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月照徐潭

2019-07-03黎晗

作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刘克庄延寿先辈

黎晗

莆田城东北郊外,有溪名延寿,源接九鲤湖,绕莆田城会木兰溪而蜿蜒出海,十里澄湛,无湍激声,夹岸荔树成荫,水面鹭鸶翔集,自古就是绮丽柔美的诗意所在。历代文人到此多有题咏,如元郭维贞有句“荔支林坞水烟暖,鸂槌桃花野岸长”,明吴希贤诗曰“隔溪斜日见远村,烟光冉冉桑榆昏”,美是美,但没能写出延寿溪独特的人文意趣。若论寿溪诗章,百千载以降,没人写得过晚唐徐寅和晚宋刘克庄。徐寅写延寿溪的代表作是《不把鱼竿》,其句有:“鸟趁竹风穿静户,鱼吹烟浪喷晴轩。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刘克庄诗涉延寿甚多,《志仁监薄示五言十五韵夸徐潭之胜次韵一首》句有:“尚书华栋改,先辈钓矶存……昔惭葵卫足,今喜叶归根。”

鸟鱼、竹风、烟浪、钓矶、葵足、叶根,寄托的都是归隐情怀。虽然这只是二位先贤暮年的心曲,然而从人文意义上论,徐寅和刘克庄,他们才是莆田这条溪流的真正主人。

延寿溪又名绶溪,如今溪岸政府建有绶溪公园,或博物馆或名地产,傍溪而建,对月照影,房因溪而贵,人因房而矜,都说是沾了绶溪文化的光。绶溪公园近古延寿桥头一带,有荔树名“状元红”,有老井名“状元井”,皆称与“状元”徐寅有关。绶溪的“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印纽,后用来拴勋章。或许众人皆以为溪有此名源于漂流如绶带,以此附会“状元”之显达尊贵。其实,最早的绶溪名字由来,并无此寓意。《闽书》卷二十四载,“一名绶溪,以其水绿如绶然”——绶溪最早的隐喻,不在形状之富贵,而在颜色之深沉。

约唐大中三年(849),晚唐五代著名诗人徐寅即出生于溪畔的延寿村。和后世不断附会藻饰在他身上的华彩相差甚远的是,虽传徐寅之远祖为唐天宝年间以文章擅名于世的徐彦伯,然而延寿徐氏到他这一代,却是“产破身穷为学儒”。其时溪不出名,只是水色墨绿如绶而已;人也不尊贵,地方志书里,连他具体的出生年月都无清晰记载。这里沿用的生于唐大中三年一说,出自清乾隆年间仙溪徐氏祠堂刊刻的《延寿徐氏族谱》,因之特意在前面加了个“约”。关于徐寅擢进士的时间,各处记载倒是相同:唐乾宁元年(894),徐寅登苏俭榜第四。徐寅是继林藻、许稷、陈峤之后,第四个擢进士的莆田士子。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六岁了(本文依古例记岁),可见他是一个在科考路上走得极不顺意的寒儒。《唐才子传》载:“时人知其蹭蹬,后果须鬓交白,始得秘书省正字。”徐寅有诗描述了这段困顿日子:“丹桂攀来十七春,如今始见茜袍新”,“三秋病起见新雁,八月夜长思旧居”。说的是他二十九岁就告别绶溪前往长安应试,中间大病三年,十七年后才获得功名。登第之后,徐寅获得了“秘书省正字”的位子。这是一个级别极低的官职,负责的是校勘典籍的工作,然而这却是他一生获得的最高官职。

