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治理下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意蕴和路径创新

2019-07-05张俊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空间意识形态

[摘要]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高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情况,必须维护高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牢牢把握高职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为此,要强化网络文化意识,增强意识形态舆论渗透力;强化网络话语意识,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凝聚力;强化网民参与意识,增强意识形态公众接受力;强化网络善治意识,增强意识形态阵地控制力。

[关键词]网络空间 意识形态 网络文化 媒体舆论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张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立项课题“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课堂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桂教思政〔2016〕1号,项目主持人:张俊)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1-0076-05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革命使人類进入一个网络时代,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高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情况,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突出。如何应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高职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已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网络空间治理下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意蕴

(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当前,高职学生已经是“00后”群体,他们有鲜明的群体特征。“00后”成长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物质产品较为丰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文化类型多元多样。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与发展的环境下,他们积极展现自我,追求新潮事物,富有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敢于挑战权威,但文化基础较差,重技能轻理论,自律意识不强,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对国情的了解,乐于人生享受,沉溺虚拟世界,价值观念多元,理想信念模糊,易受外界影响。

“00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参与者、见证者,担负着神圣的时代使命。“00后”高职学生应明确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认识新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拥抱新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但是,“00后”高职学生是网络原住民,青睐网络文化,网络空间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对他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空间治理下,高职意识形态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职院校的网络空间安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从思想、政治、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迫切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自媒体的开放性传播,高职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培植所谓的“大V”“公知”“意见领袖”,别有用心地向高职学生传播“普世价值”和“宪政民主”,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和“历史终结论”,对高职学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他们往往借助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以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合作办学、访问学者、项目研究等较为隐蔽的形式出现,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弱化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形式多样、技术先进的网络传播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立体式、深入化、全方位的舆论诱导和歪曲宣传,借助社会热点和政治事件推波助澜、混淆视听,制造舆论混乱。与此同时,高职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方法措施不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在理论阐释现实问题、辨析社会思潮观点、引导青年价值甄别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意识形态工作被动、话语滞后、监管乏力。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因此高职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实施路径。

二、网络空间治理下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创新

(一)强化网络文化意识,增强意识形态舆论渗透力

网络文化是技术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化渗透性。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空间为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以文化为内核的独特文化现象。技术的交互性使网络文化的信息资源即时共享,并产生受众的趋同性。网络文化对网民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这种渗透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标识的。网络文化蕴含多样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价值内容,在实践中建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着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知和接受方式。由于网络文化的分众化、碎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冲击了高职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体系与理性思维,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有着被“空心化”“边缘化”“污名化”的危险。因此,高职意识形态建设要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力。

1.发挥新媒体舆论的积极作用。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必须把新媒体作为加强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场域,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电子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手机短信等开展立体式的意识形态宣传,推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符合新媒体传播范式特点、蕴含主流文化的网络文化作品,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①高职院校要在建设网络文化精品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有理论深度、有思想温度、有品质厚度的特色校园网络文化作品,如“微观世界”“青春励志故事”“学生之家”“红色经典电子书”“党员之家”等网络文化精品,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融入网络文化作品的形象设计、文案策划和传播推介等方面,实现高职意识形态教育的可视化、即时化和形象化。

2.发挥网络文化评论员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②网络文化评论员是做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舆论渗透力,需要准确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引导网络舆情、提高舆情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需要与网络空间形形色色的错误言论做斗争。因此,要加强高职网络文化评论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可靠、业务精湛的网络文化评论员队伍,通过发表评论文章、开通微信微博、发表网络跟帖等方式,引导网络热点,澄清网络事实,批驳网络谣言,疏导网民情绪,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搜集网络舆情,参与话题讨论,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二)强化网络话语意识,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凝聚力

网络话语是一种来源于社会现实,依托于网络媒介的特殊话语形态,是基于网络产生的集体行为,是网络文化思想和内涵的集中表达。网络话语有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意志表达。微博、微信、评论、跟帖、手机短信等都是网络话语,都是一些富有特点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经过网络扩散后,成為网络舆论中显性声音,进而成为网民了解网络舆论的参考因素和重要影响。网络话语中彰显着意识形态的隐性特征,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则是隐蔽在网络话语之中的,通过一定的语言预设和言说方式促使人们选择信息,交流情感,表达观点,从而使意识形态“习惯化”和“合法化”,网络话语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凭借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竭力推行网络话语霸权,借助媒介平台设置议程,影响网民对网络舆情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以数字传媒、网络传媒、手机传媒为主要形式的自媒体成为青年人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表达话语的首选渠道,改变了意识形态受众的话语格局和话语模式。面对非意识形态挤压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现实,强化网络话语意识成为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维度和战略任务。

1.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凝聚力,需要面对传媒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现实,遵循学生网民信息接受规律和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变宏大叙事为日常话语,打造轻快活泼、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形式和言说方式。赢得网络话语权,必须改变以往的生硬说教和单向灌输,使高职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接地气、听得懂。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运用的“蛮拼的”“给人民点赞”“朋友圈”“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引发了强烈反响,“圈粉”无数,还有人民日报社推出的微视频“中国进入新时代”“共同命运”“奋斗”“为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一个不能少”“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等,呈现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新模式和新格局,收到了良好效果。

