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思考
——基于2009—2018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分析
2019-07-06秦顺
秦 顺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
1 引言
未成年人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和未来。2014年至今,“倡导全民阅读”与“建设书香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已连续5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我国全民阅读推进工作遵循“未成年人优先”的基本原则,2016年底,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即体现“坚持少儿优先,保障重点”的基本思想[2]。为客观反映我国国民阅读行为,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发布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其中,第6次至第15次报告皆涉及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分析,我国对未成年人阅读关注热度持续上升。本文基于2009年第6次至2018年第15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文本分析,揭示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阅读的特点和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策略。
2 报告中未成年人阅读指标对比分析
2.1 未成年人综合阅读状况
未成年人综合阅读状况主要体现为未成年人阅读率,即0~17周岁国民阅读各种媒介的人数与未成年人总数之比。如图1所示,2009—2018年,我国未成年人阅读率一直维持在80.67%左右的较高水平,均值较国民综合阅读率高3.8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阅读需求形势良好,且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2014年以前,未成年人阅读更多受到教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阅读率起伏较大;2014年后,未成年人阅读提升成为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成年人阅读率稳步提升。
图1 2009-2018年未成年人阅读率
2.2 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阅读状况
未成年人阅读行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据年龄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0~8周岁、9~13周岁和14~17周岁3个阶段。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阅读状况主要表现为阅读率和人均阅读量两个方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体现为未成年人课外书阅读率、人均阅读量。
2.2.1 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阅读率
由表1可以看出,9~13周岁未成年人阅读率远高于0~8周岁、14~17周岁的未成年人阅读率,维持在94%左右,0~8周岁未成年人阅读率维持在70%左右,14~17周岁未成年人阅读率则维持在84%左右。0~8周岁未成年人处于培养阅读习惯的阶段,阅读能力较低,未成年人阅读率与家庭和学校的阅读观念、阅读资源配备等正相关;9~13周岁未成年人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阅读率较高;14~17周岁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课程压力,阅读率偏低。
表1 2009-2018年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阅读率
2.2.2 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
由图2可以看出,各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基本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0~17周岁)维持在7.54本左右。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高于0~8周岁、9~13周岁的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维持在9.81本左右;0~8周岁未成年人阅读率维持在5.48本左右;9~13周岁未成年人阅读率则维持在7.48本左右。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与阅读率无正相关关系,与阅读能力成正相关关系。14~17周岁未成年人虽阅读率偏低,但因其阅读能力高于年幼者,人均阅读量更大,0~8周岁、9~13周岁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依次递增。近4~5年来,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阅读量都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2.3 社会参与未成年人阅读状况
图2 2009-2018年各年龄阶段未成年人人均阅读量
2.3.1 亲子阅读状况
亲子阅读是指我国0~8周岁儿童家庭中家长陪同孩子读书学习、逛书店的社会现象。“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首次涉及亲子阅读状况,其后皆通过0~8岁陪读家庭比例、陪读平均时长和逛书店平均次数3个指标予以揭示。如表2所示,2009—2018年我国0~8周岁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比较高且呈上升趋势,陪读家庭比例约为88%;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中,陪读平均时长约为24.08分/天,陪孩子逛书店平均次数约为3.20次/年,多年来这两项数据基本持平,陪读平均时长偏短,陪孩子逛书店平均次数也较少。
2.3.2 图书馆参与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状况
历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皆非常关注城乡区域和弱势群体阅读问题。2018年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提出:我国城乡居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均存在明显差异[3]。我国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建设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推动面向儿童的城乡阅读服务协同,重视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阅读服务建设是图书馆现阶段乃至长期的历史使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并未将未成年人阅读的城乡区域差距具体列出,但推动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协调发展思想贯穿其中。目前,图书馆参与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据《2016中国图书馆年鉴》[4]统计,2015年我国专门的少儿图书馆共计113个,并通过总分馆制、流动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保障未成年人阅读。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基础保障条件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我国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人员配备和服务活动开展等多方面仍较为滞后,且存在城乡区域差距问题。图书馆在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方面需关注城乡区域差距和弱势群体阅读服务保障,切实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有效开展。
表2 2009-2018年亲子阅读状况
3 图书馆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相关思考
从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对比分析来看,我国政府、社会都非常重视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建设。但是,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仍需正视未成年人阅读的特点和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相关问题。
3.1 相关问题
3.1.1 未成年人阅读服务资源布局不均衡
