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经济影响下的丽江白沙古镇民居环境演化

2019-07-05云南大学650031

大众文艺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白沙古村落民居

(云南大学 65003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建筑民居方面的文化研究颇为集中,因而对于民居空间环境的本质概念方面认识较为欠缺,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民居体量构建、形式美学的应用分析上,或将影响民居发展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做出归纳概述。在中国,随着旅游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历史遗迹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的民居建筑与文化保护受到学界高度重视,进而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居环境的认识也孕育而生。

丽江古镇民居在布局、形态和构造方面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惯,有机结合中原古建筑优势,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对房屋在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方面进行升级打造,形成了独特的乡建语境,无规律的建筑体系和模式,尊重原始自然风貌,打造宜人的村落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村落肌理环境。

车震宇在白沙乡龙泉行政村民居环境研究中,对研究束河村民居环境现状进行勘察记录和实地测量,针对乡村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材料和构筑模式体量的民居进行深入研究,并做了相关内容的实地踏勘。

夏为以中国传统民居环境的角度切入分析,发掘其隐藏的美学价值和空间策略,并着重探索打造传统民居环境的在地性特征,基于场域的宏观把控深入到细部挖掘,从本质角度出发将传统民居核心技艺和精神发扬传播,为现代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依据。

将建筑发展推向现代主义道路的西方建筑学界从未放松过对建筑地域性的探讨,比如亚历山大·楚尼斯在《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中提出:“对地域主义进行反思——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设计原则,重释‘地方性’在地理、社会、文化上的意义,而非那种陶醉于自恋的,自上而下的设计教条。”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佛兰普顿撰写的《一部批判的历史定义》中曾提出“批判地方主义建筑”的论点:“基于本土文化资源,注重吸收和重读域外建筑思想,同时又反对全球化浪潮中的强势建筑思想和形式的话语支配权,以新的方式发掘本土文化营养和尊重当地地形的建筑实践”。

目前国内对纳西族民居环境的研究方面,成果多集中于纳西族历史、文化历史及当地的环境美学等人文方面的研究。以丽江纳西族民族建筑为主体的研究,从当下旅游经济背景下切入点研究纳西族人居环境及空间环境的更替规律较少。近来随着“乡愁”、“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和策略提出,涌现出新形势下的古村落研究,而从当下以旅游文化角度出发,进行系统研究的古村落民居环境并找到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方式,目前的尚处于初级阶段,论文也多散见于期刊中。

二、研究意义及学术价值

1.研究意义

(1)古村落的保护寻求另一种可能。古村落以另一种方式记录历史变迁历程,乡村周边场地优势和乡村内部的本土性的独特魅力,是古村落发展旅游的焦点和凭借。古村落的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古村落保护变得重要而迫切。旅游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对不可再生资源保护为前提打造新型旅游模式,进而促进提升乡村建设进行可持续性发展研究的角度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村落的原始风貌基础上推进可持续发展。

(2)规制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和绿色生态是推进村落发展的健康状态。在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及乡村旅游产业面向为未来运营方式的角度探讨在发展中出现的阻力因素和有利动力,勘寻古村落在旅游模式下的可持续发展范式,以为其他地区的旅游地提供参考。

(3)健全古村落自身特征的运营模式。旅游业的介入带动提升古村落经济结构、经济状况、生活质量、环境品质,并之间产生联动机制,是促进古村落发展的重要产业。导致古村落旅游的失去质朴感与原真性的内在原因之一是对古村落经济滞后所产生的及与其有关联的产业链条断裂,最终导致村落经济萧条等不良后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弥补。

本研究希望通过以当下社会人所需的文旅方式角度介入,对白沙古镇空间环境发展按时间轴线进行梳理整理,探寻出顺应旅游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发展模式,同时将村落打造为动态可持续性的长久发展状态,发掘其能够维持村落持续更新的内在动力,结合白沙古镇现状给出合理化建议。

2.学术价值

理论上梳理白沙古镇民居环境形成的背景、条件和特色从民居环境特色到传统结构及文脉进行系统化的探讨和总结,将古村落的民居环境背后隐藏的纳西族人文价值,包括民间、民族文化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进行探讨分析,针对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对民居建筑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思考,结合已有的案例分析总结,以便采取合理的保护和改进措施,为丰富有关当代民居转型研究的理论成果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三、丽江白沙古镇白族民居环境演化

1.旅游经济背景下丽江古城民居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

(1)丽江的原真性和朴实性与旅游产业市场需求的矛盾。如何将白沙古镇打造为纳西族人的适宜民居环境和旅游胜地两者相结合的场所,这是大部分古镇所要探讨的议题。

(2)建筑遗产与人文遗产的朴实性与现代多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村落作为人文遗产和时间遗留的文化瑰宝,具有较高的探索价值,同时保护村落免遭破坏和异化发展也是对本民族的尊重需要,笔者认为是否可以采用微介入等方式达到在保护村落发展的同时,达到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保护村落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以尊重场地资源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使村落实现“质变”。

