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偷梁换柱”的高手

2019-07-05肖旸

少年博览·小学高年级 2019年6期
关键词:木作徽派徽州

肖旸

传承之魂,在于匠人;

创新之魄,在于匠心。

【大国工匠】

胡公敏,中国园林古建名师,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唯一一位国家级非遗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传承人。他参与了香港志莲净苑、黄山黄宾虹纪念馆、徽州府衙等众多大型古建的重建和修缮工作。

“偷梁换柱”,原是指用欺骗的办法,暗中改变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或冒充的目的。

今天我们要拜访的这位“偷梁换柱”的高手,他的工作可不是以假乱真,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他,就是胡公敏老师。

说到徽派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粉墙黛瓦和马头墙,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特色,就是建筑中精雕细琢出的木构件。斗拱和挂落都是徽派建筑独特的构件,不仅造型精美,还能起到承载的作用。

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尤其在清末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徽派建筑历经了数次浩劫,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胡公敏老师要做的,就是修补好这些受损的古建筑。“如果梁或者柱子坏掉了,我们就要把烂的部分去掉,再接上新的木构件。”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大小小的木构件,就是“偷梁换柱”的材料。

回忆学习木作技艺时的感受,他说:“当初刚毕业,很多同学都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却在学木工,干粗活,很辛苦。因此,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彷徨和烦躁,甚至有点不想干了。”

胡公敏老师的家,就住在徽州古城里。对他来说,那些古朴的建筑,一石一瓦,一梁一柱,都如同陪伴自己多年的亲人和朋友,有着浓浓的亲切感。联想到徽州古城厚重的历史和荣耀的过去,他决定坚持下来,潜心学习。

“‘偷梁换柱这门技艺,需要扎实的木工手艺和对徽州古建筑的充分了解。就拿制作梁架、斗拱和雕刻等关键技艺来说,学艺不精的人很难领悟到它的精髓。”

1981年,胡公敏老师在实践中发现他所学到的技艺并不适用于徽派建筑,一心想让徽派建筑重现光彩的他,便又投到徽派木刻程启东老师门下学艺。几度寒来暑往,勤奋而踏实的胡公敏学有所成,尽得雀替、驼峰、斗拱等徽派典型木作技艺的真传。

之后,在参与修复徽派建筑的过程中,特别是参与修复徽州区最古老的建筑——老屋阁的实践中,胡公敏老师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告诉我们,近期的主要任务就是修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棠樾古民居中的“保艾堂”。

“那些新换好的房梁,保持两三百年应该没有问题。”胡公敏老师满怀信心。

除了日常修缮工作,胡公敏老师还曾参与了一个“大作品”——徽州府衙的整体复建工程。

位于歙县的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其中,建于元末明初的徽州府衙,保持了明代弘治年间一轴、五门的格局,是全国气势最雄伟的府衙建筑群,有着“府衙是缩小的故宫,故宫是放大的府衙”之美誉。

在徽州府衙的复建工程中,木工的工程量最大,因此,擅长“偷梁换柱”的胡公敏老师,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为了完成这个大工程,一千多个日夜,胡公敏老师和他的团队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不敢有半点懈怠。从2009年到2012年,他们一边摸索一边干,按照明朝弘治年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的模式,在原址上重新恢复、建设。

工程中的石雕、木雕和砖雕构建充分展示了徽州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和雕刻技法,既牢固又美观。衙后园林深得徽州明清传统园林之妙,是难得的府衙园林范例。复建后的徽州府衙古色古香,成为徽州古建筑修复的标杆。

“这真是一个大工程。从技术到人工,包括加工制作和榫卯工艺,每一步,我都得安排到位……”

在胡公敏老师和众多工匠们的努力下,徽州府衙复建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在徽州府衙复建工程完成的2012年底,胡公敏老师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一转眼,胡公敏老师在这个行业已经坚守了四十年。他说,匠人精神就是要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地把活干好。

木作技艺学习难度大,胡公敏老师共带了三个徒弟。这三个徒弟,虽然现在还不能独挑大梁,但个个都有绝活在手。

胡公敏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将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形成文字,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了解这门技艺,加入他们的队伍。

他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徽派建筑的营造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让那些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徽派建筑,可以繼续历经沧桑岁月,永久矗立在那里,迎接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猜你喜欢

木作徽派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绿荫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如何修缮分析
传统小木作语言在现代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