阅读服务资源是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发展的关键,其在社会结构中存在分布不均、供需不匹配的现状。分布不均主要体现为城乡、区域、群体3个方面,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多集中于发达地区的发达城市,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阅读则仅依靠农家书屋支撑,大部分的农村未成年人阅读需求未得到满足。以2016-2017年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5]《流动儿童家庭亲子阅读报告》[6]为例,城市儿童阅读“低龄化成为常态,兴趣化是趋势,数字化更受欢迎,亲子阅读对儿童阅读影响巨大”;流动儿童则有70%不看课外书,80%家庭未办图书借阅证,有图书借阅证且经常使用的占比仅为6.4%;农村未成年人阅读则多依附于义务教育,留守儿童阅读状况堪忧。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图书馆员的反思: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服务资源是否均等化配置,如何均等化配置,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工作是否到位。
3.1.2 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呈现阶段性复杂的特征
3个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阅读皆有不同的特征,困扰着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保障。未成年人处于天然弱势地位,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7]英美国家儿童分级阅读具有较悠久的历史。英国通常以12种颜色来标注图书的阅读等级,图书的内容复杂程度据颜色的变化不断递进;美国最具公信力的阅读分级体系包括蓝斯分级法和A-Z分级法[8],对图书皆按难易程度进行评级。2009年,广东南方阅读分级中心发布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9]和《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9],分四个阶段对1~9年级未成年人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水平评价建立相关标准。0~8周岁未成年人分级阅读相关研究和实践较少,主要以亲子阅读为主,阅读内容选择具主观性、阅读水平评价具随意性。0~17周岁未成年人分级阅读对内容质量把控亟需精准化。
表3 2015年全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基础保障条件
3.1.3 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环境尚待优化
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两个方面。家庭和学校虽对未成年人阅读予以一定重视,但阅读推广效果甚微。以亲子阅读为例,历次调查报告的陪读家庭比例都较高,但陪读平均时长、逛书店平均次数都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的法治环境也亟待完善,我国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虽涉及老少边穷地区、弱势群体阅读服务保障的相关条款(其中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八条和第五十条均涉及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保障),但我国实质上仍缺乏具体指导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建设和发展的专门法规。
3.2 相关策略
基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推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应采取积极策略,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促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均等化配置
贫瘠的阅读基础条件是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发展的一大掣肘。早在2010年,文化部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10],要求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专业化队伍建设、宣传等多方面完善未成年人阅读服务。113个少年儿童图书馆及其分馆仍远远无法满足儿童基本阅读服务需求,公共图书馆应给予儿童阅读服务建设一定的倾斜,努力配备相关阅读服务资源。目前,图书馆促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均等化配置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一是开展面向儿童的城乡区域阅读服务协同,在阅读服务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展方面城乡区域齐头并进,协同发展。各类型图书馆应具有责任担当,主动搭建分馆服务、流动服务,构建城乡文化“互哺”机制[11],成为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城乡联通、区域衔接的枢纽。其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基本阅读服务保障,以文化精准扶贫促进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均等化配置。文化精准扶贫遵循“共享发展理念”[12],以城乡区域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协同为基础,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阅读服务。
3.2.2 实施未成年人精准分级阅读服务
未成年人精准分级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微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专业性、价值性的体现。图书馆首先需要重视0~17周岁未成年人读者中各个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水平评价,基于评价提供相应服务内容选择。IFLA发布的3个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将未成年人划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我国则划分为7个阶段[12],图书馆应考虑更精准的分级阅读。图书馆优化未成年人精准分级阅读服务可借鉴Renaissance开发的阅读过程监控系统(Accelerated Reader,AR)[13]基本思想:基于STAR测评系统测定K-12(学龄前至高中三年级)未成年人阅读水平,并关联专家推荐的相应等级阅读资源,家长也可据此制定学习计划,其特点是精细分级、高度关联。图书馆应将图书按照年龄特征、阅读能力等标准揭示和提供给读者,在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中起着专业指导性作用。其次,以内容为王,提供精准合适的阅读服务。对于学龄前儿童,需供给优质的绘本读物;对于城市学龄儿童,需注重“纸电联合,提供优质阅读内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需注重以多种方式保障其基本阅读服务,满足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换言之,图书馆应通过精准分级阅读服务指导未成年人阅读,实施儿童分级阅读推广,激发未成年人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14],保障弱势群体的阅读服务。
3.2.3 优化未成年人阅读服务环境
图书馆未成年人阅读服务效能尚待提升,其中优化阅读服务环境最为关键。除了良好的阅读服务资源布局,图书馆还应重视未成年人阅读推广,通过阅读推广链接所有未成年人读者和图书,营造更融洽的阅读环境。公共图书馆应介入家庭亲子阅读推广,指导学校、幼儿园阅读推广,联合社会公益组织进行体验、激励阅读推广,并建立相应的阅读推广评估机制[15],使阅读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全民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应注重构建未成年人阅读服务保障的法治环境,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提供专门空间、专业人员、专门服务、专门馆藏,开展专业合作[16],并着力推动《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规范》[17]等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图书馆是引领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发展的主力军,各类型图书馆应当联合起来,努力思考和实践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发展这一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