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9-07-05胡海平郑凤萍简闽涛程宇
胡海平 郑凤萍 简闽涛 程宇
【摘要】 目的:分析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过程中实施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5例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后给予对照组42例直肠癌患者DST治疗,给予治疗组43例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对比两组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复发率、保肛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实施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术中给予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保肛率,减少复发现象的出现,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 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 超低位; 直肠癌保肛术;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3.0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3-0-02
直肠癌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现象之一,其中低位直肠癌的发生率占直肠癌总发病率的70%以上[1],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直肠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进步,直肠癌已经成为可以根治的肿瘤,在直肠癌手术治疗过程中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属于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2]。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收治的85例直肠癌患者分别实施DST的超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及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的超低位手术治疗,旨在分析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5例进行观察。排除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的患者;(2)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心脑血管功能、凝血功能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的患者及不同意实施此次观察的患者。纳入标准:治疗前经病理活检确诊为高、中化腺癌患者、术前未实施化疗、放疗等治疗的患者及能够耐受手术的患者[3]。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2~55岁,
平均(41.33±3.26)岁,其中高分化腺癌20例,中分化腺癌22例,
肿瘤病理分型:腺癌38例,黏液腺癌4例;治疗组43例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3~55岁,平均(41.40±3.29)岁,其中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25例,肿瘤病理分型:腺癌40例,黏液腺癌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42例直肠癌患者DST治疗,入院后针对患者实施凝血功能、血常规、腹部及盆腔CT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基础检查后,明确直肠肿瘤下端距离齿状线的距离及分化程度。手术治疗的操作与治疗组一致,在治疗基础上在距离肿瘤远端2 cm左右位置实施切割缝合器垂直在直肠纵轴闭合、将直肠切断后将标本取出,针对远切端存在癌细胞残留时实施手术中冰冻检查进行明确,经肛门置入管状吻合器与乙状结肠近端的蘑菇头结合,确定无系膜扭转后实施结肠与直肠的吻合。
给予治疗组43例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手术中首先建立操作孔放置腹腔镜实施气管插管的复合全身麻醉处理,采用头低脚高位,常规实施导尿术后,在患者脐孔下端实施10 mm的弧形切口,刺入腹腔后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将10 mm的 Trocar穿刺进入腹腔,放置腹腔镜,将锁骨中线交点附近及右髂前上棘内侧作为主操作孔,住操作孔上端平脐位置做辅助操作孔,左下腹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做第二辅助操作孔,左下腹腹脐平左锁骨中线为第三辅助操作孔,均为5 mm,在腹腔内采用自右下腹顺时针的方式探查腹腔,针对肿瘤的生长具体位置、大小、浸润与否、粘连情况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现象进行观察,确定手术方案后针对组织间隙实施电刀下的锐性分离操作,针对肠系膜下血管高位断离,针对周围脂肪淋巴组织进行清扫,保护自主神经,在直肠远端进行分离操作直至盆底肌群部位,常规将乙状结肠切断后,消毒断端,将吻合器抵钉座荷包缝合在近端肠管内,做好吻合的准备,远端采用7号线进行缝合关闭的操作。完成后实施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的实施,常规消毒肛门后,将肛门扩张至四指大小,从肛门插入环钳,自远端肠管闭合部位将其引出,将缝线收紧后将残端固定在环钳上,向外拖出,将直肠及乙状结肠远端经肛门套叠外翻至肛门外,在距离肿瘤远端2 cm部位上用荷包钳缝合荷包线,将乙状结肠、肿瘤及直肠移除后,针对存在远切端癌细胞残留现象时实施冰冻检查进行明确,通过肛门置入33号管状吻合器,将荷包线收紧并打结,回纳复位肛直肠残端至盆腔内,最后实施结肠与直肠的吻合操作。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复发率、保肛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等指标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吻合口漏发生率、复发率、保肛率
治疗组患者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复发率、保肛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两组直肠癌患者手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直肠癌主要是指从齒状线到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位置发生的肿瘤现象,临床中对于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饮食习惯、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等相关,直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中后期主要以血便、脓血便、便秘、腹泻、阴道流出粪液、阴部疼痛、下肢水肿、消瘦等[4],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
随着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直肠癌转移的研究表明,直肠癌转移主要是向着上方及侧方组织转移浸润,这位保肛手术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5]。DST技术对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过程中术后患者极易出现局部复发及吻合口漏的现象,在双吻合的过程中无法在直视下将直肠切除,无法保证足够远切端,可能出现癌细胞的残留现象,导致术后出现复发现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针对身材矮小、肥胖及骨盆狭小的直肠癌患者来说实施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的操作能清晰的对患者肿瘤的具体部位及大小进行显示,在直视下将肿瘤切除,提高了直肠癌远切缘的安全性,减少了各种复发现象的出现;手术操作较为简便,消除了近期及远期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的出现[7];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术后感染、并发症及肿瘤种植现象的存在。且手术操作过程中经肛门将肿瘤外翻出肛门切除肿瘤的方式具有保证切除干净,减少复发现象的优势,有效避免了在盆腔内操作的局限性,且在两侧三角区实施缝合后内收,钉入三角区等能较大程度上消除闭合器切除肿瘤后造成的两端三角區现象,减少术后吻合漏的出现,促进患者预后及术后恢复[8]。本次观察结果数据显示,实施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治疗的治疗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复发率、保肛率明显优于实施DST治疗的对照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说明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经肛拖出-反式荷包钳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中的效果较为显著,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世斌,邓量,李明哲,等.腹腔镜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J/OL].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6,10(2):116-119.
[2]卫洪波,郑宗珩.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技术及革新[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6,43(1):8-10.
[3]方艺聪,曾群章,姚开源,等.腹腔镜经肛内括约肌技术联合外翻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9):45-47.
[4] Lin X D,Wu G Y,Li S H,et al.Removal of a large foreign body in the rectosigmoid colon by colonoscopy using gastrolith forceps[J].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6,4(5):135-137.
[5]龚绍江,刘新国,刘雪琴,等.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9(10):819-821.
[6]胡悦,邓明飞,孙超,等.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疗效评价[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8,10(1):36-38.
[7]高戈,李师.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一次性切开挂线根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9(69):13489.
[8]李永坤,张文娟.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6,19(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