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逸与清峭:何香凝民国时期的岁寒图

2019-07-06何香凝美术馆房桦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何香凝何氏于右任

何香凝美术馆 | 房桦

1931年,何香凝题梅花自诩,诗云:“俗虑尘心且尽赊,丹青为伴写烟霞。沽酒莫愁阿堵物,石头城下卖梅花。”此中喻指何氏1928年弃职后,自此便以“林下之人”标识隐逸的文化模式。诗后两句,自贬自抑之词,又显洒脱,可视为何氏在当时处境下,高尚品格的点点闪光。

民国时期是何香凝在民主革命及艺术创作交互的主要阶段。何香凝的政治身份、社会活动与她的艺术创作,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这些关系,不仅反映何氏艺术创作的发展受到其时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通过创作题材的生成,标识自身人格宣言。何氏岁寒图画,主要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经发展和成熟,与其狮虎猛兽图一样,独具特色。弃职后,何氏与寒之友结社,游历于都会乡野之间,以“独立文人画家”行于世,笔会、展览、售卖等,实质是对自身文化资本的一种运用。岁寒画题逐渐成为何氏艺术中重要的一项,且以梅为中心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充满个人识别性的阶段,以示隐逸文人之心象。

民国期间何氏岁寒图画的产生与发展,以其文人范式及多重意涵的图式,确定了其绘画超然于时代所强调的文艺发展与视觉表现,以寓意深刻的岁寒君子题材为世人瞩目,定格世人的印象[1]。本文拟收集整理国内公私藏何氏民国时期的岁寒图并进行梳理,分析何氏在此画题创作上的历程及特点。

一、经酒陈诗廖哭声:革命遗老与岁寒三友图

何香凝美术馆藏的两件岁寒三友图精品,是由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四人两度合作而成,也是当前公认的寒之友社雅集的代表性作品。作于1928年的《松竹梅》(图1),纸本水墨,纵137厘米,横34厘米,款题“紫金山上中山墓,归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颐渊写竹”,“陈树人写松”,“何香凝画梅”。“十七年一月与颐渊香凝树人同在新都合作,于右任题”,钤印“香凝书画”。1936年的《松竹梅》(图2),纸本设色,纵143厘米,横47.4厘米,于右任款题诗相同,下款题“十七年一月作于南京,廿五年十一月又同作,右任”,“颐渊画松”,“何香凝画梅”,“树人画竹”,钤印“右任”“颐渊”“何香凝印”“树人诗画”。

图1 松竹梅1928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何香凝美术馆藏

图2 松竹梅 1936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何香凝美术馆藏

1928年1月,于右任、何香凝、陈树人、经亨颐一起到紫金山晋谒正在建造中的中山陵墓。馆藏1928年《松竹梅》正是那时四人合作绘成的第一件“岁寒三友图”,于右任款题,缅怀革命先辈并感叹局势为记。也就在这年除夕之际,即1928年1月22日,经亨颐镌刻了一枚印章,印面是“寒之友集社”,边款为“十七年除夕颐渊为寒之友刻”。同年,经亨颐在《竹(树人补菊)》题诗,云:“此间俱是寒之友,不道寻常倾盖欢”[2],将其岁寒画题以“寒之友”概之,便成日后“寒之友社”名字的来源。

时隔一年之后,由经亨颐于上海发起成立寒之友社,“权作画家禅”“广结寒之友”[3]。该社以古树寒花自诩,何香凝、柳亚子、陈树人等革命遗老及诸多海上画派书画名家多参与其中:

喧传已久之寒之友会,其起因为经亨颐题画诗“此间俱是寒之友”一语而成,连日本外埠加入寒之友甚多,收集作共约四百余件,书画家如于右任、徐朗西、陈树人、经亨颐等均有精品,自今日起,陈列于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公开展览。闻昨日未公布陈列之前,曾在大加利餐社开会,公议自第一届举行后,应于每年四季举行一次,以资提倡。陈树人会员提议,以后须增加洋画,以广范围,开会地点尤宜在各省大都市轮流举行云。[4]

寒之友社是一个闲适松散的艺社,并无固定的社址,发起时曾拟定每四年做一回公开展。由于经亨颐、何香凝、陈树人、于右任、柳亚子等成员均是资格较老的国民党左派,每回在上海作展览活动,备受文人画客和媒体的关注和传播。寒之友社主要创社成员的身世背景和文人情怀的结合,也是该社有别于同时代其他艺社的特点之一。因主要人员身份的特殊性,该社的公开活动在媒体视线中浮潜,若隐若现[5]。

