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2019-07-05李倩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摘要]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学校对产教融合的重视不够、内容单一、平台不足,主要是缺乏内外部融合的动力与有效的保障措施。因此,要着力激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动力,增强外部需求,精心打造内外部融合的平台与保障网络,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有效转型与继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作者简介]李倩(1981- ),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09-0045-04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后来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的提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至此,产教融合被正式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简单地说,产教融合是将教学与产业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支持,将学校变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型经营实体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尚不深入。文章试图分析在产教融合取向下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问题、成因,从而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对策参考。

一、产教融合的审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产教融合的重视不够。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视不能仅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财政支持力度上。对全国70余所院校2015年财政收入的统计发现,获得财政拨款总额排名前十的全是教育部直属研究型院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09年全国院校负债的2500亿元中,地方省属院校是负债的主体,债务额高达2000亿元。这是由扩招带来的结果,地方院校是扩招的主体,为满足基本的办学条件,它们只能向银行大规模贷款。贷款压力和财政拨款不足使不少地方应用型院校陷入财政危机,折射出政府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资助力度不够;由此,也导致各院校对产教融合特色专业项目的投资显得力不从心,对产教融合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硬件的需求缺少专项经费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的建设进程比国家政策的要求普遍滞后。这些都说明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项目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产教融合的内容单一。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为,完整的课程计划应包括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内容和评价教育过程。内容决定形式,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有了丰富的教育内容才能顺利开展相关的校企合作。但是,当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的内容还相对单一。一是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停留在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与设备,对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更新等,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中还较少涉及。二是产教融合的广度不够。从宏观层面来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还不成规模,范围还较为有限;参与企业经营的院校数量还不多,参与学校合作的企業地理分布还不够广,仅限于当地的少数企业。三是融合项目缺少特色。为了吸引到优质生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开办新专业,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特色专业的建设,导致不少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生产需求脱节,造成人才表面上饱和,实际上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错位现象。

3.产教融合的平台不足。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意识与内容层面,也存在于平台建设方面。产教融合的平台不足,一是学校内部缺少实践基地、实习场所,尤其缺少仿真实验室,这是多数应用型院校的现实困境。二是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在校学生实习的需要。在现实中,不少院校的实践基地虽然挂了牌,却由于后期维护不当而名存实亡,如笔者所在学校原有的一些专业实践基地,目前就有约1/3不能正常接纳毕业生实习。三是产教融合的耦合因子缺乏,院校与企业在知识与技术、沟通与交流渠道、合作经历与经验等方面缺少共同点、匹配度不高,因此合作基础缺失。当然,也有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对产教融合的功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在操作过程中有形式化与简单化的倾向。院校实践基地的维护需要稳定的、长期的实习生,而学校教学计划中却没有安排足够的实习时间满足企业的要求,使得校企、产教无法实现持续与深度的融合。

二、产教融合的机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成因

1.产教融合的内部动力缺失。内部动力是事物发展的不竭之源,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产教融合的内部动力缺失,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受心理惰性的影响。首先是教学革新意愿不强,习惯于传统的教学大纲与按部就班的教育教学方式;其次是教学革新意志不坚,由于改革往往充满挑战与阻力,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有承担失败与风险的能力,有承受经济损失与声誉受损的担当。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经济负担上来说,要实现与企业的联姻,开拓新的办学模式,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改革需要付出代价,但由于前期大规模扩招带来的资源不足与教学需求增加的矛盾加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重重压力。例如,有些院校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在同一学期中减少课程授课时数,导致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技艺培养受到影响,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摒弃传统、封闭的,以课堂展示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现代、开放的,以产教融合为主的教学改革。这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个全新的考验,改革动力不足在所难免。

2.产教融合的外部需求缺乏。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外部需求比较缺乏是由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造成的。商业的逐利性质与教育的公益特点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现实中多数企业唯利是图的经营理念与短视行为,加剧了产教融合外部需求的缺乏。目前,虽然有一些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作的案例,但由于社会上的一些误解与不正确的引导,很多人对企业与学校合作有着天然的排斥。有些学校或企业误以为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活动是两条并行线,难以融合为一,因此认为产教融合是自找麻烦。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产教融合需要企业提供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如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指导、教学基础建设等,可能会加重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由于教学缺少针对企业文化与生产营销的内容,学校与企业无法实现有效融合。总之,校企双方所经历的运营过程与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再加上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持与资金扶持,导致产教融合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被动现象。

