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7-05牛踏宇
牛踏宇
摘 要:“就业难”与“用工荒”是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所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我国产业机构滞后,高端人才需求有限;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庞大,大学生劳动力供给过剩。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要求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应对对策。本文通过分析“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对应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的有效对策展开探讨,旨在为研究如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就业难” “用工荒” 大学生 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042-02
1 引言
近年来,企业“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存,“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已然转变成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两方面问题并非单一因素所造成,必须结合我国社会实情,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应对对策[1]。由此可见,对“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劳动力供需总量不协调
即便近年来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然而依旧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及产业落后的问题。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有很大一部分制造生产企业却依旧存在国际产业链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高,低端劳动力需求大,高端劳动力需求小。于此同时,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吸纳高端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首先,因为产业结构不完善,使得我国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受到极大制约;其次,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骤升,使得大学生不论是存量规模还是增量规模均变得十分庞大。再加上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与大学生总量相互间不协调,进而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2 大学生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社会需求的深入调研,难以切实把握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一些高校一味进行扩招,而未有充分结合社会客观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有效重视,使得培养的大学生表现出种种的问题。首先,专业机构不完善,大学生专业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结构存在不小偏差。其次,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标准与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标准缺乏统一性。其中,高校强调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及学术能力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则是具备良好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而并非學术研究型人才。最后,大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对职工素质提出了越来越严苛的要求,既要求大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非专业素质。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企业更偏好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更青睐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大学生或党员大学生[2]。这些情况放映了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结构与企业需求结构不合理,进而对企业用人和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影响。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值,由此使得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期望企业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就业环境及用工方式,期望获得的职业岗位是在大城市或者东部沿海城市,更期望在国有企业、国家机构就业,而排斥去较为落后偏远的地区工作,排斥去职业发展不稳定的民营企业工作。即便大学生拥有选择职业岗位的权利,然而大学生就业理念与现实大相径庭,势必会压缩大学生就业选择空间,同时也会加大大学生就业及偏远地区、民营企业招聘大学生的难度。
3 应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的有效对策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等在内的各方主体应当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加强对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的学习借鉴,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均衡发展。如何切实解决“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可以将下述对策作为切入点:
3.1 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的引导及监管
伴随“互联网+”的不断推进,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先进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打造大学生就业信息及企业信息平台,还可尝试构建面向大学生与企业的电子信息档案、电子信息交流数据库等,并严格督促大学生与企业在线上完善各项信息,促进信息数据的交流共享。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可颁布针对大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相关管理条例,合理规制大学生不良跳槽、企业不按规定招聘等现象,加大违规成本,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3]。
3.2 高校应开展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学校自身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或者专门的就业指导网站,用以为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然而,高校一味对大学生进行单向信息传输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与大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听取大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于此期间,高校可合理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纳入进选修课程中。配备的授课教师应当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并对现阶段就业形势、市场发展趋势、大学就业需求等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就业指导课程既要指导大学生科学针对地开展自我就业规划,还要定期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提供指导,例如,针对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浮躁、灰心等负面心理情绪,课程应当有效分析问题,消除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帮助[4]。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适时组织大学生与企业、家长相互间的交流座谈,为大学生与企业、家长相互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亦或高校可邀请企业前往大学生活动中心设点经营,以提高大学生对企业品牌及经营模式等的有效认识。
3.3 企业应加强与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交流
面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对于企业而言,应当加大与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交流力度。首先,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当加大信息宣传力度。企业应当对在宣讲会上的宣传内容予以优化调整,诸如可提供一些实际、明确的信息数据,以反映薪酬、福利等待遇情况,或由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人才招聘需求,包括能力方面需求、性格方面需求等,使大学生对招聘岗位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另外,针对现阶段一些企业实习时间过长,且实习阶段没有补助或补助较少的情况,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缩短实习时间,或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补助,以减少大学生的就业选择风险。其次,企业除去在特定招聘季与大学生进行就业信息交流外,还可在其他时间组织相应的宣传活动。例如,企业可在校内招聘大学生代理或兼职实习生,帮助大学生可提前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又如,企业可在校内组织校园商业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并适当宣传企业文化,使大学生掌握企业相关信息[5]。
3.4 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在如今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唯有做好就业准备,方可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进而使自身价值得到有效实现。因而,首先,大学生要制定科学的就业规划,借助互联网、高校招聘会等不同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并开展深入分析、筛选,以制定出适合自身的就业规划。其次,大学生应当更新自身就业观念,将自己的眼光放长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到勇于尝试,不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职业岗位。另外,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大学生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自主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科学地推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以更好地运用于就业及长久工作中。
4 结语
总而言之,“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并非是一方所造成的,而是由社会、政府、高校、企业等多个方面共同导致的,因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合力破解难题。鉴于此,各方主体必须要革新思想认识,加强对“就业难”与“用工荒”问题的深入分析,“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的引导及监管”、“高校应开展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企业应加强与大学生的就业信息交流”、“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等,积极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英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仅以浙江省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13(07):45-47.
[2] 葛微微.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1):36-37.
[3] 湯纯蕾,胡志洪.浅谈我国企业“用工荒”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东方,2016,09(03):140.
[4] 郝佳.“就业难”与“用工荒”-看90后不打工的原因[J].青年时代,2016,19(11):175.
[5] 陈吉胜.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原因和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