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觅 柳 永
2019-07-06陆永建
陆永建
一
金秋的一个午后,我们驱车前往武夷山上梅乡白水村探访柳永遗迹。不料遇上修路,汽车一路颠簸,四五十公里的路程花了3个多小时。到了村口即到一农家问路,一位20多岁的农民兄弟得知我的来意后,执意做向导,领着我们来到依山傍水的路边自然村。他指着跟前的五六幢房子说:“柳永曾住在这个地方,具体是哪一幢已无证可考。”但见眼前视野开阔,溪水潺潺,不远处可见两棵参天大树。我们沿着田埂走到树旁,两棵罗汉松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农民兄弟自豪地说:“去年曾有人出资20万元想买树,因为是柳永当年亲手种的,也是柳氏家族的唯一物证,所以我们不肯卖。”村主任告诉我,自然村有72户人家,但没人姓柳;听村里的老人家说,当年柳永三兄弟考上进士后,都在外地当官。
夜幕降临,从农户门窗射出的光线里,我仿佛感受到柳永当年挑灯夜读的情景。10岁那年,柳永的父亲柳宜病逝,母子俩在京城无依无靠,在叔叔柳寀的陪同下从汴京(今开封市)到崇安县五夫里(今武夷山市上梅乡)投靠祖母虞氏。虞氏系柳永祖父的继室,与柳永没有血缘关系,生活中不免会少些亲情。柳永母子俩在武夷山过着农耕生活。柳永一边向村姑学习制茶,一边在祖母和母亲的督导下学习文化,日渐成长。12岁时,胸怀大志的柳永写下了《劝学文》:“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武夷山上梅乡
柳永出身名门望族,其家族人才辈出,进士满门,四代出了14位进士,祖父柳崇以博学鸿儒著称,父亲柳宜官至工部侍郎。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下,柳永勤奋好学,每晚都在烛光下苦读到深夜。为了纪念柳永并鼓励后人,乡亲们把柳宅后门的两座山命名为蜡烛山和笔架山。
柳永曾写有一首《中峰寺》诗:
板萝蹑石路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僧向半天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我们走了40多里山路,来到上梅乡的寂历山上,寻找始建于唐初的中峰寺。尽管岁月的尘沙已经吞蚀了这里的一切,当年规模宏大、占地万顷的寺庙,现已荡然无存,但从1998年由村民自发在遗址上修建的小佛堂以及从小佛堂到寺尾村5里路的距离中,足以推断当年中峰寺的非凡气派。难怪100多年后,朱熹把父亲朱松的墓地选在中峰寺的后山上。我站在朱松的墓旁,遐想景福元年(892)“里中有虎患,众捕之,师骑虎出迎”的情景。禅师骑虎出迎的神话故事,风景如画的寂历山,嬉戏的猿猴,娟秀的翠筱,深深地吸引了风流倜傥的柳永,这里的一草一木让他陶醉忘怀,以致流连旬月还依依不回。
此时的柳永情窦初开,帅气十足。15岁时,年迈多病的祖母希望孙子早日成婚,在母亲的主持下,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为柳永办了婚事。在爱情的催化下,柳永的才情初露锋芒。他把民间流行的《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书写在墙上,反复推敲,认真思考。把流行民谣《武夷情歌》“一想郎,日落山,奴家想郎也艰难。三年一去无音讯,十载倚门望眼穿……十想郎,天大亮,梦醒奴家愁断肠。懒穿绫罗懒施粉,青丝杂乱待郎还”熟记于心,边唱边研究其韵律。柳永从武夷山的乡土文艺以及旅居武夷山的江淹、李商隐、徐凝等的诗词作品中,悟出了诗词创作的玄机,找到了灵感,在丹山碧水催动下,一气呵成了5首《巫山一段云》。这是柳永的处女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柳永在武夷山学有所成后,日夜兼程赶到京城,昼夜埋头苦学,经过较短时间的突击,信心十足地参加应试。结果,在激烈的科考竞争落了榜。第一次参加科考就被淘汰,这是才高气盛的柳永所不曾料及的。柳永丝毫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他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失误。狂傲、自负的柳永把十多年来苦读圣贤书的磨砺化为怨恨和悲恸,牢骚满腹地脱口而出一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仁宗得知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柳永则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进行反抗,打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旗子,选择了歌楼妓院,朝夕与著名歌妓为伴,开始了他的通俗文艺创作生涯。他在虚幻的情感世界里,过着花天酒地的潇洒日子。滋润的时光一晃就是三四年。试想,一个整天泡在歌楼舞厅醉生梦死的词人,尽管才高八斗,但是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砺,怎能“登高第”?结果,柳永又连连在考场中名落孙山。