1928年4月,何香凝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恢复1924年两党合作的提案,却未能通过。后当局又通过了查办何香凝、陈树人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提案。何香凝屡屡失望,同年底发表声明,辞去党内职务,心绪惆怅,引发心疾,社会活动渐少。与经亨颐等抱以相同政见且对党政时局失望的画友,“大隐隐于市”寓居上海租界坊间。寒之友社主创经亨颐,在其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时,将更多精力倾注在金石诗画,多作松、梅、竹、菊、水仙、石以寄情。陈树人、于右任境遇相似,虽居高位,实则受到党内排挤,并无实权。于右任在1936年组织草书研究社,其实质与经、陈的寒之友社类同。

如李伟铭教授研究指出,在争权夺利的政局流转中,革命志业不幸中断,反映了被边缘化的革命遗老的生存处境及内心隐由[6]。正像于诗所云“无聊来写此情时”,寂寥相泣,便是那四人的心声。寒之友社的创立,实则国民党左派由盛入衰之势,是“官场画家”政治运际的反映。经诗道是“权作画家禅”,苦笑自娱。由此,艺术主张趋同,画题靠拢,以古树寒花为“友”,自足自尊的意识便成了寒之友人普遍的心理追求。

前文两件岁寒三友图,并非只是两次简单的合作画。它是跨越十年时间的系列作品中的两件。1936年何氏为筹措抗战经费,在南京举办书画义卖。期间经、陈、何、于四人就此画题再作二十件[7]。遗憾的是,目前仅获知另外两件1936年岁寒三友图的藏处:一件是广东省博物馆藏《岁寒三友图》(图3),另一件于上海私人收藏1。这两件作品尺幅相当,纵114厘米,横41厘米,水墨纸本。款题与何香凝美术馆藏1936年款相同,画中何、经、陈互换对象,所作松、竹、梅三友形貌笔墨趣味各异,这个系列的每件“三友图”均是独立的作品。

这个系列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君子题材的多样化视觉表现,各家墨色浓淡、形态较量相宜,分寸得当;第二,画友借诗画酬唱,缅怀革命先烈廖仲恺之情;第三,以松竹梅三友的经典图式,隐喻自身脱离政治环境、隐遁出世。

相较于1928年“岁寒三友图”的工整和肃穆,后三件1936年的“岁寒三友图”较为洒脱,显出难得的松弛,笔墨自如,各具情态。从用笔风格看,三件作品基本属于同一时段所作。各家钤印也为画面增添了紧凑感。相比1928年的“岁寒三友图”,1936年的三件更具魅力。

这四件作品也反映出何氏个人笔墨在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和差异。在寒之友社前期,何香凝用笔顿挫感明显,与经亨颐、陈树人舒缓、清劲的笔法不同。同时期的何香凝花卉画中,常有线条刚硬,运笔多方折等特点,并好以浓墨补笔,还好以植物密集分枝的形态,占领画面,达到充盈饱满的画面效果。而1936年合作的三件“岁寒三友图”,何香凝分别绘制两梅一松,形态简约,运笔有水墨味道。此时何氏用笔舒缓,以纤长的线条表现植物的挺拔和秀美,以墨色变化塑型,以短促的小枝丰富画面,生趣盎然。她也将画松、梅的技法,运用在枫树等其他乔木类。

于右任晚年孤居台湾,1958年偶得此系列的“岁寒三友图”一幅,发现当年题诗时遗漏一字,遂以《补〈岁寒三友图〉遗字》诗二首,怀念大陆故友,缅怀经、陈二人。诗云:

三十余年补一字,完成题画岁寒诗。

于今回念寒之友,泉下经陈知不知。

破碎河三容再造,凋零师友记同游。

中山陵树年年老,扫墓于郎已白头。[8]

