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初中武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2019-07-08吴新宇

求知导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咏春拳武术教学德育

摘 要:中学进行武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喜欢武术运动,不仅局限于它的技术动作,还有其文化内涵,武术能够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其智力发育和审美,磨炼其意志品质。因此,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武术教学;德育;咏春拳

一、初中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的必要性

在初中生教育工作中,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讲文明,讲礼貌,促进其身心发展是学校德育的主要培养目标。而武德讲究尚武崇德,修身养性,包括心性修养、道德作风、精神境界等,与初中生德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此外,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萌芽时期,尤其在心理方面,因处于叛逆期易受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在面对事物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此时灌输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武德武礼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1]。

二、初中武术教学中武德培养内容

在学校武术课中进行武德教育,考虑到初中武术课堂培养目标和德育要求,在武德主要内容中选择仁、义、礼、信、勇等内容作为培养内容,既符合初中生德育培养目标,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体现者,贯穿于中华几千年文化发展的伦理当中,发展到现代社会,“仁”体现在竞技过程中要求选手身穿护具、拳套等防护器具,并且严格规定禁打区域,武者对于仁的崇尚,正是体现在为人处世当中。义,中华道德范畴最为广泛的一条,随着演变发展,“义”转变为习武之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要求以及行事标准。“礼”是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注重禮节讲究礼仪,追求文明,融洽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信”是一种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的体现,是讲信用,不虚伪,“信”是武术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其理论价值体现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上。儒家伦理解释,“勇”指果断,勇敢,有胆量,武术德育体现在教学中对学生勇敢品质的培养和思想渗透,提高其对勇敢品质的理解和实践。武术教学不仅要重视武术套路和技术,还应重视武术的功能和内涵,领悟其精髓以便更好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2]。

三、咏春拳与初中武术教学德育的渗透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村中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顺应社会的脚步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学生的教育需求,提出了“松品教育”。学校实施松品教育,力求办一所扬松尚美、成就俊才的优质学校,弘扬“松品立校,弘毅树人”的理念。目的是培养“德高意坚、体健善学、勤奋上进、弘毅超越”的江中学子。

松树,寄寓着中国几千年的民族精神。纵观古今,中国人对松树情有独钟,文以咏松,歌以赞松,画以绘松。松树那高大挺拔的崇高美,凌霜傲雪的坚贞美、顽强不屈的生命美和千姿百态的形态美给学校师生带来了独特的感受和无限的遐想,让师生产生对崇高的品格、坚贞的信念和不断超越的追求。而咏春拳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练习者:头正身正,含胸拔背,出拳动作清晰,干脆利落。它的行拳和身形步法就像一颗矗立的松树,强调“动者以强身健体,静者以修身养性”的理念,弘扬和传承尚武的弘毅精神。

咏春拳是学生喜欢练习的武术拳种,兼具健身、防身以及消除心理压力等作用。在学生练习咏春拳的初始阶段,学校应加强对武德教育的重视,将武德教育和拳法技术教学放在同等位置,积极改进武术场地等方面的硬件设施,聘请专业的武术教师。体育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武术培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要让学生对咏春拳的技击性、实用性感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咏春拳进行归纳总结,将套路化转变为防身格斗化,烦琐化转变为简捷实用化,进而突出咏春拳的实用性、技击性,让学生喜欢上“咏春拳”,并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朱国栋,许乃丹.武德教育与武术人才培养的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8(9):89-90,100.

[2]刘坚斌,李树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族传统武术咏春拳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体育科技,2015(22):205-206.

作者简介:吴新宇(1971—),男,湖南道县人,一级教师,本科,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村中学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咏春拳武术教学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咏春拳
传统武术“咏春拳”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策略
武术教学的第二课堂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民生·创业让咏春拳接地气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咏春拳真的是女人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