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面肌电图检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病情分级的评估作用分析

2019-07-06黄伟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4期

黄伟

【摘要】 目的:分析應用表面肌电图检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病情分级评估作用。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见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面瘫患者中的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予以基础治疗、电针刺穴及面部肌肉康复训练治疗。并分别于患者接受治疗前1 d、治疗后7 d进行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瘫痪症状分级(H-B分级)及表面肌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种分级方法的评估结果。

结果: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H-B分级及表面肌电图检查面瘫分级的评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病情分级评估中,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查与H-B分级的评估结果相一致,临床可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查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评估。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检查; 脑卒中后面瘫; 病情分级; 评估作用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4.0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4-0-02

近几年来,医学健康知识不断在社会上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有所转变,对于个人健康问题更加注重[1]。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逐渐趋于平稳的态势,甚至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在近段时间均有所降低[2]。通过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常伴发面神经上行通路的损伤现象,并且更易导致中枢性面瘫,从而影响到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3]。对于发生面瘫的患者,在临床当中多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分级,该分级方法往往缺乏客观的量化指标。而表面肌电图仪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采用电子学仪器对肌肉电活动进行记录,应用电刺激方式检查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性及传导能力的仪器,表面肌电图仪的应用可有效地评估面瘫患者的病情情况,该检查手段是一种相对先进的技术手段。在本研究中,通过纳入100例患者,分别予以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瘫痪症状分级(H-B分级)及表面肌电图检查评估分级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病情分级评估作用,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后面瘫患者中的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所制定脑卒中后面瘫的诊断标准进行脑卒中后面瘫确诊,首次发病且为单侧面瘫,病情情况稳定;临床主要表现为流口水、言语不利、无蹙眉不良、提眉乏力且无闭目不全;患侧的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对侧、鼓腮不能、吹哨不能、撅嘴不能、示齿不能,未见味觉或听力发生改变;无言语障碍、无认知障碍,经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量表)评分≥20分并能主动配合研究。同时经头颅CT及MRI证实;患者年龄>18岁。(2)排除标准:存在意识障碍且病情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患者;因颞骨处肿瘤病变、神经根炎及腮腺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面瘫症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卒中伴昏迷或昏睡症状患者;因血管瘤、颅内肿瘤及高血压所导致面瘫患者;对本研究过程所使用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反应或对针具存在敏感反应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本次纳入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57.6±5.3)岁;患者面瘫病程2~18 d,平均(8.5±4.6)d。患者均于参与研究前对试验要求了解,且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面瘫的方法选择 (1)基础性治疗:予以所有患者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予以胰激肽原酶肠溶片改善微循环。(2)电针刺穴:应用华佗牌电针治疗仪及针灸医用针(江苏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进行电针刺穴。选择下关穴、地仓穴成对,阳白穴、太阳穴成对,分别接于电针仪,将波形调节成连续波,控制频率在10~15 Hz,每次针刺治疗20 min;另取患侧面部翳风穴、鱼腰穴、迎香穴、颊车穴、下关穴、太阳穴及阳白穴等,予以透穴法施针,取健侧面部合谷穴施针。

(3)面部肌肉康复训练治疗:通过手法推拿按揉患侧面部皮肤肌肉,促进局部血液的循环,每次按摩15 min,3次/d;通过予以自身锻炼肌肉群法指导患者进行主动锻炼,锻炼内容包括努嘴训练、鼓腮训练、吹泡训练以及示齿训练等,每次锻炼持续15 min,3次/d。治疗以每5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间隔

2 d,持续治疗4个疗程。

1.2.2 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瘫痪症状分级 分别于患者接受治疗前1 d、治疗后7 d进行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瘫痪症状分级,评估患者的面瘫病情。

1.2.3 表面肌电图检查评估分级 分别于患者接受治疗前1 d、治疗后7 d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评估分级,通过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患者的双侧口轮匝肌的RMS值。在检测时保持室温25 ℃、室内安静,令患者行仰卧位;通过将参考电极分别贴于患者的两侧面部,检测过程嘱患者按找口令指示做吹口哨等动作,每次进行动作持续5 s,每次完成检测后至少间歇6 s,重复进行

