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林坊旧事

2019-07-06林其雨

闽都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华林道观

林其雨

几个老迈清闲的朋友时常聚首,喜谈榕城旧事,将亲见、亲闻、亲历之乡土气息做老生常谈。往事钩沉,不免牵扯出华林坊的神秘面纱,回味无穷,勾起我对昔日场景的追忆。

童年时代,曾听长辈述说起华林坊故事。华林坊地处福州北门兜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虽短小却又是不寻常的文明古巷。巷内是只能容纳马车、人力车、行人通行的狭小空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告无条件投降后,一直逃亡在外地的人们纷纷回归故里。仍处在好新鲜幼年阶段的我,同兄弟姐妹一道,跟随父母亲回到阔别数年之梦境中温暖的老家来,目睹了华林坊的庐山真面目。步入华林坊古巷内,宛若进入原生态的环境,一切都感到陌生与新鲜。古道两旁那一排排形状各异、大小规格不等的古旧建筑老宅,任凭改朝换代,仍然保留了原始原貌之人文景观,美不胜收。那些清幽胜境,凸显出古典时代的地方色彩。世代久居在华林坊巷内的父老乡亲都很传统,四周邻里守望相助,和睦相处,热情好客,蔚然成风。

早年的华林坊,东起华林寺,西止坊口与北大路、北后街、北门外的3条路口交会处,交会处中央有眼水井,此为三角井。华林坊的南侧,自东向西按顺序排列的第一条南北走向的华林横巷,称为大树下巷,此巷与诸古巷、打铁弄等小巷相连,通往九彩路而去;第二条南北走向的华林横巷,称之为三官堂巷,这条巷直通钱塘巷而出,可达北大路上。位于大树下巷与三官堂巷中段位置相连接的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和华林坊巷子于南面成平行线,谓之华林直巷。大树下巷、三官堂巷及华林直巷3条小巷,一律以不规则的石板块铺就。华林坊的北侧,由东向西排序,第一条南北走向的华林横巷,与大树下巷相向,名曰北库巷;第二条南北走向的华林横巷,称作范仪一巷;第三条南北走向的华林横巷,称之范仪二巷。此方3条华林横巷,均由三合土筑成地面。华林坊北侧的这3条华林横巷的北尽头,均与屏山南麓接壤,登上屏山,通往各方。华林坊巷子由如此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四通八达,古色古香。

大树下巷

华林坊的由来与繁荣,源自华林寺及两座道观的兴起与发展。据史料记载,华林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初建时称之越山吉祥禅院,因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幽雅,成为官宦贵胄专用的寺庙。禅院坐北朝南,背靠越山南坡山麓,面临一条从屏山流淌下来的潺潺细流所形成的明沟小河,山水清纯洁净,给整座禅院带来了勃勃生机。早年的越山称谓很多,有叫“样楼山”的,也有称“越头山”的,还有谓之“越王山”的,更有保留至今称作“屏山”的称谓。远古的越山,山峦起伏,林木覆盖,风景如画,而越山吉祥禅院恰恰修建在越山南坡山麓的延伸地带,选址恰到好处,便有了山清水秀、四季如春、鸟语花香、蜂蝶飞舞的欣欣向荣景象,也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大树下巷内保留下来的旧墙

到了明正统九年(1444),越山吉祥禅院由原先官宦贵胄专一的寺庙,逐步地过渡为普通百姓信仰佛教的一家寺院,改称华林寺,华林坊由此形成并得名。同时也由于其间两座道观的兴起与发展,带来了华林坊的昌盛与繁荣。更名华林寺后,僧侣们四方募化捐款,大兴土木,扩建寺庙,重塑佛像金身,还在寺院大门外正前方种了一棵榕树作为象征性标志。仿佛是为恭迎香客的到来,种在大门口两边的桂花树,呈昂首挺立并各向内侧略带弓斜姿态,谓之“迎客犀”,蕴含蟾宫折桂、万事吉祥的寓意。抬头望去,门楣上方中央悬挂一块巨大匾额,上书“华林寺”三个大字。6扇大门前沿8根檐柱,6根内柱,六斗拱架,双层屋面,单檐山筒瓦顶,驼峰飞檐,屋角昂起延伸向上卷翘成双枭双混曲线,极具唐风宋貌的古代风格,金碧辉煌,为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大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小间阁楼,左边为钟楼,右边为鼓楼。此外,于门楼厅内设廨室一间,是寺庙接受四方香客施舍各项财物的接待处。

华林寺面积很大,前后两大天井除石板条铺就地面外,两边空地上又扩种了奇花异草,怪石奇峰镶嵌其间,令人仿佛进入天籁胜境。同时还在四周回廊边上,配置了长木杌护栏,让香客们既欣赏美景,又可坐在长木杌上休息。环境幽静,景致独特,华林寺成为众人向往的所在,徒步来到华林寺内敬香礼佛的善男信女们众多,从而带来了华林寺三个香火鼎盛时期。寺庙中的僧侣也从原先的十余名,增加到20多名,还有若干小沙弥。