徐寅在正字位上待了六年,二十三年长安游学为仕,他早成就了“锦绣堆”的盛名,由《人生几何》《斩蛇剑》《御沟水》三赋积攒起的诗歌声望,不仅远播渤海等国,更为环伺长安的藩王关注。光化三年(900),徐寅离开长安,奔赴汴梁,成为梁王朱温的一个幕僚。其时,曾经伟大的唐朝摇摇欲坠,但是离最后的崩溃尚隔数年,我们无从得知徐寅为什么要在这一年离开,也许是诗人敏感的直觉察觉到大厦将倾,也许是梁王爱其诗名加以延请,也许一千多年前的文人就是如此率性,托身与转身,流浪与停留,只是一念之间的决定。总之,徐寅确实是到了汴梁,莆地流传的“福建第一状元”之说因之而起。此说大致的版本是:梁开平元年(907),徐寅游历汴梁,在朱温篡唐称帝的后梁殿试第一。梁太祖朱温要徐寅改写早年作品《人生几何赋》中“秦皇汉武,不死何归”句,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朱温大怒,削其名籍,驱逐出境。这个传说见于明代莆田李俊甫的《莆阳比事》等处,听起来那个造反上位的军阀朱温还蛮文气的。然而,徐寅在汴梁其实仅待了两年,“梁苑二年陪众客,温陵十载佐双旌”,诗人走到哪写到哪的诗兴,为后世留下了辩诬的线索。“温陵”是泉州的别称,“双旌”指泉州刺史王审邦和他的儿子王延彬,说的是离开汴梁后,徐寅一路向南,回到八闽,进入了闽王王审知兄弟的幕府。朱温篡位、大唐灭亡是在公元907年,那时,年近花甲的徐寅心头早已熄灭了北游的爝火。况且,一个以诗赋扬名的文人真的有那么硬气吗,杀人如麻的朱温让改两句赋敢不改?《兴化府志》记载的徐寅显然不是这样的:“朱温以梁国兼制四镇,寅投所业。引见间,无云而雨。温索诗,寅立成一绝,有‘若教阴朗都相似,争表梁王造化功之句,大为温喜。”“时温欲移唐祚,屡称韩信授以兵法,又与李克用仇敌。寅因饮醉触温讳,惧,遂制《游大梁赋》以献,温读至‘千年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兒,望英风而胆落愈喜,令兵士讽之,一字酬一缣,不责前失。”

和经不得推敲的状元传说比,我更相信《兴化府志》里关于诗人徐寅的描述,毕竟屠刀在前,还是唱赞歌保命要紧,何况一个字还奖励一匹缣呢。缣,双丝细绢也,这稿酬实在太高了。然而,徐寅毕竟是诗人,若是时时处处如此,也太让人失望了。一日翻闲书,看到清代陈鳣的《续唐书》载:“庄宗灭梁,闽使贺登极,庄宗遂问使曰:徐寅无恙否?归语尔主,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寅指斥先帝,尔国何容之?”灭后梁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当年被徐寅做诗骂过的“一眼胡儿”李克用的儿子。这话骂得刻毒,李克用是独眼,换谁听了都会记仇三代。这下糟了,拍了一个大王的马屁,得罪了另一个大王,小王王审知不敢留他,连一个卑微的“掌书记”闲职都不敢再“续签”了。徐寅只好回到老家绶溪,自号钓矶,筑起钓矶草堂以避世。钓矶是一块突起水面的石头,位于延寿溪桥下的徐潭边。徐潭本只是一汪无名静流,因为入了徐寅的诗眼,拥有了一个简单却富意蕴的名字。虽然其间有王延彬以礼相待,作布衣之交,也有家乡名士诗酒遣兴,但是流浪的诗人终于还是回到了绶溪,水村的一草一木,从此将慢慢染上徐寅诗歌感伤的色彩。

花甲之年,前路尽断,天地间不仅找不到一张安心写诗作赋的书案,还要因为曾经写过的作品“文责自负”,可以想见当年被王审知辞退的徐寅,内心有多愤慨和凄凉。“丈尺之水,前陂后堰,安能容万斛之舟乎?”当年离开闽王府时,据说徐寅撂了这么一句狠话。此话不仅讽刺后唐大王,也表达对闽国小王的不满,甚至是说给整个纷乱的时代听的:水缸大的地方,还钳制得那么严,怎么容得下我这艘大船!这话我喜欢,像个大诗人说的。那是,他毕竟是晚唐三大赋家之一的徐寅啊!

“博学经史,尤长于赋”,所有关于徐寅的志书都这样介绍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他的赋,“句雕字琢”,“时多秀句”。徐寅的诗赋有多好?官方和文坛的肯定有:《四库全书》收其赋八首、诗三百六十八首,《全唐诗》收其诗二百二十余首。虽说《全唐诗》收的诗作逾五万首,徐寅能有这么多作品入选已相当了不起。只是稍稍让人遗憾的是,蘅塘退士选注的《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他的名字。真的没有吗?有一天我不甘心,特意上网搜《唐诗三百首》,确实没有,那毕竟是李白杜甫轮流占据“热搜榜”的年代。然而意外搜到的一条书讯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岳麓书社2013年出版了一册《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编著者是今人李元洛。这本立志翻新的“新编今读”,收进了徐寅的一首《回文诗》:“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所谓回文诗,就是回旋往返皆合辙押韵成义可诵。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呀,果不负“锦绣堆”盛名。对于那些诗才不通尽日自夸的所谓诗人,徐寅是不是可以说,切,老夫倒着写都比你们写得好!

