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探讨

2019-07-05金红宇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橘子初中语文课文

金红宇

【摘要】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双向互动,这一高效性的实现,初中语文教师的有效提问方式尤为关键,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对调动语文课堂活跃气氛,启发初中生思辨能力和发散思维都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实践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问题设置虽多却质量低、缺乏逻辑层次、答案固定等。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等与之相关的问题加以探讨,以求更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学中问题设置多却质量不高,难以开启学生思维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思考,并随着问题的逐级解开,达到对初中语文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虽然多却多数缺乏质量,问题设置却缺乏层次性,对学生的启发不深入,学生难以深入的思考、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一堂课下来往往知识结构散乱、思维不清晰,学习收获和教学效率都不高。这些源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策略设置不严谨,方法不巧妙,同时又没有根据学生的表现做好判断和评价。如九年级的《醉翁亭记》,教师的问题往往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作者的基本简介,课文分为几大部分,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有些问题是一目了然地没有价值性和思考性;有些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引申,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加深对课文更全面的理解,却问题设置简单化;有些问题提问缺乏技巧和策略,学生也难以就问题带着思考找到答案,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成就感、满足感也就获得的很少。

2.初中语文课堂的問题提问重复性现象明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重复提问和学生的反复回答是一直以来较为常见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客观问题,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带入到重复性的问题上,却因此干扰了、减少了他们对问题的剖析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问题重复性发生还有一些其他的客观外在原因所致,如,面积较大的教室,为了让学生听清楚问题,照顾到课堂后面的学生,教师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则不得不对问题进行几次反复。同时,语文教师还存在着对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繁琐的情况,初中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师问题的重复也就在所难免。

3.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设问题的答案相对固,标准性

在初中语文的实践教学中,语文课堂多数仍旧沿用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模式,也因此,语文中问题的设定提出和答案结果标准,也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控制,学生则更多的是跟随老师的思路,完成学习。一旦问题提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了相对固化的答案,学生就不再有更多自由思考和探讨后,发言的机会。这种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组织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对类似同样的问题,答案或是相似,或是难以回答,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自己独立思考过,也就难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提问是激发和启发初中学生展开语文思考的一把兴趣钥匙

问题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一条引线,带领学生最终将整片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达到全面理解,重点掌握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的问题提问的方法,不仅可以构建起陷入理想思考的有序课堂氛围中,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兴趣的激发和问题的启发,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将注意力主动的集中到问题的实质思考上来。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则是对课堂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直接体现,同时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还渴望被提问,自己的答案得到认可和肯定,渴望被尊重,这对于他们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语文思维的启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提问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掌握的一把标尺

提问是为了有效的课堂互动,有技巧性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状态得以全面展现,还是教师对学习效果情况的掌握与检验。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课教学更要避免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让课堂和课文知识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媒介。语文教师通过多种的提问技巧,可以在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掌握的情况下,有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同时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又可以对教学进行反思并进行调整和完善,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优化和高效。

三、探讨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方法

1.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语文问题的提问时机是前提

有效的提问方法除了离不开语文教师灵活、富有艺术和情感外,精心的问题环节设置,使提问在恰当的时机发生,也是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和课堂临场应变来把控实现的。问题的提出时机选择,可以是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衔接处,可以是贴近生活体验却又与认知体验相矛盾时,或者可以是学生思考陷入阻断和困境时等,只有做好这一前提,教学才能更加的有效,问题也才能彰显它应有的价值。

2.提问的有效方法还在于遵循初中生的思维逻辑和认知能力,具备启发性,有助学生思考

初中语文教师的提问只有建立在符合初中生思维和认知规律之上,问题才具有诱惑性和启发性,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探索,学生才能用合理语文思维语言进行表达。如果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开始就欠缺由浅入深,层层拨雾的规律,结果往往导致教学进程缓慢、艰难,效果不佳。

《背影》是语文教材中多年的精选教学课文。但在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作者朱自清表达父亲对孩子关爱与呵护的细腻情感,都是初中学生的他们理解的难点,文中一些语句的理解上也是难点。如作者对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再向左微倾……”作者为什么要如此详细,如同绘画一般,一笔一笔的去刻画父亲买橘子时困难的动过过程?为什么到买回桔子交到作者手中,又说“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些描述的目的在于什么,又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父亲心里的“轻松”。这些都是就教材和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难于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将这部分内容拆分开来,逐步地进行循序渐进的提问。

(1)父亲再去买橘子的过程中,为什么用了蹒跚、慢慢、攀、缩等字词(父亲已不年轻,买橘子也并不轻松)。

(2)身子上的泥土(进一步说明了买橘子的辛苦)。

(3)父亲买来橘子是给谁的(我,自己的儿子)?

(4)为什么直到句子交到我手中,才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惦记着早点把买来的橘子交给我)。

(5)为什么故作轻松(进了父亲的责任,却难掩父爱又羞于表现,或让我安心)?层层的由浅入深,问题的带入和启发下,拨云见日,最终引导学生对整段内容加以深入的理解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父母的爱和文章所表达的父亲的爱,以及作者对自己当时做法的一些愧疚,对父亲的想念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的思考也因此更加深入和透彻。

3.有效的提问方法,还要讲求艺术,使问题有趣味,激发起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

教学也讲究艺术性,语文更是要体现语言的艺术,使提问变的趣味,激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教学内容的参与,自主进行探索学习。如鲁迅先生的《社戏》这篇课文,课文结尾,作者说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教师就可以先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有趣的讨论后,再总结出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吕松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及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21.

[2]黄新宇.初中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06):40.

猜你喜欢

橘子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橘子沉浮记
背课文的小偷
漂浮的橘子
橘子的自述
分橘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