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配合补肾固脾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 临床观察
2019-07-06马健
马健
功能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DUB)可归属于中医崩漏范畴, 为妇科常见与难治性疾病。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认为与环境、心理压力、饮食结构密切相关。本病因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出血, 可导致贫血、增加子宫内膜癌患病几率及不孕等[1]。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可迅速止血, 但副作用较多, 如彻底根治需行子宫内膜或子宫切除术, 在育龄期女性中很难接受。本文研究米非司酮配合补肾固脾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取得一定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于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60 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 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 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流血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平均年龄(岁) 平均病程(月) 流血时间(d)对照组 30 35.19±3.24 11.23±4.97 30.19±15.06观察组 30 35.88±3.33a 10.93±4.63a 29.96±14.75a
1.2 诊断标准 西医参照2009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诊断治疗指南(草案)》进行诊断;中医参照2012 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妇科学(第9 版)》相关标准进行诊断[2,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 年龄18~50 周岁;②月经异常时间>3 个月;③近3 个月内未接受系统治疗及服用相关激素类药物;④患者无精神障碍, 有自主行为能力;⑤患 者自愿参与且能够配合用药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者;②无子宫腺肌病、多囊卵巢, 子宫肌瘤≤2.5 cm, 或合并严重的神经、呼吸、消化、免疫、血液等系统疾病与恶性肿瘤者;③3 个月内服用过避孕药, 或妇科相关感染未控制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已知患者对本次治疗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
1.5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口服米非司酮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50003)10 mg, 1 次/d, 共使用 3 个月经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减少西药使用周期的基础上给予补肾固脾方, 口服米非司酮片10 mg, 1 次/d, 使用1 个月经周期;补肾固脾方组成成分:熟地15 g, 白术15 g, 巴戟天15 g, 菟丝子10 g, 桑寄生10 g, 黄芪30 g, 人参5 g, 当归15 g, 丹参10 g, 女贞子10 g, 茯苓10 g, 茜草10 g、山萸肉10 g, 150 ml/次, 早餐前、晚餐后口服, 用药21 d, 停药7 d, 共使用3 个月经周期。在停药(90±3) d 对患者进行随访。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完全控制出血时间;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停药(90±3)d 月经量评分、中医症状整体评分。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月经量及中医症状进行评 分[4,5], 评分越低代表患者恢复越好。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完全控制出血时间为(51.93±9.12)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4.37±11.43)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结束月经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90±3)d 月经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整体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停药(90±3)d 中医症状整体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组别 例数 完全控制出血时间(h)月经量评分(分) 中医症状整体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结束 停药(90±3)d 治疗前 治疗结束 停药(90±3)d对照组 30 64.37±11.43 3.12±1.36 2.11±0.78 1.96±1.18 10.31±3.58 7.37±3.24 4.13±2.96观察组 30 51.93±9.12a 3.15±1.41 2.06±0.81 1.24±0.93a 10.76±3.72 4.31±3.35a 2.57±2.22a t 4.66 0.08 0.24 2.62 0.48 3.60 2.3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西医研究多认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失衡导致激素释放异常所引起。单从激素调节治疗本病, 在停药后容易复发, 且激素类药物副作用较多。临床上多见因节食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无源, 气机不畅, 血行无力, 加之心理等各方压力出现肝气郁结, 乙癸同源, 引发肾精不足。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补脾益气, 行气解郁, 补肾益精[6]。
在治疗中采用补肾固脾方, 其熟地补血滋阴, 益精填髓, 《本草正》云:“熟地黄能补五脏之真阴, 而又于多血之脏为最要。”而人参、白术、茯苓取四君子汤之健脾益气, 与黄芪补气固表配合, 共补脾肾之虚。当归与丹参均有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之功, 可避免茜草凉血止血。巴戟天补肾阳, 强筋骨, 《惠民和剂局方》认为“治妇人子宫久冷, 月脉不调”。桑寄生在强筋骨的同时, 偏于滋阴, 重在补肝肾, 如《本草求真》云其为“补肾补血要剂”。女贞子与其相似, 偏于养阴行气, 如《本草再新》中云:“养阴益肾, 补气舒肝, 通经和血”。而《本草汇言》认为菟丝子“补肾养肝, 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 温而不燥”。山萸肉具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之功。因此, 本方可补脾肾、行肝郁, 补血止血兼活血, 固虚涩精而行气, 调和阴阳, 调配气机升降出入, 达到治脾肾虚, 解肝郁之本, 又治气血虚、崩漏不止之标。
综上所述, 米非司酮配合补肾固脾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止血速度快,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