若论怀才不遇,莆田万千文士里,徐寅可能是最不走运的一个。刚回到老家延寿溪畔,他还能宣称“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到后来,绶溪钓矶上苦吟的《偶题二首》,满纸已是壮志不得酬的失意和孤独寂寞爬上心头的凄凉:“买骨须求骐骥骨,爱毛宜采凤凰毛。驽骀燕雀堪何用,仍向人前价例高。”“赋就长安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归来延寿溪头坐,终日无人问一声。”龙德元年(921),七十三岁的徐寅卒于故里。一百五十五年后,宋熙宁九年(1076),徐寅的两个七世孙徐锐和徐铎,联翩策名同登进士榜。徐铎更是独占鳌头,成为莆田第一个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徐寅生前曾言“我家诸表爱诗书”,延寿徐氏诗礼传家,百年过后终于缔造出了传奇。状元不再是传说,延寿桥边的“状元红”“状元井”有了确凿的出处。徐寅若是地下有知,不晓得该如何感慨!

徐寅卒后,已经接任泉州刺史的生前好友王延彬作诗悼念:“延寿溪头叹逝波,古今人事半销磨。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这首七绝写尽了徐寅一生的寂寞。然而对于诗人来说,寂寞也是一种风流,这不,三百年后,莆田一个在诗歌史上名头最响的诗人,南宋文宗、江湖派巨子刘克庄追随他而来了。“平生慕用徐先辈,异世溪边共一矶”,刘克庄如此表白,“徐潭住后村”将书写莆田文化的一段精彩佳话。

刘克庄和徐寅,虽然都生于王朝末季,后皆名重文苑,二人际遇却殊为不同。和徐寅穷困潦倒的身世相比,刘克庄可是含着银钥匙出生的:宋淳熙十四年(1187),一个名灼的男孩诞生于兴化府城内乌石山脚的刘府。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刘夙、叔祖父刘朔皆为进士,刘夙官至著作佐郎,衢州、温州知府。夙、朔兄弟曾问学于理学名家林光朝,并与当时的名流陆游、杨万里、朱熹等交游,时人称“二刘先生”。刘灼的父亲刘弥正,淳熙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累赠少师。刘灼“生有异质,少小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十五岁前随穷经析理的叔父刘弥邵在家,师事林成季(林光朝侄子)、方子默(进士)、柯梦得(特科入仕)等名师。十五岁后随父宦游,读书嬉戏于县斋。十九岁,补国子监生。二十岁应试不中。二十三岁以门荫补将仕郎,这一年,灼改名克庄,字、号不改,仍为潜夫、后村。

刘克庄是莆田有名气的士子中罕见的非进士出身,虽说不用像徐寅那样长期“北漂”,然而没有学历还是让他在仕途的底层徘徊了很久,十余年为“选人”,他游幕的足迹遍及汀、浙、闽、粤等地。嘉定十七年(1224),三十八岁的刘克庄终获荐举,改官宣教郎,看起来像是踏上了比较像样的仕途。然而此后直至暮年,四十年间,刘克庄宦海沉浮、供职频变:四次为朝官,至修史、侍读、权工部尚书,但是在这些位子上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五年。历任地方要员,虽官阶擢升,却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的奔波放逐,建阳县令,袁州知府,广东视事,广东转运使,江东提刑,漳州知府,福建提刑,一直到七十六岁高龄,刘克庄尚在建宁知府任上辛劳。

伴随这些过山车一般职场变动的是多达六次的罢黜,以及著名的“梅花诗案”和“谀贾”污点。就像他的同乡先辈徐寅一样,一个真正的诗人,其命运终归要跟诗歌发生关系,“梅花诗案”宿命一般成为这种劫数的注脚。宝庆元年(1225),杭州书商陈起刊印《江湖集》,早得文坛狂名的刘克庄诗作《南岳稿》入选。两年后,《江湖集》被权相史弥远诬为谤讪时政的“反动书籍”,陈起等编著者或被流放或被贬斥。刘克庄《落梅》诗句“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亦成“逮治”嫌疑,幸得福建同乡、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相救,才使他逃脱了这场文字牢狱。然而,“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这次诗歌惹下的官司,最少影响了他近十年的仕途,不知这是诗人的不幸还是诗歌的欣幸。

