学者金圣叹,他认为这“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也说这个“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花边文学大雪纷飞》),可见这个“紧”字确有值得我们探讨的必要。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感受到,有效的课堂教学绝不能仅仅用教师“教”和学生“学”来简单规范双方的职责和使命,在专业知识面前,一方面教师应该是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不要被传统的固化的思维所局限,而应该和学生相互启发,平等对话,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教师更应该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也不要刻意回避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陷,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在知识的海洋里,大家都是小学生,正如韩愈《师说》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有了这样的认识,师生之间更能习惯于平等交流,消除了横在彼此之间的无形壁障,将会更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的进行。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有好的文章,随时拿来一块赏析、探讨,其实远比教师单纯地讲授要好得多。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要教师纯粹混同于学生,作为教师,还是要有教师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在追求知识和为人处世方面,教师应该具有榜样的力量,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当教师将自己的阅读经历与学生分享并且强调阅读对提高和充实生活的重要性时,教师就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样更易激起学生的阅读投入[2]”。
参考文献
[1] 董庆华.研究古代文学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J].文学教育,2013(6):20.
[2] 张生,苏梅,王丽丽,等.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阅读投入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4(9):88
.①作者简介:刘贵生(1970—),男,汉族,山西神池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