于氏缅怀国民革命的黄金时代,表露心怀祖国的忧伤心迹,刊于1958年《人民日报》。大陆故友林伯渠、何香凝、朱蕴山等人看到后,奉原韵唱和,盛传为当时诗坛佳话。

图3 岁寒三友 1936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 广东省博物馆藏

图4 梅 何香凝

二、从大庾岭到巴黎:行旅中的岁寒图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民党内部的权利斗争,左派失利。如陈树人、何香凝等主动从政坛中退场,也可理解为,因仕政幻灭而引发避世之心与自我沉潜。由时局动荡而引发文化精英的地域流动,已然是民国以旧社会士大夫文人“朝/野”之间转换的基本方式。柯律格教授在研究中指出,从政经历的挫折与山水之乐,诗画之娱,文人行旅在以男性精英为主的时期和社会已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经验[9]。

民国这个流动性社会,作为少见的精英女性案例,何香凝在弃职后,随活动和休闲需要,或为仲恺农工学校赴南洋募集经费,或是西游欧洲考察诸国,或是赴经亨颐乡下白马湖休养,或因宣讲、休闲而起的行旅活动,游走于都会与乡野之间。她并不以山水画稿为其行旅纪游,反倒是高岭乡野之间的岁寒风物,引发感慨并以诗画为记,成为她相当重视的创作题材。1927年至1936年是她画艺向文人画取向的阶段。南洋之行与西游欧洲,以及国内各地的行旅经历,促进何氏画风转变。自然风物成为她这个时期行旅中“新视物”,及创作上的主题。

1929年,《何香凝画辑》第一辑出版,该集收录了何香凝1929年在菲律宾“中华青年会展览”中的12件作品。从这一辑看出,何氏已基本脱离留日习得的“新派”画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水墨风格,也采用了传统文人画的画法。该辑中岁寒画题作品5件,山水画5件,狮虎画2件。1931年何氏自巴黎回沪后,出版了《何香凝画辑》第二辑,收录了23件作品,其中岁寒画题(含罂粟花1件)作品9件,山水画6件,狮虎画8件。这两册《何香凝画辑》现收藏于何香凝美术馆。从两辑作品的延续性来看,何氏的创作状态已基本成型。岁寒画题已是何氏三大画题之一。与政治上超乎其外的陈树人相比,在清峭之气以外,他偏好岭南木棉的热烈和正义感,而何氏则对松、竹、梅、菊等凌冽气质的岁寒画题有着偏好,以奇古、清冽为基调。

收录于《何香凝画辑》第二辑的第八图,题为《岁寒三友》,是这两辑画册中所载花卉作品中唯一一件题名为“岁寒三友”,其他花卉组合均以植物名并列冠称。何氏作品中,特定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题的,甚是少见。该作品有柳亚子款题,因印刷品年代久远,款识暂未能辨识。但从松树几近全景式的构图风格来看,以及与第二辑第二十图作于1931年巴黎的《松梅菊》对比所见,两者画法相似,线条细劲,画面中布满跳跃的短线,松身“苍龙鳞甲”,肌理细节丰富,又以折枝模式作梅,竹夹梅穿。两者惟不同的是竹、菊的点缀。从作品上可注意到,何氏的三友图,多以不同的线来占据画面,主要以较为写实的松、奇古的折枝梅为构图。

1929年何氏曾在菲律宾“中华青年会展览”上展出的一件《梅》(图4),收录在《何香凝画辑》第二辑第九图。于右任款题:“光明磊落经百变,而愈见精神,真天下之至友也”。与折枝梅不同,此梅树以全景式构图,再以清劲细挺的枝条穿插交错。这种类似于松柏乔木的画法,在何氏的梅花作品中并不多见。同辑第十六图《横幅红梅》也在“中华青年会展览”陈设过,以横幅的形制,以“一枝梅”表现老梅生发出芊芊细枝。相近的画法特征,在图录第一、二辑岁寒图中多有呈现。

早于1927年时,何香凝曾作诗《重游大庾岭》,可视为何氏岁寒画题创作的起始。诗云:

十月重观岭上梅,黄花笑雪傲霜开。

梅兰竹菊同时会,羡却庾山独占魁。

此诗收录于196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编的《何香凝诗画集》。大庾岭位于广东与江西边界,也称“梅岭”。题注“北伐途中”。“黄花笑雪”以示寒冬时节,“北伐”二字凌冽萧瑟。据何氏年谱载,何氏当时主要行程是自广州赴南京,为廖仲恺选择墓地一事。受“清党”影响,何氏璇于政局边缘,时忙于营救被捕友人,时忙于仲恺农工学校筹建事宜。在此压力下,何氏对行旅中目见的高岭野梅,不免情志转移。岁寒画题成为何氏20年代末30年代初行旅中最好的精神寄托,也是她主要的创作题材。

