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作家学写作技巧之三:铸炼文章思想的深度

2019-07-05纪勇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作文新天地 2019年16期
关键词:写文章史铁生好书

◎纪勇 浙江师范大学浙派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人都喜欢读好文章。好文章有一种气场,你一接触,就有一种被强烈吸引的感觉,你便不忍放手,要把它一口气读下去,下次,还要找这人的书读。我读王开林的书就是这种感觉。他的书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提示呢?今天只谈一点:铸就文章思想的深度。

好文章,也写鸡毛蒜皮,但一经他手写出来,便有不同凡响的味道,能触得你心灵猛然一颤,能让你读到不同一般的见解,能让你放下书以后有经久回味的欲望。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文章有思想,有灵魂,有一种牵引读者向上攀爬的引力。那么,我们怎样在文章中经营这种思想、铸炼文章思想的深度?

一、写出出人意料的独特见解

写文章,有人强调“照相机”效应,就是强调怎么说话就怎么写文章。这种观点还很有市场。那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得,这只是给最低级的起始学写作的人说的“鼓励话”。真要写文章尤其是要写好文章才不是那样呢!好文章,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这样才会让读者心灵为之一动。别人都这么说,这么写,那你这文章,读不读有什么关系呢?别人还会有兴趣读下去吗?写文章,就要深思熟虑,写出你不同于一般人云亦云的话。尽管是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你也要能够写出有别于常人的见解。

王开林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与年轻朋友的通信之二》里谈读书的问题,面对“出版物多得让人恐惧,各类推介泛滥”,他既不一般地说要读名著,也不说要读“畅销书”,而是别出心裁地提出“适合你的即好书,能让你心底微笑的书即好书,与你产生‘化学反应’并有新物质生成的书即好书”。他的观点之新,在于你先要读起来,才知道是不是好书;别人推荐的是“别人的好书”,但不一定是你的好书。你不读,你怎么知道这书好不好?看似把皮球“踢”回去了,其实,他才是把道理彻底看透了。所以,才有一连串三句话,从三个方面教你“判断”什么是好书。第一,适不适合你。就如同说这鞋适不适合于你,你只有穿过才知道,别人说的与你的实际不一定吻合。读书,挑选好书,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挑选,不要完全寄希望于别人“推荐”。只有自己做“主人”,才能挑选出好书,也才能读有所获。否则,就是为装潢门面而读书吧?第二,能不能让你心底微笑。别人说得天花乱坠,能使你一时微笑,但能使你心灵微笑吗?所谓心灵微笑,就是“与我心有戚戚焉”,有同感,有共鸣,有“亏他想得出”的感慨。这样的感觉只能靠自己去读才能获得,若靠“二手转让”,则永远是隔着一层的,心底“笑”不起来。第三,能不能与你产生“化学反应”。好书是能促使你创新的,好书能促使你联想到很多很多事物,能激发你的许许多多的新思路。否则,这书读了就读了,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别人“在你的头脑里跑了一阵马”,马走了,你什么也没有得到。那这书算什么书?这就深入到读书的目的层面了。

这观点够新颖的。我们发现这观点之新,在于他没有直接回答读什么具体的书,没有开书单,而是把选择书的标准说出来,并且是把选书标准与读书方法结合起来思考的,因而,观点就与别人大不相同,醒人耳目。

在谈到“畅销书”时,其观点也是新颖别致。“少接触畅销书和明星书,少亲近浓妆艳抹的招揽和吆喝,别让其占据你的书架和闲暇。”这简直是与“世俗”公然叫板。这有道理吗?你就有一种欲望要读下去。王先生的理由也是要言不烦:“因为‘畅销’角色决定了其快餐品质,它是为讨好你的惰性和弱点而策划的,不可避免带有粗糙、轻佻、伪饰、狂欢的性能,你会得到迎合却得不到提升。它是产品,不是作品,只能一次性消费。”这样精辟的话,一句一句都能撞击你的心灵。这就是读了能让你在心底微笑的好书。

能铸炼出这样的观点,一是要读有思想深度的书,二是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这习惯,从何而养?从读好书借鉴做起吧。

