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情境:选择·呈现·探析
——以“关爱他人”教学为例
2019-07-04韩贤发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浙江嘉兴314006
韩贤发(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浙江嘉兴 314006)
案例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案例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呈现和展示,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分析、讨论、总结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获得启示,学习和掌握教材知识,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据此可知,运用案例情境来进行教学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案例情境的选择、案例情境的呈现、案例情境的探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整合相关教学素材,形成符合学情特点和教学实际的案例情境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以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一课教学为例来谈谈相关策略或做法。
一、案例情境的选择
1.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鲜活性
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运用你的经验”这一栏目,栏目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写的,这启示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案例情境时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使用的案例情境让学生缺乏代入感与真实感,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该多接触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生活特点,再将其经过相应的编辑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感受其真实客观性,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如“关爱他人”一课教学中,在导入环节笔者从“运用你的经验”入手,从学生常见的“课前师生敬礼”这一生活情境出发,引出学生生活中的其他常态:吃喝、学习、玩乐等,再通过现场举手来调查学生在做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去关爱别人,从而引出本课课题。这就把一些生活素材整合、设计成了一个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案例情境,真实而鲜活。
2.要紧扣教材内容,具有针对性
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与抽象性并存,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将与教材内容特别是重难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选用的案例情境要与课堂所学的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如“关爱他人”一课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做到关爱他人。笔者设计了“感受关爱,乐分享”“理解关爱,懂意义”“践行关爱,讲策略”“感悟关爱,谈体会”这样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其中第三个环节“践行关爱,讲策略”,笔者以“小明的一天”为题设置了如下情境案例情境:
小明的一天下午的班会课上,班长组织全班同学为本校一位得重病的学生捐款。有的同学就捐了5块钱,小明很是看不惯:“就5块钱,也好意思捐。昨天晚上,我在网上看到一家自称是专门救助‘自闭症’儿童的公益网站,我准备注册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并打算用微信把1000元零用钱汇到指定的银行账户上……”早上,小明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不慎摔倒。他想上去扶,又怕被“赖”上,结果旁边一位叔叔上前扶起了老奶奶,老奶奶连声感谢,小明低下头快步走向学校……中午放学了,他对好朋友小李大声说:“听说你爸妈最近闹离婚是吧,中午也没人做饭,这几天就到我家去吃吧,我和我爸妈已经说好了。”小李却生气地走开了……
案例情境中情境按时序分别呈现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早上、中午、下午小明的经历中来分别探讨教材中如何关爱他人的三个方面:要心怀善意;尽己所能;讲究策略。如此,贯通式的案例情境设计紧扣教材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
二、案例情境的呈现
1.要合理选择呈现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情境的呈现与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让学生直接阅读或朗读教材、教师印发的案例情境;教师或学生生动地口述(情节比较简单的案例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案例情境,模拟再现实际情景;将案例情境编成剧本,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辩论会、小品、模拟法庭、记者采访等形式展现;利用课堂突发事件临时创造案例情境;等等。选择何种方式呈现与展示,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定,不同的环节可以用不同的展现方式。
如“关爱他人”一课,在导入环节,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把生活的场景现场生成情境案例情境,鲜活而自然;在“感知关爱,乐分享”环节,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曾享受到哪些关爱、曾做过或看到过哪些关爱他人的事例”等,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或引导,真实而感人;在“践行关爱,讲策略”环节,模拟设计“小明的一天”情境案例情境,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来分析,简单而顺畅。
2.要精心设置情境问题