3.产教融合的保障措施缺位。产教融合的保障措施缺位是造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改革推进缓慢的重要原因。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有“双师型”师资力量和财政支持等。“双师型”教师在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是第一主体,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转型发展的成败。但是,当前我国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比例偏低,如2017年重庆科技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53%,而多数新转型院校所拥有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还不足专任教师的一半。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单一,且结构失衡,难以满足高水平教学与转型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正大力进行规模扩张,有限的资金多优先用于新校区的建设,而用于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经费严重不足;还有一些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投入经费不多,且分配不均,实践教学的课酬分配明显低于理论课的课酬,因此难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实践教学的热情。

三、产教融合的路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建议

1.激发产教融合的内部转型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永恒动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成功进行产教融合,就要激发其内部转型的动力,提高全校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意识,增强他们投身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不断完善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将教与学紧密联动,产与教有机融合,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催生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内驱动力。学校的内部教学改革应让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意识,在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融合过程中使学生和教师获得真切的互动与成效,促进教学相长。学校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围绕企业文化与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人才。学校可针对企业文化目标定期开展主题攻关研讨,营造产教融合的浓厚氛围,推动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的互动式与互惠式发展,促进学校专业结构、学科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定期举办课程实践技能大赛、校企文化艺术展演等,将课程实习内容紧密围绕企业文化开展主题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总之,要培育校企自觉融合的内生动力,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品牌特色,强化竞争优势。

2.增强产教融合的外部转型需求。在强化内部动力的基础上,需要增强融合的外部转型需求,通过与企业的联动开展联合办学,增强企业与院校融合的信心与愿景。2012年,我国人社部基于100多个城市劳动力供求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学校所能提供的数量,其中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2.72、2.31与2.13,表明企业对技能型劳动者的渴求十分迫切。这不仅为企业参与院校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客观基础,也为院校增强产教融合的外部需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办学为途径,使学校的专业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增强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走出去”参加企业相关生产与科研活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校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大纲应与时俱进,采取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大纲更加灵敏地感知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适时与迅速地做出反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认真研究外部职场环境与市场动态,围绕社会用人需求,主动迎合市场预期,增设培训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在产教融合办学的实践中,让学生不断发现参与企业生产的魅力,让企业不断发现毕业生的优势。通过产教融合交流,激发企业对参与学校办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打造内外部融合的转型平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不能凭空产生,需要通过坚实的转型平台才可能顺利进行。要通过政府鼓励、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院校与企业、院校与院校之间的融合办学,积极构筑产教融合的校内外平台。在产教融合的教学辅助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用人诉求,及时调整自身学习计划与求职意向,用在校四年的知识储备,努力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要努力打造校内外实践平台,培养现代社会与生产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拓展校内实习作坊与校外实践基地,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加强与企业生产的联动,提高学校专业与企业发展定位的匹配度,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要构建专业实践平台,促进产教融合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找产教融合的共同点,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應顺应产业诉求与办学需要,增设校内外工厂,形成“校在厂中、厂在校中”的融合态势,消除学校与企业的天然鸿沟。

4.加强产教融合的转型保障。地方本科院校要想顺利实现转型,必须有坚实的人才资源与财政保障。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中,师资保障是关键。为了实现顺利转型,需要培养大量高水平教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建立师资校本培训机制的同时,也可向海内外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在内生与外引两方面下功夫,从而使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素质有大幅度的提升。在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中,财政资助是基础。所有的教学改革都需要有厚实的物质支撑,否则一切理想的宏伟蓝图都难以落地并生根发芽。科学研发、教学基础设施、教学仪器、劳务报酬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一是打破选择性拨款模式,对进行产教融合改革转型的所有试点本科院校,普遍提升资助力度,保障其转型发展的经费投入。二是建立专项资金,对进行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给予重点扶持。三是设立政府激励制度,鼓励社会行业和企业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改革,对参与的相关主体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减免。

[参考文献]

[1]段贞锋.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13).

[2]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3]龙华网.重庆科技学院:强健师德师风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EB/OL].(2017-11-02)[2018-05-07].http://education.cqnews.net/html/2017-11/02/content_43211577.htm.

[4]熊仕涛.破解深化产教融合瓶颈探索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5]张西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关键[EB/OL].(2014-12-16)[2016-10-22].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4-12/16/content_7380526.htm.

[6](美)Ralph W 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