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存在问题 培养核心素养
2019-07-05赵兴胜
赵兴胜
【摘要】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种学生必备的素养,已经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它涉及各方面知识,是一个特殊性强、涵盖面广的综合能力。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聚焦信息技术教学出现偏离学科本质、功利性的意识,仍然把信息技术当成“副科”、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对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学科地位进行客观认同,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对教学方式进行全新转变,对评价方式进行有效改变,以全面促成高中学校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学生 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从国际层面讲,新一轮课程改革有效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层面上,它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把新一轮课改确定的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而言,它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在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养成,是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任务。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涉及各方面知识、是一种特殊性的、涵盖面广的综合能力。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基本成为共识,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努力的主要方向。
二、问题聚焦
一是某些信息技术教学出现偏离学科本质、偏向技术而忽视其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现象。我们知道,现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除必修模块外,选修模块有《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等。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个别模块的处理泛而浅,未能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所选模块,而是由地方或学校统一规定选修模块,致使一些对师资要求不高的知识性、技术性模块成为首选,如《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等,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这一问题。二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加快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改革也应该与时俱进,而实际情况是,功利性的意识仍然把信息技术当成“副科”,其地位得不到认同。三是教学资源单一,对教材的依赖性极强,不能更新贴近学生兴趣的最新内容。四是教学模式相对滞后,不能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创新教学模式。五是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只着眼于认知结果,以成绩为评价标准,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
(一)对课程进行调整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学科承载着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重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首先应年年更新教材,毕竟“信息技术”不同于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其变化之大非一本固定教材能够跟进。其次要对必修模块进行深度处理,在讲透信息科学现成精要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信息伦理教育,演示最新信息技术应用及未来技术发展的显明趋势。最后还要对必修、选修模块进行有效整合,例如整合“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等知识和内容,设计《计算思维初步》的教学课程,有侧重地进行问题与抽象、数据与结构、模型与算法等方面的教学。这样,通过教师创造性的一些工作,就可以把统编教材和最新内容都囊括进去,且通过进一步取舍整合,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
(二)认同信息技术
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学科地位,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新的认同,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性一步。从工具性方面讲,它的地位应该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事实上,作为今天和将来高效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多项功能已经在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启发我们要立足这些功能,培养学生获取资源、探究知识的能力,用好这一信息工具;培养学生创设情境、强化实践的能力,用好这一情境工具;培养学生化解难点、加深理解的能力,用好这一效能工具;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深度学习的能力,用好这一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畅通交流、按需沟通的能力,用好这一交流工具;培养学生记录过程、反思发展的能力,用好这一评价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多功能学习工具。
(三)开发教学资源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受到教材编写周期的影响,现行教材在知识的更新上显然滞后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实际。为此,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通过开发最新的教学资源,弥补教材不足,满足学生探求新鲜事物的渴求,将信息技术的最新内容和流行方面融入到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去,加强与现行教材的有机联系。例如,把认知工具、网络实用技术等融入到教学资源的开发中,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形式满足学生对各类日常信息获取与交流的需求,培养学生按需查找信息、客观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及时传达信息和创造具有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再如,引导开发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信息方面的工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自主探索,有效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评价,以促成他们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进一步发展。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不能更新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最新内容的弊端。
(四)转变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演示—模仿”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最直接的“知其然”,其劣势在于学生难以“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都认识到了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知识往往是“外化”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可能被扔掉。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或其他学习工具、学习资料的帮助,获得的知识反而是“内化”的。为此,构建自我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习者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和认知能力,对目标信息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思想体系、道德体系来达成学习,则学习效果更佳。例如,我们可以构建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1)创设情境,展示问题,任务驱动;(2)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建构体系;(3)内化知识,生成智慧,升华认知。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重点不在讲而在导;学生不在听,而在悟;整个过程都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五)改變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就是促使评价方式向科学、多元、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转变。在这种科学、多元、综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悟和反思。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想法记录,点亮学生思维与思想的灵光,真正做到评价为学习而服务。
四、结语
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从背景的研究入手,聚焦存在问题,逐一探索解决,具体通过调整课程内容、认同学科地位、开发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对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