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
2019-07-06鲍亮
鲍 亮
(铜陵学院体育部,安徽 铜陵244000)
以社会元素融入太极拳课为突破点的新时代课程观,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教育思想,并具有全过程育人的创新结构和体育教学活动方法及简化的操作模式。太极拳教学改革以“社会适应”为基本目的,以太极拳运动为基本手段,采用适宜的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融入的教法,使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得到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和社会适应的一种太极拳教学模式。通过对高校太极拳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优势,力求健全和完善太极拳与社会适应理论的界定,为推进“适应社会”向“社会适应”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高校太极拳教学能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学生健身养生和防身自卫的身体素质,发展内在修身的心理素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 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实验过程
1.1 研究对象
铜陵学院2016级445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问卷主要针对铜陵学院和2016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采用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1320份,统计有效问卷1260份。
(2)实验法。教学对象为铜陵学院2016级学生。
1.3 教学实验实施阶段
开设太极拳选修课实验班(铜陵学院2016级学生,共4450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课和教师,男女生合班上课,组织教学。推行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太极拳教学实行选修分班。
1.4 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需要注意的问题
太极拳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的思想。社会适应,不仅是身体的社会健康教育,还是心理的社会健康教育。问卷中就“你认为太极拳学习中社会适应能力重要吗?”进行调查,结果是:有65.24%的学生选择很重要,28.29%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只有6.47%的学生选择不重要,这说明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是很有意义的。
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高需求,参与太极拳运动,学生们都愿意合作交流学习,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情感表达、意志品质、行为控制力等方面的心理变化,见表1。
表1 学生参与太极拳教学的心理状态
3 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
高校学科科学发展,社会适应需求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取讨论式教学,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因素,突出教学主体,塑造太极拳教学改革社会适应教育以传统太极文化“基因式”融入课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体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2]。积极实施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对实施学科德育的体育教学理念,获得满意的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极为有利。
3.1 优化教学内容
3.1.1 构建教学内容新大纲 淡化以套路技术教学为中心的旧大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以传统太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进行太极拳基本功、基本功法和基本技术为主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深入学习,领悟内涵,不断探究,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新大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规格和技术要求,学习传统太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养成“尚武崇德”的精神,通过不断的练习与提高过程中去感受和领悟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培育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教学效果[3]。
3.1.2 加强高校太极拳教学素质教育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习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以传统太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太极拳教学的内容载体[4],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大学生的个人品质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形成良好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遵循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规律,培养“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帮助学生体验到练习太极拳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太极拳活动。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对话,增进交流和互动,融入中国传统太极文化,强调仁爱、宽容、守信,要求点到为止、尊师重道,让学生愉快地练习、思考、讨论,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汲取太极文化、技术和技能,实现自觉主动学习,提高社会适应力[5]。
以太极拳技能学习为目的,提升太极拳教学质量,太极拳名言道:“自古拳术三大用,防身、健体与防病”,练习太极拳提高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防身自卫,改善身体形态,增强学生身体免疫力,发展学生意志品质、内外兼修、自信心等,使学生正确全面理解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和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3.1.3 学生在学习太极拳技能的同时体验到社会适应 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来自“社会适应”的太极拳教学形式和“社会适应”的太极拳教学理念,建立起以太极拳技能实践为主,紧密结合传统太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师生的思维活动与身体活动和谐统一,在反复的身体技能练习中进行文化精神习染,使学生在太极拳技能学习中增进身体素质,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强。
3.2 优化太极拳教学组织形式
3.2.1 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普及太极拳选修课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太极拳课程的需求,提高太极拳教学水平,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更加严格,采用邀请专家指导、自我进修、定期举行太极拳技能大赛等形式,学习太极拳技术结构和理论结构,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鼓励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太极拳理论知识面,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能力。
分析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有672人是从喜欢太极拳、能够自由选择教师的太极拳选修课,占被调查学生总人数的53.33%。有562人喜欢上一年级太极拳普修课,二年级太极拳选修课,三、四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太极拳社团的太极拳训练课,占83.63%,选择上太极拳选修课的学生可以在掌握太极拳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适宜的融入社会圈。
3.2.2 打破男女生分开上课的形式,实施男女生合班上太极拳课 铜陵学院的太极拳课程是男女生分班上课,对于男女合班上课和男女分班上课,哪一种上课的形式对学生太极拳学习效率高,一直是学术界在讨论的问题。从本次的调查中,有964名同学认为男女生合班上课,同学们的积极性会更好,占被调查人数的76.51%。其中296名学生选择男女生分班上课,仅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3.49%,无论是男女合班上课,还是男女分班上课,各有利弊,但是从大学生的社会学属性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男女生合班上课受到学生欢迎的指数高。
3.2.3 成立太极拳运动俱乐部 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形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的主流课程形式,太极拳俱乐部可使高校太极拳运动与社会太极拳交流,有助于学生培养终身体育运动的习惯和思维,目前,铜陵学院的单项俱乐部还没有成立,大多是协会,太极拳协会、网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还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建议由体育部牵头成立各单项俱乐部,学生可以随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太极拳俱乐部,学会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社会适应力强[6]。
3.2.4 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改变以往主要以老师对学生套路技能评分为主的定性评价,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一套动作,时间一长,动作都忘记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提高身心健康,享受太极拳运动中带来的修身养性的独特趣味,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可以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在总评中占30%,技能考核占40%,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占30%,技能考核中,以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考核中,以太极拳传统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淡化太极拳的竞技理论,突出提高心理健康。
3.3 形成自己独特的太极拳课程理论体系
每一门学科都要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作为学科的思想基础,太极拳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传统儒、道家哲学,结合易学,中医经络学和古代的导引术、吐纳术为一体内外兼修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基础理论体系,要融合社会适应理论,结合太极拳传统文化、技术要领、太极拳常识、太极拳竞赛规格等,建立太极拳独立的知识理论体系[1]。因此,高校太极拳教学不要过度追求太极拳教学的定量指标,要重视对学生太极拳知识的教授、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 结论
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是以“社会适应”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目的,建立太极拳理论的科学性、开放性、民主性的现代教学思想和知识体系,太极拳教学“社会适应”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的优越性在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太极拳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的社会适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品格,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太极拳技能,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符合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高校太极拳教学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