这个阶段的作品多已散逸。两册《何香凝画辑》所辑录的作品,基本出自何氏1929年赴南洋及1931年赴欧洲的两次重要的国际行旅期间所作。从作品类型和数量上看,岁寒画题是何氏在游历期间主要的创作对象。其中也包括作梅或梅竹、竹菊、松竹梅等组合。

如1929年《梅竹水仙》,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何氏款题:“志陆先生雅赏,已巳仲夏为仲恺学校募捐作赠以留纪念,何香凝。”1929年8月,何氏连日赶制画作一批,9月下旬从香港启程,游历南洋诸要埠2。这件作品当作于此行程期间。时《新加坡画报》报道:

此次何香凝女士,为扩张仲恺农工学校,携其所绘图画及党国名流书画南来募捐,本坡华侨爰组织筹助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书画展览会,从事赞助……会中陈列书画,凡数百帧,多为何先生手绘及各党国名流墨宝,诚不可多得之盛会也……[10]

前文提及《何香凝画辑》第二辑的《梅》,于右任款题,亦是何氏为建校经费筹款的佳作之一,在1929年菲律宾“中华青年会展览”上展出。一株月夜下的粗壮梅树,直立冲天,矫矫盛放似有香,与其他展出的折枝梅花大有差异。

1929年底,何氏曾计划赴欧、美、日作为期2年的考察,并为此提前预备好各国护照,由外交部传达各国使馆予以招待[11]。而实际上,何氏1929年底由上海乘船赴法,至1931年11月由法返沪。期间,何氏主要居住在巴黎,也曾到过英国伦敦、德国柏林等地,与宋庆龄、廖承志等人会面。在欧期间,曾创作以下这几件岁寒图:

1930年何香凝与刘海粟在巴黎合作了《三友图》,刘海粟题:“十九年春,何香凝刘海粟合作于巴里。”刘海粟美术馆藏。

1931年1月,刘海粟、何香凝又在巴黎合作了《芳郁绝尘》,这件梅菊竹三友收录在刘海粟巴黎签名册页中,刘海粟美术馆藏。何氏作竹菊,寥寥数笔,简约率性。

《何香凝画辑》第二辑的第八图《岁寒三友》,柳亚子题诗,何氏署“香凝”,从作品风格判断,也是何氏旅居欧洲之作。《何香凝画辑》第二辑的《松梅菊》(1931年),上有叶恭绰录于右任1928年诗,题:“松奇石古梅潇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何氏款题:“二十年春作于巴黎。”《何香凝画辑》第二辑的《墨梅》(1931年),何氏款题:“辛末日祸肆国,作于印度洋。”1931年九一八事变,何氏旋即回国,搭乘法国游轮返沪。据款题所示,该画当作于回程途中。

何氏旅欧期间,其代表作当属1931年作于巴黎的巨幅《松菊》(图5),何香凝美术馆藏。该作在何氏画作中尺幅最大,纵173厘米,横273厘米,纸本设色。何氏款题:“双清楼主二十年作于法京”。与何氏其他岁寒图所表现凌冽、刚强的气氛不同,这件作品精美、工致,主体松树枝繁叶茂,杂花偃仰摇曳,生气勃发,兰草等其它形态优雅的花卉铺垫其中。特别是两只鸟雀扑向松树的姿态更为生动。若非何氏留下作画的时间与地点,我们很难想像,何氏在西游中曾以如此精力绘制大型花鸟画。何氏携回上海后,柳亚子款识300余字长诗,倾诉悲悯天下的心声。诗词的悲戚、忧愤与画作的喜悦情调似有错位感,这也是作品留下的一道悬念。

何氏的岁寒画题并不全为松竹梅“三友”的固定组合,而是以梅、兰、竹、菊、松柏作多样组合。同时期,寒之友经亨颐、陈树人也常作此类题材,并留下不少吟咏诗词,何氏的至交好友柳亚子,其《磨剑室诗词集》便收录了不少他为何、陈、经等寒之友画作的题诗。应当说,岁寒画题是寒之友社成员书画互动的延展。