2.加强网络议题设置。“议题与话语群、话语体系密切相连,是相关话语积聚、生长、发展的圆心,围绕议题产生的相关话语体系承载着议题旨在传达的价值目的,议题参与者使用这种话语体系进行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聚焦、了解、深化话语价值观的过程。”③议题设置是大众传媒对重要议题的特别强调,谁掌握了网络议题设置权,谁就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权。网络时代,舆论控制的焦点不在于“谁来说”,而在于“说什么、怎么说、为谁说”。高职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主动设置议题,制造意识形态话语生长点。比如,《人民日报》推出的“三论宪法修改的意义”“娱乐要有边界意识”“揭去历史虚无主义的面纱”,新华社推出的“让诚信的力量不断生长”等,都阐明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态度,传递了正能量和好声音。

(三)强化网民参与意识,增强意识形态公众接受力

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匿名性,为网民参与时政、发布见解和思想交流提供新空间新平台,同时也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意、问计于民的重要渠道。随着博客、播客、微博等自媒体的运用和发展,网民拥有了信息发布的自主权。在我国,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网民的话语意识和话语能力极大地得到释放,激发了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网民参与是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各项事务的具体体现,也是网民习得社会政治文化的实践过程。网民参与能够汇集网络民意,从而影响部门决策,易于生成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网络舆论。强化网民参与意识,有助于培育网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有助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传播,提升网民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有助于引导网民借助媒介传播政治信念和价值导向,发挥网络传播广泛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汇聚网民个人意见和群体意见,形成网络话语并为公众所接受。因此,增强高职意识形态公众的接受力,必须强化学生网民参与意识。

1.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④媒介素养是网民使用网络的基本能力,是反映网民上网时态度和行为的“晴雨表”。当下,网络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显著增强,网民参与网络活动越来越频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诉求日益突出,同时也产生了失范现象,如网络传谣、网络暴力、虚假诈骗、网络色情等,这些乱象的解决亟待提升网民媒介素养。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使用观,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合理、合法使用网络,既不沉迷网络,也不使用网络犯罪;要加强学生信息传播的责任意识,作为网民要对自己发布和传播的信息负责,不能侵害他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要提高学生正确行使网络话语权的能力,面对网络空间海量信息,必须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和分析的能力,自觉抵制非意识形态的侵蚀,明辨大是大非,坚定政治立场。

2.建立网民参与互动机制。首先,搭建网上对话平台,拓宽网民参与的渠道。高职院校要积极搭建网络对话平台,倾听网络民声,了解网络舆情;开通网上论坛、校长信箱、名师网络课堂、在线互动等渠道,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包容、坦诚的互动关系,调动学生网民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信心;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网民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开放的空间和自由的平台。其次,创新网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扩大意识形态的传播。要充分发挥网络参与的正能量效应,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事件,以新的视角、新的载体弘扬主旋律。如可以推出“改革开放40年,邀你讲故事”“不忘初心 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等志愿服务活动,主题鲜明、立意高远、线上线下互动,既创新网民参与的形式,又传播意识形态。

(四)强化网络善治意识,增强意识形态阵地控制力

网络空间需要网络善治。如今,互联网正以鲜明的特性建构新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它对人们的行为范式、生活范式和合作模式影响深远。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们通过互联网形成了人对群、群对群、群对人的网状沟通的社会关系,衍生了“虚”“实”交融的生活样态,信息共享、舆论表达、利益诉求、情感交流日益增多,同时“网络违法犯罪” “网络虚假欺骗”“网络造谣传谣”“网络道德失范”等对网络空间治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空间的治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治理,“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需要我们改变简单的管理方法,从“网络管理”走向“网络善治”。

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態斗争的形势复杂,话语权斗争激烈,网民易受意识形态争论中所谓“意见领袖”的影响,面对网络热点事件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有从众的心理。因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强化网络善治意识。

1.加强高职院校党委对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⑤网络空间治理下高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提高高职院校党委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要健全和创新高职院校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的主体责任制度,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实施、党政配合、齐抓共管的高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管理流程、考核办法等,使我们党牢牢把握关于高职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同时,要强化网络空间宣传,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优势,打造融媒体平台,开展立体式宣传,做好网络空间宣传工作,“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⑥。

2.加强网络空间法律法规建设。依法治网是网络空间治理的根本之策。高职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要依法明确网络管理者、使用者和运营商的法律责任,建立网络安全审核制度和信息安全评估制度,对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短信平台等实行网络平台实名制、媒体从业人员准入制,强化网络主体行为的责任意识,按照诚信建网、依法管网的原则规范网络平台的运营管理,并加强监督;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研判机制和监控机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避免网络谣言和错误思潮扩大化,同时坚决打击所谓“意见领袖”的违法犯罪活动,牢牢把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管理权。

3.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技术。互联网是技术的产物,网络空间是传播技术革命创造的新的社会空间。云存储、大数据、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物联网、多语言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深刻影响网络空间的话语传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技术驱动下的网络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时空关系,激发了社会活力,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信息霸权、文化渗透、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影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高职院校要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网络空间的技术挑战,保证信息安全,规范网络秩序,必须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技术。例如,在学籍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平台、门户网站登录、在线学习平台等方面,创新信息识别技术、安全加密技术、网络认证技术、网络取证技术等,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同时,还要引导高职师生树立正确的技术思维,科学对待网络空间的技术属性,构建和谐安全的网络空间。

[注释]

①②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③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70.

④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5):11.

⑤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08.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网络空间意识形态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