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隐身”,让学生“显身”
2019-07-08刘亚英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隐身”,是为了让学生“显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文章从演示时“隐身”,藏“巧”于拙滞之中,有意识让自己“落后”于学生,满足其好胜心,激发其探究兴趣;欣赏时“隐身”,藏“妙”于缄口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促进学生审美感受的产生及表达;失误时“隐身”,藏“智”于错误之中,理性地将课堂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并利用错误启发批判性思维的平台;范画时“隐身”,藏“创”于留白之间,给予学生创造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适时;隐身;批判意识;创新意识
一、演示时“隐身”,藏“巧”于拙滞之中
美术课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少不了教师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笔者所听的几堂观摩课中,教师用彩纸剪个小狗、用陶泥捏个小人,可谓技艺精湛,学生也是学得认真,作业效果“精彩纷呈”。最后当问起学生你有什么收获的时候,他们说:老师真厉害!我也制作了一个,但不如老师做得漂亮……是呀,教师是出彩了,但教师的出彩不如学生的出彩,课堂的精彩不等于学生的精彩。在新课程所倡导的理想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既作为人,又作为学习者参与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中发展自己,获得成就与价值体验,从而表现出主体行为特征。可有的教师常常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手段,烦琐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并不能带来学生的发展。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过于出色,就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反应迟滞。假如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权势”弱一些,让自己的思维慢一些,甚至“停滞”“落后”于学生,藏“巧”于拙滞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1:例如,苏少版美术《你喜欢哪个手提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演示手提袋的制作方法。教师先将一张彩纸上下对折,然后将两侧边折一下,最后在袋口装上两根纸条作提手,一只简易的手提袋完成了。这时,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显然学生对老师的演示不满意:“把两侧的折边藏在里面,这样更好看,袋子里面的空间也会变得更大。”教师故作不解,让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只见学生將教师刚才折的袋子拆开,将折边反方向折后粘贴,然后将小手伸进袋子,欣喜地说:“看,袋子里面变大了!”教师做出钦佩的表情并点赞。这时又有学生举起小手:“老师,我还能折出上大下小的手提袋!”“真的吗?你来试试看!”学生上台演示,将折边稍作改变,一只上大下小梯形状的手提袋做出来了 “老师,把袋口的两边剪一下就是一只扇形的手提袋了!”……
教师适当地“隐身”,将思考、探究、想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带着高涨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思考和交流中摸索到了手提袋更巧妙的做法。教师适当“隐身”,让学于学生,这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教学精神和教育情怀。
二、欣赏时“隐身”,藏“妙”于缄口之中
在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过程,在欣赏过程中,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前不久,笔者听了一节美术课,在欣赏名家作品环节中,教师讲述画家的生平,接着又讲画家趣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表现风格……有条不紊地讲解,其间还用串词串联得天衣无缝。整个欣赏过程教师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其实,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隐身”,懂得“缄口为金”,多留一点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充分感受体验,感受色彩的明亮或黯淡,感受笔触的飘逸或厚重、感受作者内心的平静或狂热,感受作品风格的质朴或华丽等。默默然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思维尽情飞扬,心中或有千言万语,或只能意会又不能言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境,丰富审美感受。
案例2:例如,苏少版美术《水墨园林》一课欣赏教学,课前笔者给学生发送一个“欣赏资源包”,资源包中有本课需要欣赏的多位名家水墨园林作品,让学生先睹为快,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笔者没有包办所有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读画几分钟,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并鼓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教师设计问题:“你喜欢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置?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当欣赏到画家谢士强的作品时,学生说:“我很喜欢作品中景物的布局,前景是一大块假山,占画面的二分之一,亭子半掩在假山后面,给人庭院深深的感觉。如果让我来画,我想添上一些游人,让园林静中有动。”可见,这样的教学能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教师的适时“隐身”和问题导引为学生创造想象空间和自在交流与表述创设了环境。
