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2019-07-05彭相华廖宁肖卓宇
彭相华 廖宁 肖卓宇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教学基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从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对省内多家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展开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一、引言
在最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使得计算技术呈现出一种泛在化的趋势,计算机工具形式多样化,并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工具。但由于计算机的操作简单,易学易用,从而“狭隘工具论”的片面认识盛行,在独立学院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必要性受到各个方面的质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计算科学和各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日趋深入和紧密,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大数据、智能计算、算法、程序、数值模拟等基本概念正在普遍出现在各个学科的研究和问题求解中,成为各个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而近几年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修订方案中,计算机相关课程逐年增多,呈现出一种需求旺盛的景象。在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内容应有取舍,如何更好地设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教学,明确其课程定位和作用,对于提高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从当前我国独立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以及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高的现状。我们对省内多家独立学院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老师、学生展开调研,主要采取随堂听课、课后学习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独立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主讲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而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导致学生在被动听讲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其次,某些高校甚至还存在着硬件设施薄弱的问题,机器中安装的软件也非常落后,以至于学生在机房中操作的内容难以与实际应用接轨。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一些专家指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过于强调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并发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直接导致用教师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大脑,占用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厌学、自信心下降、丧失对学习的责任感。
(二)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全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偏远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还未实现计算机的普及教育,直接导致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而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依然采用同一本教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突出每个专业所需的重点,造成有基础的学生失去学习热情,没有基础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据调查统计,我校入学新生中仅有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安全、网络基础知识很熟悉,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软件;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较了解,能够上网浏览网页、聊天,对Office辦公软件可以做到简单的应用,但不够深入和熟练;仍有少部分学生只会开关机器、上网等简单操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简单
课堂所教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新需求。教材的编写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落后,很多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还着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甚至仍然开设一些已经过时和被淘汰技术的课程,使学生无法了解计算机应用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我校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病毒及信息安全、 Windows 7 操作系统、 Word 2010 字处理软件、 Excel 2010 电子表格软件、 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软件及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呼应, 实验课程的教学项目主要包括打字练习、Windows 7 的基本应用,Word 2010 基本操作、文档排版, Excel 2010 数据录入、 公式和函数的应用、 Excel 图表的应用, PowerPoint2010 基本操作等,基本属于验证型实验,缺少设计型实验。 实验内容大多已经设计好,学生只需要按照步骤去完成,无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式仍以讲授法为主,虽然多媒体已经深入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但是还有很多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要求进行讲解,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很难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简单,大部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要一边记笔记一边要看投影演示,经常会顾此失彼。目前大多数学院主要采用的是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交替的教学方式,其中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各占一半。 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比较理想,但实际上存在很多弊端。教学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分离教学”方式,理论课讲授之后学生不能马上操作, 不能当堂验证所学内容,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也不利于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应用。有的要一周以后学生才有实践课,学生上机时基本已经忘了上一周所学的内容, 虽然老师会重新讲解操作步骤和技巧,但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辅导显得力不从心。
(四)学生上课状态差,课堂管理不足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多数老师采用案例驱动的方式,在案例中贯穿各知识点,相对于知识点单纯讲解效果要好一些,但依然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教学模式,课堂缺少互动、缺少生气,既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不能激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导致学生上课状态很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看手机现象很普遍。而大多数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会花太多时间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管理。 有时,即使想管、管了,也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或者因方法不对,学生会对老师有抵触情绪,适得其反。加之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是采用大班上课,一个老师往往很难兼顾全局,经常顾此失彼。
(五)考核手段落后,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目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高级办公自动化考试均采取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文化基础》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非理论水平,因此最科学的考核方式是上机考试,单纯的笔试难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核的方式单一,大多教师仍然以试卷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适应一些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法真实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目前我校采用人之初系统实现了无纸化考试,由于受到版本的限制,相比单纯的笔试有了很大改进,考试效果还有待提高。
三、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实践环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对于每个大学生都非常重要,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求职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该课程的首要目标,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同时,计算机教学应当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应有所区分。 多开设一些计算机类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应当定期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整合,将专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的方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结构优化和创新,改变以往计算机课程内容繁、偏、旧的现状,将教学内容始终与市场及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密切联系。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是充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突出计算机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学习为辅,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实践和研究的工作和活动中去。首先,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对其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化的设计,尽可能融合不同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而且要以学生的就业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其次,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机会; 要想学生能够更好掌握计算机运用能力,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学习和锻炼中,学生才能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上机演示和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任务和案例系统地融合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网络学习和教师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提前自学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改进考核方式
由于计算机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笔试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为了客观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必须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完善和改革。要把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若干次的阶段性能力测试或考查为主,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增加操作和应用试题的比重,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 “重能力,轻分数”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由于办学时间短,青年教师在我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相对于年纪大点的教师思维活跃,与学生更容易相处,但是对于知识掌握的系统程度、阅历、经验都不如后者,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花更多地时间去学习,应该加强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进修、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使教师的知识能得到及时地更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理论,善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参加教学研究等方式,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对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信息交流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进行改进,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所提的问题尽可能灵活和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考虑问题,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对比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优劣,培养学生大胆设想、勇于创新,不受书本实例的约束,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找出學生的共同性问题,教师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与学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束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门必修课。分析报告中所提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思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肩负着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求的重任,关系着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学生能不能快速适应社会,为社会更好地服务。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寻求更好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设计更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应用能力,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社会的进步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萍萍,陆兆攀,王建国,徐良晨. "互联网+"环境下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
[2]周洋.“互联网+教育”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展望, 2016, (10) .
[3]王建彬, 张菁, 王颖.多元化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科技从横, 2016,(7) .
[4]. 申艳霞.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通识课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5]李祁.面向MOOC的军队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J].计算机教学, 201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