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题型 明晰思路 对症下药
2019-07-04江苏
江苏
区分试题题型,明晰答题思路,把握答题方法,对于提高得分率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思想政治的常规题型主要有:判断类、分析说明类、体现类、引文类、漫画类等。
一、判断类
(一)设问描述
此类试题主要在选择题中出现,有能力立意与知识立意两种情况: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判断的属于能力立意,设问的形式一般是“由此可以推断出……”“据此判断……”;材料信息只是创设了一个情境,但题肢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的 ,属于知识立意,设问的形式一般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答题思路
信息对照法主要适合能力立意型试题。试题的题肢是否入选,取决于题肢在内容和逻辑上与题干要求是否一致。因此,材料信息对题肢是否有足够的支撑,对题肢是否入选至关重要概念判断法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符合题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题肢事实判断法就是根据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况等判断题肢的正误,不符合的排除,符合的就当选。(逆向选择题除外)条件排除法设问一般要求说明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得出题干中的结论,或者要得出题干中的结论,需要题肢中的哪些条件。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排除以必要条件代替充分条件、表述太绝对、不符合或夸大事实的题肢。(逆向选择题除外)
(三)例题剖析
【例 1】(2018 •全国Ⅱ卷 • 12)甲、乙、丙是三种相关商品。当甲的价格上升后,乙与丙的需求变动如下图所示。
这表明 ( )
①甲与乙是互补品
②甲与乙是替代品
③甲与丙是替代品
④甲与丙是互补品
⑤乙与丙是替代品
⑥乙与丙是互补品
A.①③ B.②④
C.②⑤ D.④⑥
【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概念判断法解答。此题考查什么是互补品、替代品。根据材料信息和图像信息,当甲的价格上升后,甲的需求减少,乙的需求量也相应减少,丙的需求量相应增加,这表明甲与乙是互补品,甲与丙是替代品,乙与丙的关系无法确定。①③符合题意,②④⑤⑥说法错误。
二、分析说明类
(一)设问描述
此类试题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均有出现,一般要求考生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归纳出一个结论。选择题一般以“材料说明了……”进行设问,非选择题往往是给定了一个结论,然后设问要求“运用XX知识对此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试题中较为常见。
(二)答题思路
选择题用“这说明了……”设问时,如果“这”的前面是句号,则指的是整则材料,如果“这”的前面是逗号,则指的是“这”之前的那句话。如果指明用材料中的观点或论断、原理,则“这”指观点、论断、原理。一般来说,只要提炼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就可得出正确答案,可以说答案就来自于材料非选择题(1)回答此类问题时:一要明确说明了什么;二要明确用什么说明;三要明确怎样说明(2)大多数 试题答案来自教材知识,也有一些答案来自时政,还有一些开放性设问的答案要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去总结、归纳
(三)例题剖析
【例 2】(2018 •全国Ⅰ卷 •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实现了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就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弊端进行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解析】答题时,一要明确说明什么;二要明确用什么说明;三要明确怎样说明。本题要求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实践。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属于教材基础知识,考生在熟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材料,对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实践展开论述即可。
三、体现类
(一)设问描述
1.选择题一般是先给出一段材料(文字、图表等),再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体现(反映、表明)了什么”。
2.非选择题的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XX知识点的”“材料体现了XX范围内的哪些道理”。
(二)答题思路
选择题一般这类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都比较规范,有明确的“主体、行为、结果”。可采用“谁、干什么、结果怎样”三问法确定中心信息非选择题(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明确重点(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3)组织答案的方式有两种①将书本知识放在答案要点后面。如“XX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XX材料怎样(如何)体现什么道理”,答案表述方式是“事实材料的概述+教材规范语言”②书本知识或原理放在前面。如“XX原理(或某一具体知识)在材料中如何体现的”“用XX原理(或某一具体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答案表述方式是“设问或书本中明确的原理或知识+事实材料的概述+体现了这一道理”
(三)例题剖析
【例 3】(2018 •全国Ⅰ卷 •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修改宪法,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1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启动宪法修改工作,成立宪法修改小组。
2017年11月,党中央发出征求对修改宪法部分内容意见的通知,首轮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和党外人士共提出2 639条修改意见;12月,党中央修宪建议草案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同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同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决定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宪法修正草案。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
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答案】(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3)广聚民智,形成修宪共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4)宪法修正案由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内在要求。
【解析】本题以宪法修改工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大在宪法修改方面作出的努力,以此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运用 《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宪法修改是如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因此,需要考生细分几个主体展开分析。例如,要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等主体角度,分析两者在修改宪法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四、引文类
(一)设问描述
引文类试题一般是以名人名言、成语、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为素材,要求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哲学道理。
引文类选择题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知识;第二种是题干规定了基本理论知识,题肢为成语、俗语等引文;第三种是题干和题肢都是名言、成语和俗语等引文,要求考生找出与题干蕴含的道理相同或不同的题肢。
(二)答题思路
(1)准确理解引文的内容实质,明确题目主旨。要把引文放在恰当的语境或环境中去理解。
(2)仔细研读题肢。划分层次,与教材相关知识结合,找全基本观点。
(3)判断题肢与题干有无关系及题肢正误。首先,依据题干中的名人名言等引文,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说法绝对化的题肢加以排除。其次,仔细推敲各题肢与引文的内在联系,选出符合题干引文主旨的题肢。
(三)例题剖析
【例4】(2018年高考江苏卷)《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墨子》云:“义,利也。”我国将外交实践与传统智慧相结合,强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下列选项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
③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引文“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强调主权国家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 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国家利益与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强调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②不符合题意;“国家利益是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③不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目主旨。
五、漫画类
(一)设问描述
漫画题以漫画为材料载体,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审清漫画寓意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漫画所反映的问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二)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漫画(含漫画标题)。漫画本身包含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命题者是想针贬时弊、揭露问题还是想弘扬正气、展示成就。我们可以通过漫画中的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情、言语和其他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漫画标题等去揣摩、把握。把握命题者的真实意图,是我们做好这种题目的关键所在。
其次,要读懂题目的选择要求。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还是哲学。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三)例题剖析
【例 4】(2018 •江苏卷 • 18)漫画《此路不通》意在说明 ( )
A.法无授权不可为
B.法定职责必须为
C.政府决策应尊重民意
D.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答案】A
【解析】该漫画的寓意:不能违法使用公权力,否则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因而要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漫画《此路不通》意在说明政府权力行使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目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