谀词献媚贾似道,更是刘克庄一生洗刷不去的污点。一个最初欣赏肯定他的老领导,一个世代相交的文友,最后却成了盖棺论定的奸相,虽然并未发生“贾收刘献”的什么失节行为,然而谁叫他动不动就要写诗酬谢酬答呢?“三生不可忘荣堂”之类,白纸黑字,任是谁人,也为他翻案不得。

罢罢罢,“邵平旧圃元无恙,未必封侯胜种瓜”,这么个乱哄哄的世道,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其实,并不需要等到七十六岁正式告老还乡,早在四十三岁那年,刘克庄就已萌发了返乡隐居的念头。那一年,建阳县令满秩后,刘克庄本来要转任潮州通判,然而“梅花诗案”让他止步不前。这一次,刘克庄成功地利用了南宋文官“祠禄制度”留给文人的空间,主动要求奉祠里居。这一次的选择,成为日后多次的选择,以后三十多年里,凡遇罢黜、困厄以及不如意的调遣,刘克庄总是示弱一般地提出返乡里居。“儿时某丘某水,到如今老矣可樵渔”,离朝在野的宽松环境,让一代诗宗的精神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

淳祜九年(1249),六十三歲的刘克庄选址绶溪修筑徐潭精舍。这一年他写下著名的《徐潭即事二首》《徐潭精舍上梁文》《自贺徐潭二首》等诗文,水村、溪舟、徐潭、钓矶、青松、红荔、游鱼、河鸟,先辈徐寅目光抚摸过的绶溪之一草一木,纷纷进入了他的诗行。三年后,计划定居的后村新居在徐潭精舍附近建成,刘克庄在门上挂起了此前向理宗皇帝请赐的宸翰匾额“后村”和“樗庵”。樗,无用之木也。至此,虽然官犹在位,刘克庄的归隐之心,已如绶溪上吹来的轻风一般渐渐清朗。是啊,也该回来了,徐先辈等他等了三百年呀!

虽然浮沉不定官运波折,后村先生在当世所获的器重,已然远超先辈徐寅。同样是避世延寿溪边,刘克庄更多的是主动选择,而徐寅完全就是末路穷途,所以,尽管都是寄情于家乡山水,刘克庄看起来还是要逍遥一些。《闽书》里记载了一段有趣的逸闻:隐居延寿溪边时,刘克庄曾作《溪潭》一诗,中有“门外青山皆我有,从今不必唤徐潭”句。诗人就是这样,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忘乎所以起来,把原先对徐先辈的膜拜抛掷脑外。徐寅呢,他也是有脾气有捷才的“桂冠诗人”啊!故事来了,当天晚上,刘克庄就梦见了徐先辈来拍他的背:“我昔胜君昔,君今胜我今。有隆也有替,何必苦相侵。”就是嘛,说好要隔空异世做知音的,怎么一嘚瑟口气又变得像一个大王呢!

咸淳四年(1268),刘克庄八十二岁,这一年他发疯一般地写了近四百首诗,让后世整理的《后村先生文集》达到了两百卷。这一年,多年的眼疾让刘克庄终至双目失明,但他赶在目盲前再次对徐寅顶礼致敬:“此生定是徐先辈,延寿溪头了一生。”第二年,刘克庄卒于延寿溪畔,葬于徐潭岸边原上。他的坟茔离徐寅的坟茔仅隔一二里,一个偏南,一个偏西南。

绶溪之水在不远处缓缓流淌,凝神听来,如在诗里,宛在梦中。浪漫的情怀从此浸透这条碧色溪流,多少年后,当地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当初夏时节,明月朗照徐潭,不远处九华山的倒影落在钓矶上,看起来像是一个披蓑戴笠、蹲坐垂钓的老者。有人说那是先贤徐寅的化身,也有人说那是追他而来的刘克庄。

(本文参考文献主要有: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郑岳《莆阳文献》,程章灿《刘克庄年谱》,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林毓莎《徐寅研究》等。)

责任编校 王小王

猜你喜欢

刘克庄延寿先辈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美修订核电机组二次延寿审批程序四台机组受影响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节序词浅谈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继承先辈精神 不负时代重托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
走向先辈们的向往
林希逸与江湖诗人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