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艺人生,“染”就辉煌
——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周广
2019-07-05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 210037)
一、童年剪纸的“刻”和“染”
张家口蔚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在蔚县有个南张庄,作为中国剪纸第一村,剪纸是村民的事业也是村民的生活。在这里有已故的第一代剪纸艺术大师王老赏,在第二代剪纸艺术大师周永明的言传身教之下,周广1,作为家里七兄妹的长子,也成为三代剪纸艺术的继承人。
父亲周永明,师承王老赏大师,开始学习和制作剪纸,在周广自年幼起就开始帮着父母打杂,逐渐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剪纸便开始兴盛起来,将一年的收获“刻”在纸上,将对来年的期盼和美好祝愿“染”在画面上。周广九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剪纸,蔚县剪纸的制作过程极其繁琐,首先要设计纹样,再通过刻刀进行刻制,最后染色,装裱。当他跟母亲讲起想要认真学习剪纸的时候,母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剪纸妇女,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来教导,只是一句普通的话—要学就认真学,包含了对剪纸艺术的敬畏与尊重。
蔚县剪纸的染色也是有阴阳之说的,一般阴色是指蓝色、绿色等冷色调,阳色指红色、黄色等暖色调。有些颜色也是相对而言的,而蔚县剪纸的顺序是先阳后阴,先由黄色染起。由于年纪尚小,臂力还不够,周广就先从染色学起,首先从黄颜色学起。而蔚县剪纸的染料也是有所不同的,它是由酒精和植物染料调制而成的,利用酒精调和就增加了颜色的渗透力。当周广将自己的第一幅染色作品拿给父亲的时候,父亲看到了周广的认真态度以及天分,默许了周广继续跟母亲学习染色技术。父亲周永明作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不只是将剪纸艺术的手艺传承给下一代,更是传承了一种认真求学,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周广12岁的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拿起了宣纸和刻刀,开始学习刀工。蔚县剪纸的刻制有阴刻和阳刻,阴阳结合之说。由于当时的周广还在念书,只能在放学的时候学习刻纸技艺,在蔚县有这样的一个传统,从事刻工的通常都是男性,而染色则由女性担任。所以在蔚县,剪纸不只是女人的艺术,也是男人的手艺。在周广的记忆里,父亲只是把要练习的纹样拿给他就去忙其他的事情,再无交流。周广就只能自己研究琢磨,想办法把这刀纸刻完,再拿给父亲看,经由父亲指导,继续练习和钻研。除了自己学习剪纸的色工和刀工,周广还要照看弟弟妹妹,因此兄妹七个一起开始了学习剪纸的历程。童年的时光就这样,留在了剪纸的“刻”和“染”里,留在了一幅幅作品里。
二、少年时期父亲的教诲
15岁时周广开始跟父亲学画样,学习独立制作剪纸。父亲告诉他,要学成一名合格的剪纸艺人,必须画、刻、染都精通。不学画样,就不懂造型艺术,刻工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开始跟着父亲学画样儿,每天画两幅,白天没时间的话,晚上点着煤油灯趴在枕头上画。为了学习画样儿,父亲带着他到大庙里看壁画,学习壁画上的人物刻画,教他怎样从生活中找素材,去观察花鸟虫鱼。通过白天的观察,晚上自己就琢磨怎么把这些素材变成剪纸作品。父亲告诉他,剪纸作品要在似像非像之间,要有变形,不能照搬原样儿,跟真的东西一模一样了就不叫剪纸艺术了。正是有了父亲的言传和身教,他明白了剪纸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与自然万物的差别。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个刻工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刻刀,而一套好的刻刀也决定了刻工的手艺发挥及作品的精细程度。父亲周永明告诉他,蔚县剪纸的刀工的要领就在这刻刀上,艺人也要同刻刀相互磨合,直到适应双手,适应纸张。蔚县剪纸的刻刀看似简单,制作工艺也是极其复杂,父亲将砸刀,锉刀,淬刀,绑刀,磨刀的工艺流程一步步进行教授,看似简单的砸刀,都要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轻砸成轮廓,第二次砸成基本雏形,第三次才能成坯。还要反复加热,反复砸制,才完成第一步砸刀。再进行接下来的步骤,直至刻刀完成。
在进行图案的刻制时也是极有讲究的。蔚县剪纸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戏曲脸谱。而这戏曲脸谱的刻画也是极其繁琐。周广回忆父亲教他刀法时,会耐心地讲解如何把戏曲人物手中的枪刻画得生动形象,教他如何插刀和收刀,刀法不同,效果自然就两样。看似简单的一个京剧脸谱,在刻刀师傅的眼里也隐藏着奥妙。单纯地看是看不出门道的,一定要亲自动手,方能领会其中奥秘。
