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2019-07-08徐玉
摘 要: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开展此类活动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使其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正向品质。小学品德教师需在其所有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进而促使品德教学课堂更具活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程;生活;资源开发
一、寻找与生活的对接点
学生的生活不仅是该项学科处于新课标时的基础教学内容,也是其综合性课程开展的前提条件,借此促使学生的生活有效对接课堂教学。生活是品德的来源,且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与其产生联系。尽管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但是,每个学生都具备差异性的生活环境和经历,致使其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如果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该项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促使學生能从教学内容中寻找出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可将其准确联系到教学要求中的品德内容,进而推动其课堂教学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内容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换言之,该项课堂教学内容的源头就是生活,然后再在生活中运用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促使其与生活之间密切联系。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多收集与“自己家”有关的生活素材。
比如,“自己家里有几口人?自己的家庭成员分别有哪些?每个家庭成员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诸如此类。基于此,教材、课堂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进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不仅有利于良好发展家庭当中的亲情关系,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其积极地去发现家庭中的新鲜事、有趣事。实际上,当“生活”的大门向学生敞开,融入学生的个人世界时,在此过程中就可最大程度凸显该项课程的教学价值。
二、活动感悟,丰富小学生的生活体验
当学生开始认知、体验和感悟生活时,就会从社会性的角度发展自身品德,而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在自身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有效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保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活动更加多样化[1]。只有通过活动方式开展该项学科的教学过程,并细致化设计活动流程,鼓励学生自发性地参与、探索、思考和实践,才能推动其内心的道德情感得以萌发和宣泄,从实际的角度认知和体验道德。
1.模拟生活场景
“生活事件”或者“生活场景”是此类教学活动的原型,其设计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学生的喜爱和熟悉程度。教师联系学生生活的同时对其进行拓展,可运用游戏或主题活动承担主要教学内容,在活动氛围中可对真实生活进行模拟,并对学生设置道德难关,促使其勇于探究。基于此,学生自身不仅可对生活的过程产生感悟、体验,还可确保其自发性地去建立道德认知结构。经过这次活动,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再次还原生活,借此可以培养、熏陶其价值判断、情感,进而发展其品德[2]。
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流程,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客人”等角色,然后精心设计有关的做客环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真实感受活动氛围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自身的做客技巧。活动结束后,学生可首先针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互相评价,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再通过教师的点评增强其自身的责任感并培养相关品德。此类模拟活动课缩短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间的距离,让学生自发性地在其中进行参与、体会,进而促使其自身受到教育。
2.深化生活体验
当小学生处于新课标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时,该学科教师务必要在学习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然后将彼此的交流建立于自发性的观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认知领域,深度凸显其本身的体验和经验[3],进而促使其生活能力得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可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率,而不断挖掘教材以外的生活知识,可优化其教育效果和质量。
三、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
1.链接时事热点,搭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桥梁
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借此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长期持以关心态度,并将其知识的来源定位于灵动的生活事件中,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中的《网络连接你我他》时,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明确感知网络陷阱的危害,借此提升其对此类陷阱的“防火墙”思想意识。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新闻资料进行收集,促使他们更多地发现青少年在其中遭受的负面影响。同时,教师也可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的网络陷阱视频,然后鼓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其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意识,还能最大限度地在其脑海中巩固关于网络陷阱的防范观念和方法。
2.注重课堂生成、构建开放化的课堂教学环节
比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画像》风采展示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表演,但是,部分学生在其表演过程中呈现出不知所措的状态,致使讲台下的部分学生开始起哄,台上的学生也变得更加没有自信。此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展开讨论:是不是不表演就说明台上的同学没有任何特长可言呢?通过讨论,学生就可发起思考。基于此,教师再让台上的学生说说自己擅长的方面,如朗诵、空间收纳、家务事等。待学生具备正向认知之后,教师就可对其陈述道理: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员并没有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热,但是却仍旧通过自身的所长促使其生活更具意义。实际上,在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沿用的是平铺思想,借此开启学生的认识,此类思想可直观展现生活的真实性,提升学生的认知需求,并促使生活充当学生教育的发言人,自然而然地提升教学的可信度,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教育价值。
四、结语
品德教师教学中除组织、引导、配合学生学习知识外,其更应该注重提升该项课程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应借由生活作为教学的源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对生活进行观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确保其体验和研究过程中专注运用自身情感及方式,做生活的主人。同时,对于教师而言,其通过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可相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效果,并促使学生拉近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间的距离,这样做不仅可激发生活的“源头活水”作用,还能促使该学科的教学课堂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施晓静.教学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视角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 (57):156.
[2]陈碧洪.让孩子与生活共舞——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17(31):59-60.
[3]陈华彬.巧用生活策略培育生活智慧——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生活化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2017(2):93.
[4]洪浩.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品德素养——谈如何实现小学品德教学的生活化[J].辽宁教育,2017 (12):75-76.
作者简介:徐玉(1990—),女,江苏常州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