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07-05白薇朱丹丹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肿瘤

白薇 朱丹丹

【摘要】 目的:讨论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临床检验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进行大量输血的10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分别对在大量输血前后的血清K+、血清Ca2+、血清Na+、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在大量输血后,患者APTT、PT及TT水平明显高于输血前,FIB水平低于输血前,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清K+和血清Ca2+水平均有所下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患者血清Na+水平变化程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天冬氨基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后,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部分电解质指标,因此需要对患者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 肿瘤; 大量输血; 检验指标

doi:10.14033/j.cnki.cfmr.2019.03.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03-00-02

目前临床对于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由于肿瘤组织比较容易侵犯大血管,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量失血,同时患者也需要实施输血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大量输血[1]。大量输血是指患者在12~24 h接受输血的量与自身血容量相等甚至是更多的输血。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患者术后有足够的血容量及血液携氧能力,防止患者出现低血量性休克,促进患者的预后[2]。雖然大量输血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也可能导致低体温、酸中毒或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患者在大量输血后,要密切关注多种临床检验指标变化,以免出现多种并发症[3],为此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进行大量输血的10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分别对在大量输血前后的血清K+、血清Ca2+、血清Na+、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小板计数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进行大量输血的10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54例,年龄46~67岁,平均(56.5±2.6)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手术患者,在24 h内输血量均在10 U以上。2 U悬浮红细胞为400 ml全血制备,各类成分血液均将白细胞予以过滤去除。本次调查中患者的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11~18 U,平均(14.5±1.35)U。

1.2 方法

在大量输血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电解质指标,包括血清K+、血清Ca2+、血清Na+,包括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情况。应用Roche cobas 6000 检测仪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检测血小板计数[4],检测时要严格按照试剂盒上的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对于本次调查中的数据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4例患者大量输血前后PT、FIB、TT及APTT水平对比

在大量输血后,患者的APTT、PT及TT水平明显高于输血前,FIB水平低于输血前,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104例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对比

大量输血后患者血小板计数、血清K+和血清Ca2+水平均有所下降,组间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患者血清Na+水平变化程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 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在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天冬氨基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上升明显(P<0.05),但是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肿瘤手术对患者来讲是创伤性较大的一种手术,患者在术中可能会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针对此情况临床需要给予对症输血治疗,并且很多患者为大量输血[5-6]。当大量输血之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在本文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量输血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研究后发现,导致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1)在止血过程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量较大;(2)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及时补充血浆和血小板或者输入大量的悬浮红细胞[7-8],直接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减少;(3)患者在输血和失血的过程中,胞浆素原被激活为胞浆素,这样直接导致纤维纤维蛋白原的过度溶解,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下降。在大量的输血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在本次调查中显示,大量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清K+和血清Ca2+水平均有所下降,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的患者的血清Na+水平变化程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既往报道中也显示,约有一半的大量输血患者都会出现血清K+水平下降。患者血清K+水平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输入的红细胞膜Na-K泵作用会导致醛固酮水平上升,机体出现了酸中毒。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输入的悬浮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枸橼酸钠抗凝,枸橼酸钠降低了血清Ca2+的螯合,这直接导致了血清Ca2+水平的下降。在本次调查调查中还对肝功能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大量输血后患者的总蛋白水平有所降低,并且ALT和 AST的水平有所升高。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在进行大量输血后,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部分电解质指标,因此需要对患者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灿泉,陈美权,张燕,等.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2(z2):45-47.

[2]张建明.输血前Rh 抗体检验的临床应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28(11):1639-1640.

[3]王娅,刘忠,李长清.美国同期血浆和成分血浆的概念及标准[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98-100.

[4]朱正洪,苏简文,陈丽娟,等.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4(17):1863-1865.

[5]陈伟.肿瘤患者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及血清电解质的变化[J].检验医学,2016,31(B9):105-106.

[6]张桂芬.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0(10):136-1370.

[7]李卉惠,王婧,车娟娟,等.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3(14):1143-1145.

[8]董志萍,陈波,娄家陶.异体输血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6,26(9):885-886.

猜你喜欢

肿瘤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效果观察
肿瘤标志物检查需要空腹吗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肿瘤标志物,你该知道这些事儿
肿瘤标志物也有“障眼法”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A kind kid helps a classmate beat cancer 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