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合作精神在“一心双环”高职团支部内部活力提升中的意义
2019-07-05鲁怡君
鲁怡君
【摘 要】在阿德勒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中,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从人生的意义展开,强调人类心理的三大制约,提倡人与人之间增进合作,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人类各方面的共同目标。阿德勒提出的合作精神对于高校团支部的基础建设、活力提升、健全发展等方面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合作精神;高校;团支部
我们从幼儿的身上可以看到,家庭和学校鼓励他们参与合作,允许他们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或者做事。被宠坏的小孩,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并会把这种对他人缺乏兴趣的态度带进学校。只有他们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他们才听得进去。进入大学学习后,这种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社会感而带来的对生命意义扭曲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自身责任感和独立感的培养,从而使得他们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挫折。生活中任何问题解决都需要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前提是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框架之中,简言之,我们无法脱离人类群体,无法“真空”。在这一框架中,懂得生命在于奉献的人,会充满勇气并很可能获得成功。
在学校的“一心双环”格局中,我们能够看到组织与组织之間的合作、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合作。我们不禁要问,他们之间的合作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吗?他们为何有时积极合作,有时又渐行渐远?阿德勒提倡的合作精神正好可以解答其内在的动力和意义,帮助我们能够在“一心双环”格局下,从“人本”出发,探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以促进学校共青团基层团支部的活力提升。
一、阿德勒的合作精神
阿佛雷德·阿德勒是人本主义的先驱,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强调了人的合作精神。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中,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人们交往,相互依赖与合作。人获得工作,开始职业生涯,也是以人际交往为前提。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人们为优越而奋力是生命的实质。人的行为动机并不是生物因素在起主要的作用,而是人的社会性。从行为动机出发,我们设想,在一个组织当中的个体为了其个人的优越而奋力,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只考虑个人的优越,并为之专心付出,可能就会产生优越情结。那么,这样一个人可能是自吹自擂的、傲慢带有偏见的、专制的人,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在社会中是不太受欢迎的。那么,我们从阿德勒提出的合作理论主要有几个目标:
1、学会合作。阿德勒把合作的问题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点,他认为,合作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并且,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分工是人类幸福的重要保障。此外,他认为,真正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对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
2、纠正错误的生活风格。在阿德勒看来,绝大多数儿童带着家庭教育的失败所导致的错误生活风格的过去(例如自卑、溺爱、忽视等)走进学校和课堂。我们说,并不是有了孩子,男女就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很多父母不知道耶不想知道如何能够促进孩子成长。当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施加于孩子身上后,大概会在他们身上形成三种错误的生活风格。统一-支配型(权力型儿童),喜欢支配他人;索取-依赖型(自我中心儿童),竭力从他人那里索取一切可以索取的东西;回避型(懒惰儿童),通过回避问题而在人生中取胜。权力型儿童在组织中与同伴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统治驾驭他人,自我中心儿童是为了要求别人加以关注。以上三种都是缺乏合作精神的。阿德勒建议,教师要纠正错误生活风格,要不断鼓励,并教会他们合作之道。
3、倡导合作的教育方式。阿德勒认为最恰当的教育方式是合作。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友好合作为出发点和前提,找出学生的错误生活风格,定制教法,引起学生实质性学习行为,并纠正错误的生活风格。
在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关系上,教师要建立合作的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治,而不是教师放任自流。教师应当与学生较长时间相处,给予学生经常的提醒和指导。
二、“一心双环”格局下高职团支部活力不足的缘由
“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在高校党委领导下,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充分发挥先进青年自身的组织优势,做好各项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学校团委对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系部团总支指导基层团支部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团的最基层以及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在高职院校中,各基层团支部的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共青团工作的意质量。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解决如何增强团支部的活力,增强共青团工作在高校工作的影响。在实际的团学工作中,团支部活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团支部开展活动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的力量有限,活动收效欠佳。能够坚持长期、规律开展活动,并做出成效的团支部凤毛麟角,影响力较弱。通常情况下,团支部工作是在团总支的指导下开展,倾向于团总支层面开展,发动各班资源,从而保证活动质量。因此,团支部的力量无法充分运用起来。