经过多次落榜打击后,柳永的狂傲和自负心态开始收敛,他思前想后,决定放弃歌楼舞厅的生活,到武夷山看望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柳涗,继续攻读诗、赋、《论语》《春秋》《礼记》中的薄弱章节,再回京城应考。
柳永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武夷山,与母亲和妻儿团圆。
柳永的妻子娇美温柔,知书达礼,是个贤妻良母。婚后的一段时间,小两口相濡以沫,爱得如痴如醉。祖母和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都希望能早日抱上孩子。结果事与愿违,三年仍然没有动静。直到祖母去世,柳永回武夷山奔丧时,才有“喜”,这一年柳永已41岁。
二
1034年,柳永终于考上了进士,这年他已经50岁,可谓“及第已老”,其次兄柳三接也同榜登第,双喜临门。
武夷宫柳永纪念馆
在即将赴睦州(今浙江建德市)任推官之时,京城文艺界100多位朋友在京城搭帐设宴为柳永饯行。面对前来送行的情人,想到眼下的离别,哪里有心情饮酒?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艄公又催促柳永上船。乘船的“留恋”,划船的“催发”,这一对矛盾将热恋中的情人推到了不想离别但又不得不离别的最后时刻。词人用滚烫的心、澎湃的热血抒发出《雨霖铃》这首天籁之曲: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把柳永的慢词创作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巅峰,这首词在宋元时期得到广泛流传,被后人评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柳永到睦州任职后,勤于政事,关注民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朝廷的肯定,不久就被提拔到余杭县当县令。在余杭任职期间,他更是勤奋工作,发展生产,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500多年后,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柳永为人风雅不羁,抚民清静,安于无事,百姓爱之。”
词人不仅热爱睦州和余杭的黎民百姓,也热爱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至于朝廷把自己从推官提拔到县令,柳永并没有感到喜悦,他认为县令这一级职务不能满足他远大的志向,是大材小用。为了生计,又不得不接受“游宦”这个远离家乡孤独艰辛的差事,对这种生活,柳永感到无奈和厌倦。
柳永在“归去来”的渴望中,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不久,朝廷把他调到离京城更远条件更艰苦的昌国州(今浙江定海)任晓峰盐场监。晓峰盐场依山面海,是个穷乡僻壤、人烟稀少、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柳永在这里与数百名渔民打交道,渴望家乡、追怀往事、眷恋佳人、期冀未来以及孤独无奈、飘零感伤等复杂心情与日俱增。
人的痛苦来自无法改变的命运,人的快乐来自适应命运的安排。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始终难以置身体制之外。渐渐步入晚年的柳永,多年来一直在争取仕途上的发展,结果总是不如人意。过了两年,柳永被调到甘肃灵台当县令。灵台的自然条件比定海更差,离家也更远。这次调动让柳永更是感到失望,渴望改变命运的焦虑时时困扰着他。
通过柳永的不懈努力,在太守们的帮助推荐下,庆历四年(1044),柳永终于被提拔进京,任著作郎。为了纪念仕途上的重要转变,词人把自己的名字柳三变改名为柳永。
一天中午,柳永听说著名歌妓香香因病去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柳永哀痛欲绝。一个年轻美丽的生命消逝了,世间如此之大,却没有她的栖身之地,柳永的哭泣、呼唤,怎能留住香香匆匆离去的脚步?一首《秋蕊香引》记述了柳永的心绪: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柳永身处朝廷,以文人的身份真情悼念一位社会底层的风尘女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为数不多,足见柳永人性的光辉。
