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2019-07-08悦洋

求知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对策

摘 要:就业和升学压力、婚恋和两性心理、原生家庭的影响、人际关系在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表现突出。学业压力倒置产生的心理困境,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带来的情感压力,原生家庭的情感与生存压力,学业与就业压力造成的恐惧与忧郁心理,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是主要的原因;新生的心理调适、新生研讨课、就业规划前置、学生干部力量的发挥、多种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心理问题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根据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卫生大会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按照这一定义,正常的心理状况至少应当包括乐观、开朗、自信、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有一定的社交愿望和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生活中的挫折,擁有管理自己情绪的控制力等因素。不过,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极少数学生存在突出心理问题。

有学者曾对国内六大区35所高校的5千名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分层随机抽测和团体施测发现,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依次为人际关系(91.8%)、择业和职业发展(90.4%)、学业问题(89.9%)、身心管理(88.2%)、生计与生活(84.4%)、婚恋和两性心理(69.6%)、精神疾病预防(56.3%)、物质依赖(53.8%),这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容。2015年,S省某985高校文科学院756名大学生心理筛查的结果显示,共有140名学生被评价为“精神高危”“自杀高危”或“抑郁高危”。其中有70人属于“精神高危”,80人属于“自杀高危”,21人属于“抑郁高危”;有13人涉及两项,6人三项均有。即便排除一部分在筛查时不认真的学生和筛查时有应激反应的学生,这个结果也是相当惊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容的比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心理问题的表现也处于波动中。通过对S省某985高校文科学院不同年级、性别、地域、民族选取200名学生进行压力来源的交流和调查发现,就业和升学压力成为最突出的心理压力来源(61.5%),其次是婚恋和两性心理、原生家庭的影响(36.5%),再次是人际关系(16.5%),而学业问题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带来了压力(2.5%)。具体交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明确表示“每天都感到很丧”,还有学生对以上压力来源的应对认识比较极端。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则呈现出不同的时期表现。大一学生的显性心理问题不多,但多数学生表示对未来比较迷茫,恋爱关系和人际关系比较难以处理,其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大二学生开始对将来的就业或升学压力有所担忧,恋爱关系仍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大三开始出现分层,一部分难以规划好自己未来努力方向的学生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心理,因恋爱关系或原生家庭的影响导致的心理问题开始显性化;到了大四,学生忙于考研或就业,尽管这本身就是压力来源,但基本属于正常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压力反而有所降低。而在过去10年,笔者干预过的高危心理问题的11个个案中,婚恋和两性心理6起、原生家庭的影响3起,两项占比竟达81.8%。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涯或许将成为他们人生最好的时期之一,是智慧的、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是思考和信仰的开始。不过,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对于刚刚通过高考的青年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身份的改变和环境的更迭并不意味着心理状况的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学业压力倒置产生的心理困境

按照人的正常的能力成长趋势,幼儿园是初入校园的适应期,是人生系统学习的准备阶段,小学是学习的启蒙与最初正规教育阶段,中学则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和大学教育的准备,其培养目的是具有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的社会合格公民,而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解决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的知识分子。显然,学业的难易程度也应当按照这一教育流程逐渐上升。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评价体制和选拔体系之下,中学和大学的学业难易程度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倒置的情况。应该说,高考本身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合理且必需的,它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平台,让所有学生拥有竞争大学学位的资格,但它同时也是残酷的。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和突变的转折时期的中学生的诸多心理矛盾和冲突被应考目的所掩盖。当过了高考独木桥踏入大学时,学业压力的陡然减小,过去被掩盖的心理问题便显现出来了。即便过去并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难免会感到迷茫,以前考大学是唯一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我又该以什么为目标?我该在大学里做什么?怎么学?这种迷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搁置一边的结果:学生的心理能力并没有成长。

2.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带来的情感压力

被应试所掩盖的除了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埋下的心理健康隐患,还有社会交往的封闭。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来自同一地域,以高考为主要目的,并以走读为主,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难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人际交往。能够最后进入大学的中学生的日常主要精力都在学习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面对社会。有调查显示,笔者曾与第一批“00后”的大一新生逐一交流,当问他们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时,得到的结果是令人深思的。176名大一新生中,只有29人回答音乐、绘画、体育项目或舞蹈,其他学生的回答是“读书”。中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段,尽管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没有和社会接触的经历是无法拥有合格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导致三个结果。一是不能与同学、朋友、教师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冷漠、孤僻,造成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二是难以适应中心角色到普通角色的转换。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并且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中学阶段没有接触社会,自己是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到了大学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佼佼者汇聚一堂,产生心理落差,自我评价受到冲击。三是最为严重的恋爱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很难发展出成熟的恋爱关系,即便有恋爱的萌芽也只能是让位于学业或为教师或家长所禁止,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没有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成熟,在大学里不知道如何去培养一段良好的恋爱关系,没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恋爱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受到信息网络负面情感宣泄的影响,对恋爱、婚姻产生消极情绪,对现实感到灰心。笔者所接触到的2个自杀高危案例,学生从小学开始便是家长口中“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交了女朋友,后因女朋友认为其还不够好提出分手,他受到重大打击后消极厌世,差点酿成悲剧。