图5 松菊1931 何香凝 何香凝美术馆藏

三、漫言疏影最横斜:以梅为心象的“审梅”范式及创作特点

“岁寒三友”说,以梅为中心[12]。何香凝素以作梅闻名。前文何香凝美术馆藏的两件“岁寒三友图”,均以何氏梅花为主体,经亨颐、陈树人以松、竹交替,合作成“三友”。这并非偶然。在众多笔会场合,多以何氏作梅,众人补笔合成。如1931年上海“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上,由何香凝、张光、贺天健、熊松泉、姚虞琴、马公愚、方介堪、马孟容8人合作的一件花卉作品,现藏于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众人合作绘天竹、菊、红梅、瓶、钱币等吉祥物,请何老补笔,尽管画中已有红梅,何氏依旧补上一枝清峭的墨梅。如此凡例不胜枚举。何香凝作梅,不只是其岁寒图画的母题,更是何氏的心象图腾。

何氏作梅的创作初衷,依然可追溯于20世纪20年代“清党”事件对她的影响,促使她转向传统文人以物比兴的取向。现实中她放弃职务,远离故国,游历乡间,寄情自然风物,逐渐将外在压力转化为绘画上的物像比拟。在寒之友社期间,经、陈、何三位“官场画家”,均有各自比拟的物像。如经氏以松标榜,经宅称“长松山房”。陈氏以竹自况,书画风格如其性情,冲淡、自然。何氏号“双清楼主”,取人月双清之意,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正是对应“清”的品质。故何氏在寒之友社“三友”中有明确的文化定位。由此,在何氏诗词和绘画中,多以吟咏梅的品性和表现梅枝的图式为主,在梅花图式中形成一套以“疏影”“横斜”及“水”“月”相映的“审梅”模式。

图6 雪月松 1929 何香凝 何香凝美术馆藏

何香凝作于20年代的咏梅诗词,除上文所提1927年《重游大庾岭》首唱“梅兰竹菊同时会”,以及1931年“石头城下卖梅花”的题画诗之外,1929年至1939年间还作过四首经典的咏梅诗作。“早先开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向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深沉。”(1929年,题画,《梅花》)“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犹壮,战胜寒冬骨更坚。”(1935年,题画,《梅花》)“结交从古重黄金,贫贱骄人感慨深。写幅岁寒图易米,坚贞留得万年心。”(1935年,《卖画》)“岭上迟开有所思,风吹雨打最高枝。忍看半壁河山异,铁骨冰心正义持。”(1939年,题画)

何氏咏梅,以梅花为人格象征,写其雪妒风欺不畏严寒,托物言志,不受岁寒移的品性。诗中赞美梅“傲雪心”“态依然”“坚贞”“铁骨”,重在刚正不阿的人格气节的比兴寄托。1929年的题画诗以“独”字突显孤清、落寂的隐士心象,衬托当时何氏离开故国,流寓南洋、欧洲,漂泊海外的心境。与此相印证的诗词还包括同年作“车遥遥,风萧萧,多少青年海外飘!”的《出国途中感怀》。

传统文化以梅花意象和象征意义作为文人品性的隐喻,始于魏晋以来咏梅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入唐以后梅花逐渐成了文人自主抒情的意象,发展至两宋已臻成熟。在此过程中,国人对梅花审美也提升到普遍将之视为重要的文化象征来看待。梅花的吟咏早先多与女性相关联,主题倾向孤独、凄清的情调。随着文学诗词的发展,唐以来咏梅由感伤而赞美,与松、竹相并比,咏梅主题情景甚为丰富。至两宋后,松竹梅“岁寒三友”说进一步成熟和流行,以梅作为高超人格象征的意义得到认可,梅松、梅竹、梅与杂花的物像组合,意在强化独立、傲峭、坚贞的人格意义3。

何氏咏梅、作梅,以诗词与图像的互相辅佐,构筑心象,与传统文化象征及文人隐喻相吻合。她在梅花审美意象上,吸取清峭、疏瘦的形态气质,以“疏影”“横斜”的折枝梅为主要特色。

何氏的梅,不论是独枝,或是梅松竹兰组合的“二清”“三友”“四君子”,枝势始终是其图式最为关注和表达的重心。“疏影”,意在凌寒不屈,“横斜”,意在梅之气节。寄情是何氏创作的初衷,而赠礼、请托是作品更重要的作用,也是何氏交游中互惠与认同的反映[13]。何氏梅花是其花卉作品中数量最多、创作最集中的一项4。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动,何氏梅画的创作发展上呈现出“一波三折”的历程。