香客们络绎不绝地到华林寺内敬香礼佛。碍于路途遥远往来不便,其间有一部分信徒,觉察到华林坊依山傍水,是块风水宝地,而且可开拓的荒芜地也多,便在距华林寺与两座道观近在咫尺的华林坊内安家落户。其他人跟班学样,陆续定居在华林坊中。房舍大多具有唐宋明清时代的建设风格,多半为原始江南的古代木构建筑。

创立于东汉时期、距今近2000年历史的本土道教,步华林寺后尘接踵而至。鉴于水火不相容的缘故,分别在华林坊的东西两端设置了两座道观。东端的道观名曰火帝庙堂,供奉火德星君神明神像,俗称火帝,并将这一路段改称为火帝前;西端的道观则在由此得名的三官堂巷内设立,称为三官堂道观,分别供奉天官(太上老君)、水官(水德星君)、土官(土地爷)三清神明神像。两座道观内,各配备1-2位火居道士,也称庙祝,掌管道观。随着道教文化深入人心,信奉道教的男女信徒与日俱增,香火日趋旺盛,后来居上,其规模远远地超过了华林寺。与此同时,西方洋教不甘落后。清雍正中叶,天主教教父便在华林坊西头,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名曰道源堂,配有1-2名神父传教。一时间在华林坊巷子里,形成了佛教、道教、天主教三派宗教鼎立的局面,相当热闹。

如今的华林寺山门

华林坊日趋繁荣,陆续在此定居的人群中,士、农、工、学、商等不同类型的人物众多,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隶属于福州府的闽侯、长乐、福清、连江、罗源、平潭、闽清、永泰等八县相继在华林直巷中设置会馆。

由于范仪两巷内多为士人居住地,华林坊东西两头各办了一家私塾,俗称“人家斋”。清雍正元年(1723),福建地方官发觉华林坊巷子环境幽雅,又有两座道观的四大神明东西两端罩着,为图吉利、避喧嚣,便将华林坊19号、明朝遗留下来的翰林第作为福建省地方乡试科举的贡院,直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取消科举为止。再者,洋人还在范仪两巷当中的空旷地方,创办了一家洋人医院,称为柴井医院。20世纪50年代末期改称为福州市立医院,不久又改为福州第一医院(后搬迁到台江原合组医院旧址)。此外,洋人还将华林坊西边的私塾,改头换面为柴井学堂,民国后称为柴井小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改称为华林小学。

华林寺大殿

华林坊兴起带来的文化鼎盛,带动了五行八作的同步发展。随处可闻大街小巷的琅琅读书声,走街串巷的提篮叫卖声,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补锅补鼎的敲锣声,竹器细木等小器作作坊的嘈杂声,小手工业铺此起彼伏的叮当声。小吃、食杂、酱园、剃头、日用品、金银首饰加工等小店与挑葱卖菜等应有尽有,还有藏在北库巷内驰名十里八乡的“万春隆”酒库。此外,在大树下巷与三官堂巷里,还有民间办的客栈等。最令人注目的,还有位于华林坊4号、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的敕造林鸿年状元府第。由清天命元年(1616)清朝定鼎后,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历经220年之久,福建省才出了平民出身的清朝第一个状元林鸿年。林鸿年官居清朝大臣,正一品大员,在为官从教的生涯中,出使琉球,严明吏治,平定海寇,创办书院,著书立说。状元府第正面朱漆的6扇大门和左右各两扇对角门共10扇大门,占地总面积为4090.5平方米,整座建筑极具明清朝代江南古老的雕梁画栋之石土木斗拱建造风格。迈进门楼厅,正中三进三落的大庭院,另外还配套有左右两侧花厅大院(也称左右跨院),合称五进五落府第。单各式各样的大小房舍,就达99间之多。

20世纪60年代末,林鸿年状元府第、华林古寺及两座道观等,在动乱岁月中湮灭。今天的华林路(坊),水泥路面,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华林路靠西方向不变,靠东方向从华林寺门前经过,延伸直达到树兜为止成通途。道路两边高楼林立崛起,机关、单位、住宅、商店等遍布华林路两旁。华林寺的旧址上,东移十多米,往北内缩约4米,重修了华林寺,只有原先的华林寺四分之一大小。但那些昔日面貌,还有早年跟随长辈们在道观多次敬香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猜你喜欢

华林道观
古琴守艺人:佛山梁球的琴乐实践及琴道观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华林 加速全球布局
华林 向爱而行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华林 一企千人助万家
华林 行稳致远
道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