3.原生家庭的情感与生存压力

原生家庭的负面情感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心理问题近年来愈发凸显。李某,大三学生,平时头脑灵活,为人乐观坚强,学习之余一直在从事律师实习工作,在经济方面有一定自立的能力,却在大四交学费时发生了自杀高危情况。根据调查了解,事件的发生并不仅仅因为学期初的家庭学费纠纷,而是长期的压抑所导致的一次情绪的巨大宣泄导致心理出现障碍。李某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她的母亲。她的父母分居,父亲甚至还另有一个“家”,而她认为母亲是导致双方分居、家庭破裂的主要原因,对母亲积怨很深,学费纠纷成为自杀风险的导火索。王某,大二学生,主动求助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认为自己出现了抑郁症状,后来得到确诊,抑郁的起因仍是长期与父母关系紧张。

除了原生家庭的情感压力之外,家境贫寒也给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带来了心理困扰。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专业类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自评总维度和各子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等方面。在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等的大力资助下,现在的高校里已鲜少有吃不饱饭、穿不起衣的学生了;但贫困学子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生活在一起时,仍然会感到无穷的压力,如果自身外貌条件等也不太好更是会觉得难上加难。大学生因经济压力产生的自卑、疏离、孤僻、阴郁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

4.学业与就业压力造成的恐惧、忧郁心理

总体来看,就笔者所在的文科学院里,学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十分明显,而紧随学业的就业压力较为突出。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未来是否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说是大部分学生的一块“心病”,仍在大一阶段的学生已有个别产生焦虑情绪,感到前途渺茫。

5.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导致的对心理问题的忽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在有心理隐患时能够主动向教师求助。但是多数大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在普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认识上并不太清楚。一种情况是当心理疾病表现为肢体的不良反应时,容易疏忽而耽误病情;另一种情况是被确诊为心理疾病的学生,认为心理疾病是羞于启齿的,无形中加重了心理负担;还有学生在服用抗抑郁药物一段时间后自认为有所好转,擅自停药,结果病情反弹出现自杀高危状况。

三、来自教育者方面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多样,其应对策略也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具体手段上,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隐形教育为主,引导、促进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方面的发展。除必须坚持深入学生之中,全面覆盖,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排查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常规手段外,新生的心理调适、新生研讨课、就业规划前置、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多种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心理问题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调适和新生研讨课

以入校心理筛查为辅,学校心理卫生专家和辅导员一起,在开学2个月内对每一位新生进行专项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状态,疏导学生的心理遗留问题、心理隐患,适应大学生活;对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心理调适的同时,一人一卡建立大学生个性档案。个性档案以动态的方式记录该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动态,其中一项内容需要大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爱好、对自身的期望,每学期进行评估,并提出短期及长期规划。短期规划完成时间由辅导员返回个性档案供该生审视是否达到,并由该生本人再次评估。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该个性档案是“一对一”的,是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直接交流,辅导员通过大学生每学期的自我评估,可以大致掌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动态,当异于常态时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院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开课教授与学生以小组形式就某一专题共同开展研究,学生在教授指導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写作训练,以大学课程的实战训练转变学习思维,调适心理状态。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手写对大学的认识、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等。授课教授能够通过学生手写的心得发现学生的困扰和潜在的心理问题。

2.就业规划前置

就业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现状感到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大一新生进校后,可以提前启动就业工作,以大数据的方式将本学院、本专业近五年的就业形势、单位、地域以及升学情况等向大学生进行信息传达;同时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导师、高年级同学的帮助下,要求学生尽早做好短、长期规划。当学生目标较为清晰,对未来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时,焦虑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建立学生——心理联络员——辅导员的心理预防网络。大学生学习相对分散,以寝室为阵地或各个课堂为阵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不容易的,必须依靠学生干部的力量。加强学生干部的责任,在每个专业设立心理联络员,或由班委兼任,适时关注本专业的同学动向。作为专业成员之一,学生干部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动向。对于经济较困难的、学习能力较差的、性格内向、性格暴躁的等几类同学进行特别关注,发现异常随时报告学院,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二级网络建设。

4.多种措施吸引学生主动关注心理问题

充分发挥现代技术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供健康的信息内容,充实大学生群体的精神生活,尽量减少消极和负面信息的影响,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的作用。一方面,树立以促进学习科研为主,丰富业余素质锻炼为辅的大学生学术、文体活动,如学术性社团的成立,吸引甚至以“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形式要求大学生广泛参与,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忙起来;另一方面,吸引大学生参与学生会、班团、社团之中担任学生干部,锻炼专业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大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缓解内外心理压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积极向上的课余专业实践和艺术、娱乐活动也让愉快的情绪充满生活,成为推动学习、思想进步的力量。在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锻炼方面,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项课题,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关心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设。

此外,作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对学生充满爱心。当代的大学生,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他们经历过学业、竞争的磨砺,却可能缺少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锻炼;他们心中有美好的理想,却可能对未来感到迷茫。面对自己的人生,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自卑或失望,是积极生活还是悲观失落,关键仍在于心理问题的调适能力。教育工作者的关爱是学生在校园中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压力与挫折;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他们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伴随其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共性现象,教会他们塑造更好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黄明芳.基于UPI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3-119.

[2]黄希庭,郑涌,罗鸣春,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周丽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3):163-165.

[4]冉永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基于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67-75.

[5]叶枝娟,张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216-217.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sz201104)。

作者简介:悦洋(1978-),女,四川成都人,讲师,四川大学法学院2015级刑法学博士在读,四川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刑法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