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高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05纪志伟
纪志伟
【摘要】科学来源于生活。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对事物的求知欲也在不断增强。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展开教学,从身边发现科学,理解科学,不断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对科学事物的认知能力,最终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高年级 生活化教学
良好的科学素养与探究精神,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或者工作中能始终秉持严谨认真、科学求知的态度与精神。然而,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学生的兴趣与态度出发进行教学,让其能爱上科学、乐于学习科学。当然,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活知识、生活常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巧妙地将教学生活与科学进行融合,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帮助其夯实科学基础,从而不断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
一、利用生活常识提高学习兴趣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更有轻重与分寸,如若总是要求学生在课外有意识地进行各种科学活动,则必然会影响其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经历不够丰富,对科学的了解与认知也不够深入、准确,导致其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会感到无聊、枯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常识出发进行教学,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并懂得学以致用,将所学科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例如,学习到《发面的学问》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了解酵母菌在面团发酵中所产生的作用、产生作用的原因,随后再以酵母菌为切入点对其它真菌展开研究,从而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真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常识进行教学。首先将一个大面团分为两个大小相同的面团,并在其中一个面团中加入酵母粉揉捏,随后静置半小时。过了将近半小时以后,学生会发现加入了酵母粉的面团面积明显变大了。通过简单的发面情景来帮助学生了解与认识酵母菌,并由此提高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如,学习到《有趣的磁现象》这个部分的内容时,由于磁场是抽象的、无形的,学生无法看到磁场,对磁极、磁性等内容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头雾水的情况,教师则可以通过生活常识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个部分的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都玩过磁铁,其懂得利用磁铁来吸引铁钉、铁片等东西,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不同的磁铁来吸引相同数量的铁钉,让学生了解到原来磁性越大,那么磁鐵所吸引的铁物质越多。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进行磁性实验,以此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生活常识在提高科学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课程也逐渐受到了关注与重视,科学教师可必须要积极进行整改,以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生活常识不仅常见,而且是我们生活所必须要接受、具备的一些知识,学生在家人、朋友的熏陶与影响下,对常识也有了较多的理解。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进行融合,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便会被激发、点燃,并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科学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二、生活常识的具体运用原则
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常识进行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常识的运用并不是毫无节制、毫无原则的,教师在运用常识进行教学时仍需要把握相应的原则,巧妙地将常识运用于教学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学习到《月球》这个部分的内容时,该内容不仅详细阐述了月球大小、月球与地球关系,还介绍了月食、登月、月相等相关知识。教师在讲述“月相”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利用一些俗语或诗句展开:“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殊月似弓”等,随后再详细简述这些诗句、俗语背后隐藏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与价值。由此可见,生活常识的特点在于通俗易懂,如若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时候总是说一些晦涩难懂的话或者看似“高大上”的科学名词,不仅会提高学生理解难度,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困难。又如,学习到《地球》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鸡蛋为例子展开教学:“如果把地球比作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鸡蛋的话,那么地球内部组成就包括蛋壳、蛋清、蛋黄,这几个部分分别代表了教材中讲到的地壳、地幔、地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拿一个熟鸡蛋作为例子,通过切开鸡蛋来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地球的各个部分,让科学知识变得更为通俗易懂,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三、生活常识在科学课程中的运用
1.构建生活化场景
越是生活化、常态化的场景,生活常识的运用效果越好,学习学习效果越高。例如,学习到《指南针》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还要指导其掌握指南针的具体用法,并学会利用现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指南针。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活化场景进行教学。教师先利用视频、图片声音等营造生活情境,并给出主题:“你们去丛林里探险,但是遇到了暴风雨与山体滑坡,被冲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地方,装备都遗失了,此刻你们怎么找到回家的路?”并让学生上台开始情境表演。表演开始以后,一个“队员”想到自己身上还带着一个发夹和磁石制作的指南针,大家便聚集起来动手进行操作,根据以往学过的科学知识利用发夹与磁石摩擦来制作一个简易的指南针,最终帮助所有成员走出丛林。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深化学生对指南针作用的了解,还能帮助其掌握指南针的制作与使用方法,从而全面掌握本章节的知识点。
2.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良好的科学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将教材内容运用于科学实践当中,以帮助其尽快掌握与消化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养成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到《生物的生长》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材详细讲述了“养蚕”的具体步骤与方法。为了深化学生对生物生长的认识,教师可以建议其自己养蚕,并每天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如蚕的外貌变化、食桑数量、生命周期、最后结果,等等。当然,为了降低学生养蚕的难度,教师可以自主为学生准备蚕卵与桑叶,学生只需每天定时喂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小学生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其必定会用心去做好这项实践活动,并详细观察到蚕由蚕卵到蚕蛾的变化过程,同时对养蚕的环境、蚕蛹价值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通过该项实践活动,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生命也有了更多的敬畏与尊重。由此可见,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有方向地进行科学实践,不仅能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能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科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常识进行教学,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难度,深化其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科学素养,并主动投入到科学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同时,通过构建生活化场景经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让其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晓红.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04).
[2]李松林.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2016,(27).
[3]唐玉华.浅谈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青海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