其一,前期的梅画,因赠送、展出、酬卖等用途,何氏西游及之前的作品留存并不多。1931年《何香凝画辑》第二辑集结了前面三年的作品,可作为主要参照。该辑刊登作品23件,岁寒图画(含罂粟花1件)占9件,其中梅计4件,包括3件墨梅,1件红梅。创作时间约介于何氏南洋与欧洲的两次游历期间。同个阶段,何氏的松、梅图常见以月色和背景衬托,常被解读为何氏处于日本画风格与传统山水画的转型期,保留了渲染的技法。若借鉴北宋诗人林逋咏梅的角度来看,梅与水、月的组合,已然将梅的审美意义和意境从咏梅文学向文化认可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度[14]。水、月的衬托,使梅更为清疏淡泊、娴静优雅。如该辑第十图(柳亚子题)的《梅》、何香凝美术馆藏《雪月松》(图6)(曾参加1929年菲律宾“中华青年会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雪松》,属同类型创作。惜梅画留存甚少。新时期,何氏两件岁寒画题的大作《寒梅有深意》《高松立海隅》(何香凝美术馆藏),均表现了梅傍水生的画题。雪、月、水雾与梅并置,构成幽静澄澹的气氛,也是烘托“双清”的人格意象。

其二,1931年何香凝回国寓居沪上,此后几年在隐世心境下绘制梅花不在少数,如何香凝美术馆藏《一枝梅讯陇头春》是其1930年代的代表作品。随着何氏出席不同场合的笔会,应酬增加,信手拈来的豪放挥洒之笔,讲求作画时的速度与随性,背景的水月相映亦渐省略,代以更灵动、流畅的梅花造型成为这个阶段的特色。如广州艺术博物院藏1933年、1934年、1936年的3件《梅花》,及何香凝美术馆藏《墨梅》(藏号T43),以S型波动的老梅主杆为特点,浓墨点染枝节,兼工带写。其中,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1936年赠“亚潮先生”的墨梅,属难得的偶得之笔,笔墨趣味更佳。

其三,香港沦陷后,何香凝转移至广西,流离各埠以卖画为生,偶有参加抗战主题的书画义卖展览,或馈赠协助过她的爱国人士。这时期的梅画,一改1930年代的波动造型兼抽象写意的笔墨,恢复折枝、刚劲的构图。如何香凝美术馆藏,1943年的《绿梅》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局藏,1944年赠时任广西昭平县长韦瑞霖的《墨梅》5,及何香凝美术馆藏,赠收藏家柳非杞的《墨梅》(藏号T54),何氏的梅又以“一枝梅”的形态从旁横亘而出,着力表现枝条的横斜、清峭、疏瘦、奇古的特点。

在民国后20年间,何香凝的岁寒图画着意于笔法、线条,追求传统文化的古意与气韵。其绘画风格与寒之友社的文人特性相互交织,以古木寒花的精神自诩。寒之友社对何氏画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与她和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柳亚子等画友交游、笔墨艺术及文人修养的互相渗透无不关系。受隐世思想和文人模式的潜移默化,何氏绘画衍生出了以传统文人审美为追求的风格转向,以隐喻方式抒发情怀,以笔墨线条作为中晚年绘画艺术的研究和寄托。何香凝作为国民革命元老廖仲恺的夫人,在新时期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先后完成了《寒梅有深意》《高松立海隅》等岁寒图佳作,陈毅、沈钧儒、董必武、刘少奇等领导人为其款题,她的政治面貌已然决定了作品承载的许多特殊解释。

注释:

1 承藏家阮先生惠示1930年代作品所制相册及提供收藏线索,特此感谢。该图收录于澄斋编著:《先生归来——经亨颐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展》,西泠印社,2017年。

2 关于何氏游历南洋行程,参阅陈珊编著:《何香凝年谱》,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9-132页。尚明轩:《何香凝传》,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68页。

3 参阅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南京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梅与水、月——一个咏梅模式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梅花象征生成的三大原因》,《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4 据何香凝美术馆藏何香凝晚年梅花作品统计。

5 承梧州市文物管理所陈水德先生提供藏品信息,特此感谢。

猜你喜欢

何香凝何氏于右任
纪念何香凝逝世50周年暨何香凝美术馆开馆25周年展
流水高山写新图
——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
何香凝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望我大陆
何氏“十全大补粥”
野餐记
于右任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