宋代的民间歌妓是以小唱为职业的女艺人,她们在歌筵舞席、茶坊酒肆和瓦市中演唱,以卖艺为生,社会地位卑贱。歌妓们自幼学习歌舞,聪明美丽,有的还会吟诗作词,能书会画。柳永受到新兴市民思潮的影响,没有将她们当作贱民看待,尊重她们,同情她们,并为她们创作新词,所以赢得了她们的友谊和爱情。柳永长期生活在底层,熟悉底层,其作品往往能够真实地表达底层受压迫妇女的呼声,这种进步思想在当时被称为“淫冶讴歌之曲”。但他的这些词作,字里行间没有一点猥亵的成分,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柳永对她们的赞美和同情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是柳词“民生意识”的光辉所在。
柳永在众多的女友中,曾与虫虫感情最深,并向她求过婚,“待作真个宅院,方信有初终”。不幸的是,虫虫在恶劣的环境里过早地去世,这让柳永悲痛万分。词人对生命流逝的痛苦,青春易逝的悲叹,写在《离别难》里: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柳永纪念馆柳词墙
人悄悄,夜沉沉,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三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杭州知府孙沔在西子湖畔举办全国名曲演唱会,邀请柳永担任评委。其间,孙沔邀柳永到钱塘江观潮,词人被大潮澎湃浩荡的气势、惊涛拍岸的雄浑、开阔博大的恢宏所震惊,一曲《望海潮》涌上心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人概括了钱塘潮的壮观、西子湖的秀丽和都市物阜民康的景象。赞誉孙沔“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孙沔的威武和清雅风流由此可见一斑。一年后,当金主亮听到这首歌后,欣然仰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1000多年后,毛泽东亲自手书《望海潮》,后来杭州市政府把这首词刻在钱塘江畔。
次年9月,时值天空出现寿星,朝廷举办盛大的歌舞宴会,柳永奉旨填词,祝愿仁宗皇帝万寿无疆。内都知史把柳永的新作《醉蓬莱》呈给皇帝审定。柳永深知这次创作的重要性,用了多种创作技巧,但其中个别语句与悼词暗合,犯了大忌,再加上仁宗对柳永有成见,多方挑剔,致使这次机遇与柳永擦肩而过。
柳永一生命运多舛,形似飘蓬,尝尽了折磨与心灵困顿之苦。先是早年困于科考,备受多次落榜之痛苦;及第为官后,又长期困于选调,谙尽羁旅漂泊滋味。晚年的柳永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他认为追求仕途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人世间比仕途更重要的是生命的价值,并对自己心仪的仕途和情爱,进行反复的拷问。
不久,柳永又改任为太常博士。宋朝官员70致仕,柳永在临退休前被提拔担任屯田员外郎,属从六品。退休后,柳永一边在家整理《乐章集》,一边盘算着到武夷山养老。在《思归乐》精美隽永的词句里,我们看见了柳永与友人欢聚喝酒、听歌赏舞、渐入醉乡的欢乐场面,感受到了柳永对人生观的态度和看法,还看到了柳永归隐养老的情景。
柳永整理完《乐章集》之后,交给在京任著作郎的儿子柳涚印刷。皇祐八年(1058),柳永在京病逝,他带着遗憾和失望,带着大悟大彻之后的悲凉,带着《乐章集》这部光照千秋的不朽著作,离开了人间。20多年后,柳涚谢官迁居镇江,遂把父亲改葬于镇江的北固山下。之后的200多年里,每年都有大批文艺界人士自发到北固山凭吊柳永,后来有了“名妓春风吊柳七”的美丽传说。
柳永不仅是著名的词作家,还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所以他创作的词,好唱好听,通俗易懂,是标准的音乐文学,以致出现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普及和广泛性。文学史家评论说,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是慢词的奠基人,没有柳永就没有后来的苏东坡,没有柳永就没有宋词。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是最受人民热爱的词人。
写到这里,已是深夜两点,推开窗户,举目远眺,一片朦胧,我仿佛看见沧浪江水中有一叶孤舟,有人诵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小船载着大师满心的酸楚和满腹的才情,杳然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