父亲的教导总是严厉的,不允许他有玩世不恭的态度,作为家中的长子,更是要求他给弟弟妹妹做个榜样。有一天,周广正在学习 “拉”戏曲人物长胡子时,他正趴在桌上刻得入神,父亲就站在他背后,突然脖子就被打了一巴掌,父亲的声音跟着从身后传来,严厉地责怪他教了他几次还弄不好,此后,每当他“拉”人物胡子时,一点也不敢大意,觉得脖子后面发冷,总感觉父亲就站在身后。也正是父亲的严格,让他在制作剪纸艺术的作品时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怠慢。直到有一天周广把自己创作的“小花瓶”系列拿给父亲看,父亲对他竖起了“大拇哥”,周广第一次得到了父亲的认可与鼓励。正是练就的坚实功底,让周广的作品在县城一代小有名气,作品甚至比一些老艺人的还要好。那时的周广才刚刚成年,便开始收徒弟2。
三、青年时期的执着3
文革的到来,让周广早早的结束了学业,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自己学习研究剪纸。而父亲因为五十年代私底下帮忙做了一批剪纸作品,在收款的时候以工厂的名义私刻了公章,被打成右派。就这样父亲的剪纸生涯被暂时搁置了。直到1971年政治破冰,北京的领导人开始寻找老艺人制作剪纸,下指示要振兴蔚县剪纸,也因为父亲在民间的良好声誉被吸收进了工厂,此时的周广虽然小有所成,但还不够火候,在工厂期间,周广的作品经常会出现次品。年轻的周广体会到了剪纸艺术的不易和自己的不足,凭着一股韧劲,苦心钻研。别人一天刻一刀纸,自己刻两刀,一心扑在剪纸上。
直到1979年邓小平总设计师提出了改革开放,鼓励各行各业发展。父亲重新拿起了刻刀,但是由于特殊年代里,遭受冲击身染肺病,身体大不如前,而这时的周广也已成家,父亲就让周广接了班,继续制作剪纸,并且带着弟弟妹妹学艺。就这样家里的七兄妹都开始制作剪纸并以此为生,成立了以家庭为主的手工作坊,接到了订单就开始制作。1982年,周广建议父亲开设自己家的剪纸工厂,但是父亲由于遭受文革的迫害,变得犹豫起来,自己被再次打压事小,更怕周广兄弟姐妹因为这件事再受到牵连,举家不宁,便让周广打消这个念头。但是要成立工厂成了周广的心头事,终于在1985年成立了王老赏周永明剪纸艺术公司。
公司成立后,手工作坊式的剪纸制作模式被打破,周广作为大哥,给弟弟妹妹们分了股份,同时经营着工厂。工厂的产品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即使在经济下滑的时候,剪纸厂也没有停业过,由于父亲在世时积累的客户只要刻工复杂的京剧脸谱,当时很多人因为脸谱耗时不愿意做,而周广没有拒绝这些锻炼技艺的机会,始终支撑着工厂直到逐渐好转。
在周广的眼里,自己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更是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种宝贵的工匠精神。父亲平反没多久,社会上有人想要收购王老赏及父亲的作品,父亲拒绝了。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居然打着各种旗号说要搜查家里,家里留存的剪纸作品被抢掠一空。父亲在凌乱的地上小心翼翼地捡起散落在地上的剪纸作品,将被揉皱、破坏的剪纸捧在手里,难过了许久。周广将这一幕深深的铭记在了心里。
在蔚县的南张庄村,周广在自己的家里设置了王老赏、周永明剪纸博物馆(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让来到蔚县的剪纸爱好者参观,说到这些展出的剪纸作品,周广激动万分。说到父亲离世后,中国美术馆想要收藏王老赏大师和父亲周永明的遗作,被周广拒绝了。看到语言劝说没有效果,于是便想出五万元的高价买走剪纸作品,这在当时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可是一个家庭几年的收入,此时的周广依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无奈,收藏馆的人只好悻悻的离开了。周广说,留下王老赏和父亲的剪纸作品,是出于对王老赏大师和父亲的尊重和敬畏,更是希望这些剪纸作品能给弟弟妹妹,供他们学习。流传下来的剪纸作品,不仅是剪纸艺术大师前辈的智慧的结晶,更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图1 周广大师与王立云合影
图2 蔚县剪纸第一代传人王老赏简介与作品
图3 周广父亲周永明简介与作品
图4 周广简介、作品与荣誉
图5 周广北大校庆作品
图6 周广侄子周利伟作品
图7 蔚县剪纸分支高氏-高佃亮作品
图8 蔚县剪纸分支周氏-周家7兄妹
四、中年时期的功成名就
近年来,周广连续三届当选为张家口市人大代表,事迹被选入《2000年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他的作品和事迹被各级媒体刊播;1995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8年,周广也应邀为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创作《北大景观》一万套剪纸; 2015年也为北京和张家口申办冬季奥运会创作大量的作品;同年为天津大学120周年校庆创作《起航》,受到天津大学的高度赞扬;周广兄妹的剪纸作品还在美国尼加拉大学展出,受到各界的好评。
注释:
1.访谈人:王立云,女,南京林业大学室内设计专业研究生,河北人。被访谈人:周广,男,65岁,河北蔚县南张庄人;访谈时间:2017年2月。访谈地点:蔚县南张庄剪纸艺术博物馆。
2.张京羽:《高手在民间》(M) 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
3.张光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程的现状和影响——以黔东南凯里学院为例》,文化遗产,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