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海拔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2019-07-05张李强
张李强
摘 要:本文对34名西藏一线体育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西藏体育师资缺乏、职称偏低且女性教师紧缺;场地设施单一;由于领导不支持、教学环境恶劣等造成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考核评价指标单一、内容枯燥。对此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其发展路径,以为西藏学校体育的推进指明方向抛砖引玉。
关键词:学校体育 健康 存在问题 发展路径 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3(c)-0072-02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师资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养分。西藏历来重视培养师资队伍发展教育事业。研究梳理西藏高海拔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以推动西藏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国培计划”2018年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体育师资提升培训班的34名体育教师(男30名,女4名)。
2 基本师资及场地概况
2.1 各地区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职称概况
经过卡方检验得知,被调查人员中只有11.8%的女性教师,可见男女人数比例差异显著(2=7.508,p=0.023)。即女性中中一、中二各5.9%;男性无职称(41.2%)、中二(5.9%)、中一(41.2%)。同时,被调查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甚至有41.2%的体育教师无职称,而且地域差异非常明显(2=60.917,p=0.000)。即无职称:拉萨(20.6%)、昌都(14.7%)、那曲(5.9%);中二:阿里和林芝均为5.9%;中一:拉萨(5.9%)、日客则(29.4%)、山南(11.8%)。
2.2 学校体育设施及应用情况
多元化的场地设施是学生运动参与和体育兴趣激发的基础。从表1可知,西藏中小学主要是篮球场、足球场、和田径场,其它场地甚少。篮球、足球、拍球、跳绳等为主,押加等藏民族体育项目未开展。这与课标提倡引入民族项目不符。
3 体育教学实施现状调查
3.1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现状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国家规定的专门学时保障,是学生体育学习有效的主渠道。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1]。
西藏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查发现:学生兴趣教学(47.06%)、教师教与学生学(35.29%)、结合学校实际教学(29.41%),依《国家课程标准》(17.65%)、先教师组织习练,再学生自由活动(11.76%)、以学练技术为主、学练技术与比赛结合和学生自由活动分别为(5.88%),以教师兴趣教学(0%)。符合当代学校体育教学要求,但比赛却为0%。未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接轨。其实,比赛是學生有效增强体质、激发运动兴趣、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的真实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
3.2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我国强调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2]。周登嵩[3]、卢作生[4]等的研究都体现出此理念。那么,西藏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什么角色呢?被调查教师认为(表2、表3)课堂教学中学生分别担任组织者(47.06%)、运动员(47.06%)、裁判(41.18%)等角色,而教师担任裁判(70.59%)、教练(58.82%)、组织者(58.82%)等角色,很少有教师以观众(5.88%)的身份参与课堂。
3.3 西藏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调查得知,西藏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领导不支持(52.90%)、教学模式传统(35.29%)、教学环境恶劣(35.29%)管理体制不健全(23.53%)。环境是客观因素,难改变。其余是人的认知问题,可以学习改变。如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有效提升西藏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4 体育教学考核与评价
考核是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评价有反馈、激励、改进、导向功能。本次调研结果如表4。可见,评价内容传统单一,教师们应该开动脑筋开发更多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元考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各地区体育教师职称偏低,女教师严重紧缺。(2)场地设施传统,未结合民族特色,民族体育未引入课堂。(3)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4)领导不支持、教学环境恶劣、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5)课堂教学考评主体单一,考核单一的知识、技能。
5.2 建议
(1)各地区中小学应考虑平衡不同性别的教师,关注体育教师职称发展。(2)结合西藏高海拔特点,课堂教学以民族体育为媒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运动教育课程模式并本土化发展西藏高海拔学校体育。(3)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评价主体、指标、方式多元。
参考文献
[1] 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2):3-20.
[3] 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50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陆作生,吕菊,董翠香.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