3次检测;分别记录患侧与健侧的口轮匝肌肌电信号数据。在测试的过程中,若某次患者出现配合不佳或受到肌电信号的干扰,则休息1 min后排出相关的干扰情况后再次重复进行3次采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H-B分级指标:分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共5个级别。①正常:患者面部表现基本正常;②轻度:静态检查时患者的面部对称,动态检查见嘴部有轻度的不对称;

③中度:患者的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存在较明显差异并伴有轻度面部痉挛表现,静态检查时面部对称,动态检查时嘴部用力见轻度的运动,张力弱;④中重度:患者的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存在明显差异,张力弱,静态检查时见面部对称,动态检查时见嘴部用力不对称;⑤重度:患者患侧面部几乎观察不出运动变化,静态检查时面部见明显不对称,动态检查时嘴部用力见轻微运动。(2)表面肌电图检查:分正常、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共5个级别。①正常:患者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的RMS比值为100%;②轻度:患者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RMS比值在86%~99%;③中度:患者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RMS比值在51%~85%;④中重度:患者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RMS比值在16%~50%;⑤重度:患者患侧面部与健侧面部RMS比值15%及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不同方法的等级资料比较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采用H-B分级及表面肌电图检查面瘫分级评估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当前临床上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所致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在临床上一直居高不下,患者在发病时往往常伴各种并发症,其中较常见的一类并发症为脑卒中后面瘫。近年来,尽管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逐渐趋于平稳的态势,甚至发病率及病死率在近段时间均有所降低,但脑卒中后面瘫的发病率却仍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症状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受重视[4-6]。对于脑卒中后面瘫临床的诊断及疗效判定一直当前困扰临床工作的一个难点,部分临床工作者因缺乏客观评估指标而导致延误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在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查对面瘫患者的面瘫程度进行分级具较高的评估价值[5-7]。

表面肌电图是采用电子学仪器对肌肉电活动进行记录,应用电刺激方式检查神经与肌肉的兴奋性以及传导能力的一种检查方法,其又被称为动态肌电图,该检查方法的应用可对肌肉的活动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量化评估[8-10]。在江雪等[11]的研究中,通过选择对24例中枢性面瘫病例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同时对比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瘫痪症状分级结果,该研究显示,表面肌电图相比于House-Brackmann量表对于脑卒中后面瘫程度及电针治疗后比较上均未见有显著差异,其研究提示表面肌电图是可以作为对脑卒中后面瘫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通过纳入100例患者,分别予以House-Brackmann面部神经瘫痪症状分级(H-B分级)及表面肌电图检查评估分级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表面肌电图与House-Brackmann量表用于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评价方面未见显著差异,表面肌电图不仅可以用于对中枢性面瘫严重程度进行有效评估,其作为治疗效果观察以及预后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价值。

House-Brackmann量表是当前公认信度较高的一种用于对面瘫进行评价的量表,因此,本研究选用其作为对照,由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表面肌电图在评价面瘫程度上相对有效且可靠。同时表面肌电图作为一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相较于House-Brackmann量表更能提供准确、客观的评价指标对脑卒中后面瘫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病情分级评估中,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查与H-B分级的评估结果相一致,临床可应用表面肌电图检查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级

评估。

参考文献

[1]薛桦.表面肌电图检查对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病情分级的评估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155-156.

[2]朱云红.表面肌电图检查在评估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作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3]陈文君.定量肌电图评估脑卒中后前臂痉挛针刺疗效的临床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

[4]王婷.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5]潘海泉,朱勇,李东方,等.调神法对急性面神经炎患者分型治疗的肌电图分析及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109-110.

[6]朱普贤,王彩娟,袁坤,等.调神法对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分型治疗的肌电图分析及远期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7,40(1):41-43.

[7]李月红,冯海燕,朱杰,等.肌电图在早期儿童周圍性面瘫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4):14516.

[8]霍敏,雷向凯,谢小莉.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临床及预后评估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7,23(17):298-299.

[9]赵平平,刘倩倩,杨兰,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面肌功能恢复的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1):6-8.

[10]王彦青,肖小华.重度神经损害的特发性面瘫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8,8(4):218-220.

[11]江雪,王可人,叶玉琴.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面瘫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