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体系的重构分析
2019-07-05夏玉杰
夏玉杰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德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大思政”格局下提出构建大思政德育教育体系、德育工作体系、自我完善体系等重构措施,旨在改善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不良现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德育体系;构建措施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与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并根据新形势提出了构建“大思政”德育体系的新任务,要求各大高校打破以往单一的德育工作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将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构建多层次、宽领域、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即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许多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地位受轻视。部分高校并没有给予德育应有的重视,高校的工作重心仍然放置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德育只起到了辅助作用,未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关键位置;
(2)德育目标虚空。目前,虽然部分高校制定了德育教育目标,但普遍存在虚空现象,没有对目标进行具体的量化、评价,可行性不强,在实际落实中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德育目标很难真正实现;
(3)德育内容单一。传统德育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忽视了道德教育,思政课堂的重心在理论讲解上,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实生活进行实践指导;团学工作中注重组织与生活管理,政治教育占比较高,公德大于私德,重形式而轻视内容;
(4)德育模式单一落后。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主要为课堂讲解、学生处团委工作,注重理论宣讲、轻视实践训练,德育模式逐渐与社会实际背离;在德育评价上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认知与行为,这些都对德育教学效果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1]。
二、高校德育工作问题的成因
上文中所阐述的高校德育教学现状长期阻碍着德育效率的提高,究其原因,既包括外在的客观原因,也包括内在的主观因素。在十九大会议后,高校面对新的工作要求,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立足实际情况,构建出恰当的“大思政”德育体系。
(一)对德育认识不足
部分德育工作者将德育看成专项工作的一种,忽视了系统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面临着严峻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教育中更加倾向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忽视了对升学和就业影响相对较低的德育工作,没有站在综合的角度去考量,部分高校领导也存在德育认识上的不足,过分追求升学率、就业率、创业率等,没有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才是办学的前提,导致德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成效不够显著,尤其对于毕业生来说,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不能吃苦,崇洋媚外等。
(二)德育职责划分不合理
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高校通常将德育相关事宜托付给学工部门与思政教师,其他部门在工作中很少能够接触到学生德育事宜。虽然部分高校提倡将德育工作外延开来,渗透到其他部门或工作中,但在实际中落实成效不明显,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少监督,各部门各司其职,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功能系统,长此以往,德育工作越发受到忽视,学生的德育水平也很难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增强。
(三)社会环境对德育工作冲击加大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不断提升,信息的全网互联与共享对高校传统德育教育产生较大冲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与社会接触方式、深度、维度也发生改变,各类新思想、新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德育教育的主要作用便是在复杂的思潮中为大学生引领方向,避免大学生受外来糟粕的干扰危及身心健康。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动摇,一方面,网络文化缤纷复杂,使传统德育阵地被不断缩减,传统德育力量被逐渐削弱;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大力的推动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革步伐[2]。
(四)学生德育基础薄弱
德育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通过学生的认识、行为形成社会所需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但是,在我国现行基础教育体系中,教学升学压力不断加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沉重,升学评价只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学校成为了教书备考的场所,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度往往较低。受此种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实踐与生活技能,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的恶果逐渐延续到了高校,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社会能力评价过低等方面。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体系的重构
我国十九大会议中提出高校德育体系应在“大思政”格局下实施,该体系要求思政工作从隐性引导转变为显性引导,思政工作者从教育者转变为宣传引导者,以往的单项灌输教育转变为双向沟通教育,要求人人宣传、多部门工作,在高校中形成上下联动、齐抓严管的大格局。
(一)构建大思政德育教育体系
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未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德育基础较为薄弱,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方式,以强化管理工作治标,以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治本,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常态化、系统化,管理工作制度化,确保相关制度的深入贯彻落实,为广大师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科学高效的开展德育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树立大思政观念、整体性思想。所谓的大思政便是从整体上对德育教育进行把握,从本质上转变德育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学生创造力,将全面育人宗旨贯穿到教育活动之中。在资源配置方面,分为硬件、软件、制度、师资,甚至政府、社会资源等等,如何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作用,成为教育者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力求在“大思政”观念的指导下促进各项资源的优化利用,促进德育工作发展;在学校方面,教育管理者应站在综合角度、全方位的转变学生德育教育观念,强化教师的组织工作,对德育工作进行协调教育。同时,促进党团、德育教育系统的融合,与思政教师、辅导员、学工办等相关部门相结合,制定出科学统一的全面育人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思政教育后援军,为德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