(3)文化的多元性与地域性兼容出现异化现象——由于云南在早期将不同类型的旅游产业打造并用于自身的发展,出现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潜移默化影响当地文化的“个性”和自身特色;如何平衡多种文化并存发展的矛盾问题,关乎到乡村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民居环境在形式方面的演化

明清时期文化交融繁盛,汉文化的对丽江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带来根深蒂固影响,其中建筑营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具有较大规模的宫殿式建组曾以木石材料建盖房的三座大型楼牌坊及玉皇阁、皈依堂、三清殿、万卷书楼等。这些宫殿建筑群明显效仿借鉴北京紫荆城建筑礼制的规则”。在建造纳西宫殿式建筑群和古城构建在吸纳引鉴中原建筑方式的同时,回归于本土的地方文化和本民族在地性的独特性,以自然形态顺势而下的的平面构成形成空间的二维形式。

在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中,纳西建筑出现“土基房”的新形式。“土基房”为土基砌墙,在建筑功能性与外观有较大程度的改变。“土基通过砌基础石块加固墙体,屋顶结构铺设青瓦利于排水”。大量建筑材料均取自于周围土壤,因而房屋的色彩质感与周围环境达成较高的“契合”。土坯房建筑形式确定并发展较长一段时间后,受到汉和白族文化影响,墙面的由原始土砖墙出现抹面和纹样装饰。在白沙古镇,当地多源于东巴文化的图腾纹样修饰于界面,色彩的提取同样来源于环境为基础色调。纳西建筑似从自然环境中“生长”,但又脱颖而出,个性鲜明。

纳西民族建筑从单一原始以居住功能为主流的呈现方式逐步过渡为(半)穴居,再演化为地上住所,从帐篷到毛毡房,再演化到坚实的住屋形式,以至当下现存的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等的传统建筑规格。

3.民居环境在功能方向的转型——由传统民居过度为旅游民居

(1)白沙古镇以白族合院是民居较多,因旅游文化的介入,当地民居环境由传统型向旅游型类型转化。传统民居因受旅游经济发展演化为符合当下需求的旅游民居环境的存在方式,实现传统民居的二次发展。因此,其现象本身是值得提倡与借鉴的。

图1

(2)传统民居环境的存在方式向旅游民居环境过度在客观物质层面主要存在以下特质:古城形态的转型(形成“山、城、田相连、水系遍布”的整体形态)、道路水系的规整化(因地就势,随水取形,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放射形路网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空间组织(低层、高密度、院落式、紧凑密集而较自由的群体布局)、街巷风貌(街巷两侧建筑檐高与街宽比例高宽比影响街道风貌。古城中新华街、五一街、七一街等许多主街道尺度都不大,高宽比都约在1:1与1:2之间,人在其中感到亲切,是古城最重要的传统风貌特征)、界面更替(四方街四周界面组合由单一民居类型逐步发展为由传统民居、商铺等多功能形态有机构成,周围建筑以两层为主,局部单层,小体量的科贡坊正在西北角高处对广场起着诗句控制作用,整体轮廓起伏而有韵律)、空间功能置换、公共服务体统设置等。

白沙古镇民居环境同时收到非物质方面的转型。本土的建造技艺的营建收到旅游产业与现代科技冲击,导致传统民居的保留下的生活方式向产业化运营发展,由自用转向多种矛盾体系下利益共存。研究丽江古镇民居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传统民居找到符合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探寻古村落遗产活化的两大维度——“留得下,能发展”,用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只有植根于民族地域文化土壤的环境艺术,不断发扬本土人文思想,保持其环境特色,可使得白沙古镇民居环境中的文化在地域更新中得到动态的延续,也才能创造出适应社会快节奏更替的发展模式下的居住环境。

四、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当下丽江白沙古镇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古村路的民居形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多重院落等居住形式因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其居住功能的私密性与社区生活的公共性出现双重矛盾。通过对丽江白沙古镇的居住环境文化的发展脉络调查与整理,借鉴适于当前社会发展主流的民居环境形式,寻到民居自身的多种可能性。达到激活古村落同时,也确保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白沙古镇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民居形式——土基房,土基房实际上是土坯,由于土基也由附近土壤制成,所以,土基房的墙面在抗震性较差,常出现裂缝,建筑外观色彩也较为单一。通过总结现有建筑形式,总结自身优势,通过设计手段与技术支持,探寻到能够高效构建出来的建筑模式。当地建筑民居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单元开间划分,随当下新的生活理念,如何继续延续房屋尺度感与介质传导出的缩小人与空间关系感,通过一定的营建方式,例如,如何在建筑面积一定的同时,最大限度规整空间划分模式,房屋的进深与开间达到较为理想的尺度比例;楼梯的单跑楼梯及位置朝向和形式是否可以将结构做“减法”等等,通过以白沙古镇作为研究对象的最小化单元,在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实践,结合本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方案设计,并对已破坏严重的民居进行结构的重组和建筑语言的重新表现,新元素与传统元素以技术手段解决现存问题。将建筑与周围自然相融合,以构建生态、美丽乡村为目标,并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案的落地性。

猜你喜欢

白沙古村落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白沙涧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被误会的白沙漠
培中古村落文化
游白沙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