案例情境的呈现是要服务于教学需要的,要让学生从感性的案例情境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因此要根据案例情境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情境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问题”、寓“理”于“情境”之中。
如“关爱他人”一课,在呈现“小明的一天”案例情境关于小明早上的经历后,笔者设计如下问题:小明为什么会低下头?(羞愧)这能否说明小明没有爱心?(不能,因为材料中说他想去扶,但因纠结没有付出行动)这时,教师及时引出践行关爱的策略:“关爱他人,要心怀善意。我们应心怀友善,学会关心、体贴和帮助他人。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在精神上给予关怀。”教师解释:这段教材的原话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说要有爱心,第三句是在说要付出行动,而第二句是在说在爱心和行动之间要学会去做,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然后再追问:如果你遇到此种情况,你会有怎样的实际行动?请说出具体方法。如此设置案例情境问题,既根据案例情境本身来层层追问,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了理性分析,从难度上来说也是递进式的,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逐步发展。
三、案例情境的探析
1.要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学案例情境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因此不能教师“一言堂”去陈述或展现案例情境,而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情境的讨论探究分析中,应让学生带着案例情境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情境问题;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案例情境中,感悟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关爱他人”一课,在“感知关爱,乐分享”环节让学生现场分享“自己曾享受到哪些关爱、曾做过或看到过哪些关爱他人的事例”等,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来说,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这一环节结束后,马上引导学生进入到“理解关爱,懂意义”环节,进行小组讨论:联系相关事例,说一说关爱他人的意义或价值所在(从对他人、社会、个人角度来谈)。这样,不仅要求能够从教材找到“关爱他人的意义或价值”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事例来说明理论观点,扩大了学生参与度的同时,也使得所讨论的问题在前一环节分享事例的基础上进行了思维延伸,使小组讨论更具价值和可操作性。
2.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学生是案例情境分析的主体,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启发引导学生,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使得教学案例情境及教学内容不断延伸、扩展、迁移、升华,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也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
如“关爱他人”一课,在前三个环节完成后,这节课的知识学习基本就完成了,但就本课时的编写和教学立意来看,仅仅达到知识或方法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应更要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应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并不是一天、一次的事情,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的。为此,笔者设计了“感悟关爱,谈体会”这一环节,先是呈现一段视频,在播放视频前,提示学生:我们在前面谈论关爱他人的意义或价值时,曾得出了一个小结论——关爱他人,收获幸福。那么,在观看下面这段视频时,请大家思考,对这个结论要不要打上问号?然后播放视频(大致情节):一位小女孩的气球飞到了一座灯塔上,大哭不止,这时路过一位黑人青年,问小女孩为什么哭,小女孩用手向上指那个气球,黑人青年明白了,马上徒手攀上了灯塔顶端把气球拿下来,就在还给小女孩的时候,她的妈妈过来了,马上抱走了她同时口中在谩骂或埋怨这位黑人朋友,好像他在欺骗或欺负这个小女孩似的(此时教师暂停视频)。这时教师提问:看到这里,你对“关爱他人,收获幸福”这句话会产生疑问吗?(通过现场举手,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因为这位黑人青年帮助了小女孩却被女孩的妈妈埋怨)教师再追问:有不同意见吗?几位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感觉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具体原因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教师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如下引导:对于视频中的那位小女孩来说,别人帮她把气球拿下来,她会感到幸福吗?(学生表示会的);对于这位黑人青年来说,帮助别人遭到了误解和埋怨,他会怎么做呢?(继续播放视频)黑人青年在遭到埋怨和误解后,拿着气球回到家中,把气球挂在靠门边的墙上,而墙上已经挂着七八个气球了。视频结束,教师问:看到这里,你有何感想?学生:很感动,尽管多次遭遇误解,他还是在一直坚持去关爱和帮助别人。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正体现了这位黑人青年身上有一种高贵的品质吗?对他自己来说,这种从“挫折”中磨砺成长的品质不也是一种收获吗?此外,这位黑人朋友的事例传递了一种社会正能量,对于我们来说不也是在收获幸福吗?然后教师再出示PPT:“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我们一直在路上……”教师如此引导,对于这节课来说符合本课内容情感价值立意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道德素养的养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情境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使学生在贴近教学内容的鲜活案例情境中深刻地感知教学内容,在加深对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