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赤子之心
2019-07-04弘崆
弘崆
Someone said, Wu Guanzhong is like Vincent van Gogh in China; however, Wu may be willing to be Lu Xun in the art field, one of the greatest Chinese novelists well known for his satires. The reason why Mr. Wu becomes a great master is because his works reach a very high level, and more importantly, he dares to lash out at the wrongs of the art field and the society. He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artist, but an art theorist speaking the truth about Chinese society.
有人说,吴冠中是中国的梵高;如果要吴冠中自己说,他或许更愿意做艺术界的鲁迅。
吴冠中在中国艺术界“封神”,不仅因为他的作品确实具备了成为大师的水准,还因为他敢言,令人看到一位真正大师级的风骨。
吴冠中从来都不只是一位艺术家,他更是一位艺术理论家。他的话不仅是讲给艺术界听的,也是讲给整个社会听的。如果硬要将其归类,或许“文人”“知识分子”这样的词汇更适合他。
即便對吴冠中知之甚少的人,只要对艺术稍有兴趣,大概都听到过一些他的名言,如:“徐悲鸿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他是‘美盲,因为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对美完全不理解。”“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美协是个衙门,文联也是这样。谁都来管文艺,结果文艺上不去。”……当然还有那些更加铿锵有力、惊世骇俗的“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中国画院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等等。
有关吴冠中的争议从来都不少,以至于大家每每提到他,首先想到的都是他耿介的言论,而其艺术作品本身倒好似没有太多可研究的。
吴冠中的敢言是骨子里的,就像他最崇拜的鲁迅。面对社会的痼疾,他们都是不吐不快的人。早在1980年,吴冠中就以一篇《关于抽象美》引起了美术界一场大辩论。1981年,他的《内容决定形式?》进一步“激化”矛盾,让关于艺术形式的讨论更加热烈、深入。在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艺术创作只忠于内容,且只能是革命的、写实的,形式化被视作几乎等同于资本主义艺术道路。吴冠中这两篇文章如同两颗重磅炸弹,在固化的艺术界炸出层层波澜。
当形式美不再是问题,体制与社会问题却日益凸显,于是吴冠中再次伸出矛头对准那些不合理的、有碍艺术发展的现象,戳一戳他们的痛处,尽管实际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但至少在很多人心中敲动了小小的警钟——他告诉大家,艺术的形式很重要,但艺术的本质更重要,而这一本质却不仅在于艺术作品本身。
吴冠中有很多拥趸,也有不少对手。一些人认为他过于偏激,甚至贬低他的作品。但在他去世9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纪念他。不仅是怀念他的作品,也怀念他的为人、他的时代。在他之后,中国很难再出现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更难出现如他一般不为世俗所囿、尽发心中不满的耿介之士。
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需要一种单纯,艺术家需要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