2、团支部组织不健全,团干部工作职责不清晰,活动组织效果较差,无法有效发挥引领和管理学生职能。团支部通过选举产生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有些搞笑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是其他班干部兼任,不单独设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能够看到,班级活动和团的工作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主要由班长、团支书和副班长来做,团支部委员的作用不大,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认识不明确,从意识上认为自身职务并不重要,容易产生工作懈怠。在团支部开展工作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团支书一人开展工作,或是跟班长商量开展工作,其他班委少参与或不参与意见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班级同学被动参加活动,团支部委员不支持团支书甚至拆台的结果,活动的收效甚微。
3、团支部人才分流,增加团支部活动组织难度,导致团支部活动执行力降低。很多团支部都存在学生干部在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的现象。他们在学生会等组织中发展空间大,获得荣誉的机会较多。特别是新生刚进校,有的学生报名参加了系部学生会、校级学生会和不少学生社团、协会等,每天非常忙碌。不少学生分流在各种学生组织中,而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使得团支部在组织活动时的难度增加,团支部的活动能力也大大降低,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
三、阿德勒合作精神对“一心双环”高职团支部活力提升的意义
在团支部中,无论是选择做班干部还是做普通学生,无论是选择在团支部出力,还是在学生组织效力,每一个学生对在学校生活的选择都是其对生活意义有自己的看法。在阿德勒看来,良好的生活意义应符合一些共性:“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和互助合作。”从合作中发展出社会兴趣,为他人、为社会奉献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团支部出现凝聚力不强,团员意识不清,活力不足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并且不相信合作可以解决问题。阿德勒的合作精神对于团支部建设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合作。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宣传个人努力获得成功,家庭教育中,父母也会要求孩子在学业努力获得个人成果,例如高考状元、竞赛达人等,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忽视了个体在集体中的力量。一個个体的成功,离不开集体,但通常我们意识不到或是过分强调个体,从而忽略了集体。极端的在意个体、在意自我,有时会出现极端事件,例如要钱不成,弑母杀父;恋爱不成,上门纠缠;学习受挫,辍学自杀等等。已经上了大学的学生无法再回到童年重新学习合作之道,那在团支部中如何能够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团支部的活力,值得我们思考额研究。学生在校园中,接触最多的是同伴和教师,因此,在团支部的建设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1、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团支部中,教师应当与学生较长时间相处,最好能够打成一片。同时,教师有指导和提醒的责任。在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明确团支部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是喜欢与他人合作的,但是从众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例如,当一个四人宿舍中,三人在游戏,一人在学习时,学习的那个学生反而显得“特殊”。在开展团支部工作时,教师有意识地知道团干部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中学习。但是,在合作举行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述,缺少这一环,学生在合作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不理解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总是处在被动支配的处境。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在团支部中合作的欲望。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表面服从的表热内冷的状况,事先做好统筹安排,让学生在合作之前清楚合作规则,明确团支部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团支部的任务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强化学生在团支部中的角色意识,增加他们对团支部的向心力和责任感。
2、促使团支部成为所有学生的舞台。在团支部开展活动时,性格外向或权力型的学生往往扮演组织者角色,他们通常会发表意见,而性格内向或回避型的学生往往选择不提出意见,被动接受团支部的安排,还有的甚至游离于团支部之外。在开团支部会议时,发言的还是那一两个学生(通常是团支书和班长),从此,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团支部的“主角”,其他学生变成了“配角”。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留意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发掘闪光点;二、分配任务是要注意层次。不同的学生能够胜任的任务不同,任务层次不同。在开展团支部活动中,注意观察和参与,特别关注在班级中存在感较低的学生,适时得进行鼓励和帮助。对于团支部活动总结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强调团支部整体的进步,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活动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团支部学生共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集体的进步感,培养他们认可自己在团支部中存在的价值。
3、正确发挥学生干部在团支部中的作用。教师对于团支部建设的指导,一定要做好学生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教师在下达团支部工作任务给学生干部后,学生干部如何将工作任务在学生中传达、安排会直接影响团支部工作的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并强化学生干部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避免学生干部在团支部工作中为了满足个人优越感而开展工作。同时,帮助学生干部了解团支部合作的任务,当他们思路受阻、思想意识狭隘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我们经常能够遇到学生干部前来“诉苦”,觉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开导、关心和帮助尤为重要。
鼓励学生自治,在观察学生中捕捉闪光点,保证团支部交流时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鼓励团支部所有学生发言,并进行合理的质疑,在不同的观点中有所收获,鼓励学生反思。
【参考文献】
[1]曾捷英,周新林.阿德勒合作教育理论简述.
[2]何东亮.论阿德勒的合作之道[J].常熟高专学报, 1999,(03):79-83.
[3][奥]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马晓娜译.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N].人民日报,2017.0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