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策略探微
2019-07-05禤汝娇
摘 要: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应简明易懂、条理清楚,具有可操作性。文章在归纳分析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阐明课时目标制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教学目标制订的优化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
作者简介:禤汝娇,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广东 广州 51098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1-0058-02
2015年5月10日,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深入学习评价制度 正确拟定课堂教学目标”专题活动,旨在推进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制订工作。本次专题活动的研究主题为“数学课时目标制订的科学性问题”,本次活动中指导专家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含了知识、过程、态度三维目标,且教材内容编排方面遵从由简到繁、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内容之间思维逻辑联系密切。因此,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有层次地制订。
一、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目标杂乱无章。例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时目标设为:通过实际情境提出并解决问题,总结算法,独立完成计算;经过课堂的交流、探讨与合作,养成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多样化的算法,发展灵活思维;充分感受解决难题的喜悦,喜欢数学,学习兴趣浓厚。该课时目标制订最大的缺陷是表述杂乱无条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各个维度目标要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可优化、可实践的方向。然而,此案例设置的“加法交换律”课时教学目标既没有按照维度细分目标,表述又含糊不清。整个课时目标设置较为混乱。
2. 目标设置过高。例如,“数的顺序,比较大小”的课时目标:通过有趣的方法,让学生学会100以内数的次序;不断练习,懂得比较100以内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可以正确运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号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该案例的目标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不但要准确认识百以内哪个数大哪个数小,还要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理解三个符号的意义并会用这些符号进行大小比较,教学目标设置过高。此外,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该案例的课时教学目标设置超前,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过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 目标表意不明。例如,“认识时间”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能正确书写时间;学会节约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此案例中的教学目标表述含糊,评价标准笼统未细化,未能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具体的知识要点,锻炼何种思维能力,需要联系生活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要改善学生的哪类情感观,要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实现这些目标。目标任务没有进行细化,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4. 目标缺乏趣味性。例如,“长度单位”一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尺子这一事物,并知道其用处,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它来测量;通过各种实践操作及练习,建立“厘米”的概念;引导学生想象长度单位体现在身边哪些地方,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去表达事物的长度。此课制订的教学目标均为知识目标,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更有价值、更有趣味、更有吸引力的目标任务,也没有体现出趣味教学手段的使用。
通过上述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三个共性问题:一是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拟定的认识存在偏差,二是教师没有深入领悟教材内容编排的意图、目标与具体要求,三是教师未能积极响应教改要求,仍然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不敢大胆尝试与创新课堂教学。
二、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整体性原则。任何阶段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它应该是一系列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相关教学目标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联系。所谓纵向垂直层次,意味着在特定教学活动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应与同一学科或同一学科领域提出的教学目标相联系;而横向水平面层次则是指特定教学目标和其他学科领域开展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存在关联。要想制订有效的课时教学目标,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以整体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
2. 预设性与生成性原则。虽然教学目标是预先设定的,但课时教学目标也有生成的可能,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用预先设定的静态目标取代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和自我探索,以学生的情绪活动为代价,这将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展,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并促使学生独立探索。教学实践表明,“无法预料”的目标可能正好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也是学生的“创新”之处,更是使课堂“活”起来的关键,最能体现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动态生成的目标充分表明了教学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这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充满挑战的教学情境。在此情境下,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 分层原则。在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制订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基点,明确难度适宜、可达到的教学目标,并尝试将每个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实现的“基本目标”“改善目标”和“拓展目标”,让所有学生均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有所获。
三、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制订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以最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制订合理的小学数学课时教學目标。
1. 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意图。教师要尝试挖掘教材知识点,将教材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获取新知,扩展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2.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要全面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如记忆、观察、想象、思维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情况。
3. 全面分析目标并量化结果。教师应为每单元的教学内容设置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联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初步设计,而后者则是前者在教学上的呈现与细化。要制订有效的课时目标,必须先制订科学的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在数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确保训练面广、难度适中,要因材施教。课时目标的制订要层次分明、点面清晰、以点带面,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
4. 准确阐述课时教学目标。模糊的目标会导致师生花费时间精力上课却所获甚微。课时教学是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学多深、如何用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应准确、具体、可行,让目标引领方向,实现预定教学效果。适当的课时教学目标能让师生融洽、顺利地完成教学,并可以切实体会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5. 确定课时目标制订的方法。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教材的连续性、层次性,注意教学重难点的整合学习和运用,目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应有关联。教学目标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条理清晰、简明易懂,并具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刘志.创新运用教材[M].科学周刊(教学科研),2013,(4).
[2] 马东娟.有效拟订数学课时教学目标[J].教育月刊,2008,(11).
[3] 张力坚.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几点体会[J].科技探索,2010,(8).
责任编辑 曾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