二、发现不易被人察觉的规律

有很多现象,常人都是见怪不怪的,而只有心思缜密的人才会发现其不被常人察觉的规律,你的文章如能将这种规律揭示出来,就可能形成吸引人的较强磁力。大家都读史铁生,都发表对史铁生的见解,可王开林的见解与众不同,他写道:“史铁生是个灵魂诚实的人,是个涤尽了浮华和尘埃的人,是个和宇宙和自己都有着充分对话的人,其人其作,都是珍贵的精神标本,一个文学和心灵哲学的标本。”这是一个没有前人说过的独特感觉。论其人其作,都醒人耳目,标识独特,指出这是一个清洁的灵魂圣人。洗尽浮华和尘埃,这需要多么强大的耐力和坚强的努力!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是安静、祥和的,我们是充满喧哗与骚动的”。在这利欲熏天、名惑满地的世间,有几人能够不为所诱、不被撼动?可是,史铁生就是不为所动,不被诱惑,“他和外界保持了一段距离,从而和生命亲密无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距离,史铁生与我们普通人有了巨大区别!这就是规律。人只有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会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这个世界,来看清楚自己,从而避免“身在此山中”的迷茫。当人冷静下来,摆脱名利物欲的因素,才会把事物看得清楚,判断才会准确,决策才会“英明”,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就肯定会出馊主意、坏主意,就不会显得灵魂清洁。做人,如果能像史铁生那样做一个“自然水”一样的人,那就会来得持久。如果是“混合饮料,掺了多少东西,自己也不知道”,那么,这就是一个俗人,就是一个混杂了太多杂质的人,就不是一个纯洁的人。

王开林是怎么看出史铁生的这个纯洁的特点的?是怎样感觉出这种人生的规律的?首先,是使自己处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中,先与这外界保持了一段距离,“跳出三界外”,才看清了史铁生这“此山中”。他与史铁生达到了“心有灵犀”的契合,他才读懂了史铁生。这里面掺和了他对世界的观感和思考。否则,在骚动的心灵状态中,读书,看世界,都不会看得真切,都不会体会到实质,就更抓不到本质。其次,当然是要读史铁生,全面地读,审视地读。在宁静的状态中,在净洁的心态下,读书,而不是为了升学券、考试卷、光环证而读。这样,才能读出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看其他事物,也是这样。

同样,王开林也发现了鲁迅的独特之处,写出了独特的感受:“鲁迅之伟大,正因为他对‘义务’的理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人为什么要写文章?为什么要干事业?在鲁迅的心中是一种不尽不行的“义务”,必须做,没人逼着他做,但他自己不能不做。因为从地域上讲,无穷的远方,从数量上讲,无数的人们,都需要他呐喊,需要他拯救。只有这样想、这样做的人,才是伟大的人,否则,不管是他封的,还是自命的什么“家”,都是一钱不值的。这就是人生规律。王开林在臧否人物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思考,所以,他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人们就是爱读。

三、用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表达

朴素,固然是一种美好,但是,一直是朴素,而始终没有变换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即使有很好的思想,文章也不一定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学习写作应该追求的目标。王开林的语言,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因素。其中,用陌生化的语言,就是重要的一种。他用一种大众能读得懂但是“没想到这么说”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思考,使表达具有了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如他写道:“中国是个苦难型的社会,让人生气的事太多,‘忧愤’、‘焦虑’几成日常表情,故百年来,鲁迅的号召力远大于他人。但仅有愤怒和批判是不够的,一个人的内心不能总是硝烟弥漫、荆棘丛生,还要风和日丽、山花摇曳……如此,我们才不会远离生命的本位和初衷。”如果说,“苦难型社会”还只是别人不敢说的词语,那么,“忧愤”“焦虑”是人的“日常表情”就太富有文学描写力了,尤其是在讲到人不能总是愤怒,愤怒不能解决全部问题的时候,他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说人心需要阳光、需要美好、需要赞美,那几个词语,不仅让人读得心情舒坦,还把道理写得使人易于接受。

像这样的语言,在王开林的文章里俯拾皆是。他写道:“当代中国有个精神危险:由于粗鄙和丑暗对视线的遮挡、对注意力的绑架,国人正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换言之,在能力和习惯上,审丑大于审美。这其实是个悲剧,生活有荒废的可能。”这话语如同警语,给我们以忠告,语言表述确实令人新奇。粗鄙、丑暗“遮挡”视线,“绑架”注意力,国人逐渐丧失对美的发现和表述。王先生以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身份把对社会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表述得令人拍案叫绝。我们也常感叹一些人不会看问题,只看到阴暗,看不到光明;一些“无良媒体”像苍蝇一样只会叮臭,看不见香花,打开媒体,只看到一片“丑陋”与“黑暗”,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我们写不出来,而一经作家之笔,表达得竟是如此新颖、奇特!这样的语言,既具有深刻性,又具有幽默感,读起来,在审美享受中很愉快地接受其“教诲”,何乐而不为!

多去读读,在作家的作品中浸泡一段时间,你的文笔,你的思维触角,都会发生变化,即使不当作家,你也会成为善说会写的受欢迎的人。

猜你喜欢

写文章史铁生好书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好书共享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好书推荐
离题万里
史铁生:心魂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