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陷阵永担当团结一心勇向前
2019-07-05许籍尹陈奇
许籍尹 陈奇
在格尔木这片荒无人烟的荒漠中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又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不畏酷暑、不惧严寒、扎根在这片高原荒漠中,他们秉承着老一辈公路人传承下来的“两路”精神,拧成一股绳,日复一日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是承担着省道318线110公里的养护任务的格尔木公路段甘森工区。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英雄队伍。
甘森工区地处格尔木西省道318线260公里处,养护路段平均海拔2900米,地形地貌复杂,环境恶劣,养护任务繁重。2018年4月该工区组建了“甘森军人工区”,所有职工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生活中相互关爱、互相照顾,在困难面前人人向前、勇于分担,在成功面前,共享成果、共同快乐。戎装虽已脱下,初心从未忘却,他们时刻牢记着党和国家的使命,保持着良好的军人作风,在工区内的生活起居严格按照部队的作息时间执行,被褥的摆放也按照部队的“豆腐块”进行叠放。在工作中,他们把单位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当成自己铁的纪律,不论任何养护任务,他们都会按照规范要求,摆放好各类安全警示标志,使得工区自成立至今,无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他们靠部队铁的纪律、铁的意志在格尔木这片荒漠戈壁上构建了一支为青海交通事业无私奉献的生力军。
甘森工区地处偏远、生活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日常的养护任务繁重,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这种地方能够去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已是很不容易,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义无反顾地扎根在这里?是什么让他们在这片荒漠戈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责任,是心中那份对青海交通事业奉献的热忱,是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两路”精神的时刻激励。社会繁荣稳定的发展,总是需要一批人去奉献自己,既然路已经在脚下,那么甘森工区这群小伙子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是烙印在他们心中的口号、“大美青海、美在交通”是促使他们走下去的动力。自2018年4月甘森军人工区成立以来,为了确保自己工区所辖养路段的“畅、安、舒、美”,顶烈日、战风沙、迎酷暑、冒严寒,就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加班加点、带病上岗就已经不是他们眼中的困难。2018年,这17个小伙子就完成了填补路基缺口316立方米、整修路肩边坡23184平方米、清理涵洞35立方米、清除杂物110立方米、巩固110公里标准化养护示范路的艰巨任务。同时,为了确保所辖养路段能够安全度汛,他们自行加大公路巡查力度,认真排查每一处桥梁涵洞,详细记录各类统计数据。2018年7月2日,省道318线K203+950处(那棱格勒河8#桥东岸)上游护岸墙内侧填土被洪魔涮空360立方米,护岸墙倾斜、坍塌30米。发现险情后,甘森工区的17名小伙子第一时间奔赴水毁现场,立即投身到抢险工作中去,他们众志成城,克服一切困难,日夜奋战在抢险第一线。他们编制铅丝笼、修筑拦水坝,他们用年轻却又布满老茧的双手,抬起了一块块巨石、扛起了一袋又一袋装满砂石料的麻袋,就这么餐风沐雨、幕天席地坚守了三个月,困了就在土堆上打个盹,渴了就喝上一口凉水,他们在工区长李军同志的带领下,不畏身后的洪魔、不惧漫天的粉尘,他们的肤色变成大地的颜色,他们的脸上却始终透露着与洪魔抗战到底的决心,最终他们扛过了日晒、受过了雨淋、挨过了饥饿,他们胜利了,他们为那棱格勒8#桥至塔尔丁1#桥辖养路段的顺利度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决心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甘森军人工区是一个由退伍军人构成的工区,在抓好日常的养护工作以外,保持住军人本色,建造一支铁的队伍也是甘森工区最初的目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把政治业务的学习和养护生产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工区长李军同志的带领下,职工们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在全工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们开拓创新,利用闲暇时间钻研学习公路养护相关知识,利用公路废旧沥青油皮制作了冷补沥青混合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垃圾捡拾器,同时,利用洒水车和路肩压实器对辖养的110公里双向沙土路肩进行了反复碾压,效果良好,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2018年度,该工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以“小种植(小养殖)、小洗衣(浴)房、小书屋、小活动室(健身房、练歌房)、党员活动室”为主要内容的“六小工程”建设,同时对甘森工区院内外空闲土地进行了苗木栽种,形成了格尔木公路段辖养的省道318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发扬双拥优良传统,积极对过往的司乘人员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辖管线路上因车辆故障而滞留的司机乘客,提供住宿和饮食,为西北战区演习的新疆某部官兵提供住宿和厨具,解救线路事故车辆受伤人员5人,彰显了公路职工的精神风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