三、失误时“隐身”,藏“智”于错误之中
滴水不漏的“完美”课堂始终是教师的一种追求。但事实上,错误伴随着教学始终,无法规避。泰戈尔有句哲理诗说得好:当你把所有的错误关在门外,真理也就被拒绝了。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领悟到错误的价值,即错误的价值不在于错误的本身,而在于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错误,如果能创造性地加以利用,都可以成为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巧妙地将教学智慧隐藏于“错误资源”中,并利用错误启发学生进行批判,可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案例3:例如,苏教版美术《藏书票》一课教学中,教师演示在胶版板上刻版时不小心犯了个错误,将拉丁文“EX-LIBRIS”正刻了,虽然早早发现了,但已无法修改,索性将错就错,依旧刻下去。这时,有些“眼尖”的孩子发现了问题,提醒老师刻错了。老师故作“呆萌”状,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完成底版。紧接着印制作品,当所有的眼睛聚焦在掀起的藏书票作品时,大家齐声呼叫起来:“字反了!字真反了!”教师装作挠头状:“怎么会反的呢?”学生马上找到原因:“这是镜像原理,印出的画和底板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字要反方向刻。”教师“恍然大悟”:“对哦,同学们千万别犯跟老师一样的错误。”
上述教学中,因为教师的疏忽,没有将字反刻,但教师并没有回避,而是将错就错,藏“智”于错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正确的操作方法,很好地将这一错误化成了课堂上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自主判断与思考中,学生的智慧被激发了,这样的引导,注重生成,注重互动,相比较平时教师正确的演示,更能有效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范画时“隐身”,藏“创”于留白之间
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师常常在黑板或纸上当场示范。有的教师范画时包办一切,全面的讲解,完整的演示,看似扎实,学生也能习得方法完成作品,然而从一幅幅依葫芦画瓢的作品中难以寻觅让人心动的创意。学生学习美术是创造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多角度观察、想象、表现的过程。因此,美术学习氛围的营造应体现一种创新的理念。在这“创”的过程中,教师的功能,就是逐步隐藏起那些容易形成一元思维的讲解或操作,也就是有意识地“留白”,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其多元思维,实现由悟到创的思维训练过程。所以,教师在画范画时不一定每幅画都画得那么完整,可以有目的地画一些“留白”或“残缺”的形象,形成版面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补充。就如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 “留白”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4:例如,苏少版美术《表现动态》一课,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同动态动物的表现方法。教学中,教师以画马为例进行动态表现的示范,范画中,教师并没有完整地演示表现马的动态,而是先把马归纳成两个圆,在第一个圆上添上线变成马脖子,再添上背和肚子的线条,以及四肢、尾巴。老师:“怎样让马有奔跑的感觉?”学生:“头抬起,前腿抬高。”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黑板上画了一高一低的两个圆圈,马脖子的线条往后倾斜,腿抬高,学生看后都说:“哇!马真的跑起来了。”教师接着顺势问:“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画,也能让马奔跑起来?”有学生说:“马头部位低,马尾部位高,马脖子向前。”根据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在原来教师画的马造型上用其他颜色的粉笔改变,教室里不断发出惊呼声。教师提问:“大家想想看,要让马奔跑起来,我们要注意哪几个地方的变化?”学生纷纷说道:“两个圆圈高低不同,马脖子位置不同,腿的高度不同,马尾巴也要飘起来……”得到这样的启示,学生画不同动态的马或其他动物。在他们的画纸上,马儿嘶鸣着往前奔跑、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了、大象抬起两条腿高兴地甩起长鼻子、猎豹奔跑起来了……教师恰到好处的范画,适当的留白,让学生既学会了不同动态动物的畫法,又留给了他们创新的空间,减少了他们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作品异彩纷呈。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隐身”,是为了让学生“显身”,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教学中的“隐身”并不是说要让教师完全消失不见,而是要在特定的条件、合适的场合以及相应的问题情境中,针对具体的目标,教师进行灵活的角色转换,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给学生,将更宽广的学习平台提供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审美感受得到体验,批判思维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0.
[2](印度)泰戈尔.泰戈尔哲理诗选[M].白开元,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刘亚英(1973—),女,江苏江阴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