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019-07-03周莹
周莹
摘要:在古代,东亚地区一直处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体系之下,在“礼”的观念中保持着和平有序的地区往来,形成朝贡册封关系。 日本与朝鲜有所不同,它与中国的往来主要体现在文化方面,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秩序观。尤其步入近代以后,日本频频挑战传统的“华夷秩序”,企图在东亚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 主要研究的是日本自1853年“黑船事件”被迫对外开放至1910年朝鲜完全被日本吞并这段时期的日本国际秩序观, 即效仿欧洲的对外扩张,企图控制整个东亚世界的野心。
关键词:日本国际秩序观;华夷秩序;甲午战争;日俄战争
中图分类号:D9文獻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6.065
1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概念
在国际政治中,秩序是指“各国际行为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中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预期基础上按照一定规则形成的相对和平、稳定、有序的国际关系状态”总的来看,国际秩序是指国际各国家依据自身的行为力量形成的格局或布局,追求的是各国家基本、主要的目标。
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是日本在步入近代之后国家的政治倾向。近代之前,东亚处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下,日本在政治领域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未与中国形成藩属关系。1853年日本被迫打开国门,步入近代之后,日本通过改革拥有了相应的经济基础,国力上升,想要打破传统“华夷秩序”的观念也随之付出了相应的实践。总的来讲,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就是试图改变东亚传统的“华夷秩序”,实现“脱亚入欧”的同时,在东亚取代中国的地位,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政治取向。
2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成因
2.1文化原因
日本是一个拥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国家,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日本人认为天皇是神道教中天照大神的后代, 所以有着很浓厚的“皇化”思想。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国学家本居宣长说,“皇大御国,乃天照大神诞生之国,她优越于万国之缘由,在于所有国家皆仰承天照大神的洪恩圣德。 ”正是受神道教中“神国”思想的影响,日本民族有种与生俱来的种族优越感。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尤为注重神道教在日本的传播,并把神道教定为日本的国教。 日本企图打着“万国之缘由”的宗主旗号对东亚的其他国家进行殖民扩张,想要建立在日本统治下东亚一体化的国际秩序。
神道教的核心精神是“忠”,这种精神在日本的武士集团中最能体现。日本的军国主义追根溯源则是最初的武士集团主义,这种武士集团是日本在庄园制形成时期由保护庄园的“民兵”后来发展而来的。 受神道教的影响,武士则肩负着对主人的责任,集团内部保持着严格有序的制度。 他们英勇善战,可以随时为主人付出生命。“明治、大正、昭和时代,日本政府出于国策的需要鼓吹武士道精神,广泛进行战争教育” 。“在甲午战争爆发之际,进一步向国民大众宣称武士道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 。 正是这种坚定的尽忠思想加之日本政府借助这种有利于扩张的民族思想的大力宣传为日本的军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武士道主义的影响下,日本的军队更加团结善战,为日本以后对中国和朝鲜以及东亚其他国家的入侵提供了保障。
2.2政治原因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胁迫德川幕府与之开展对外贸易,1854年德川幕府被迫与之签署日美《神奈川条约》后,日本打开国门,“锁国政策”被解除。之后,日本则成为了西方列强进攻的对象,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面对侵略,日本国内开始倒幕运动,倒幕成功后,维新派进行改革。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建立了新的军队,国内实行军国主义政策。日本成功的成为了近代东亚第一个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明治维新使日本成功过渡到近代化社会,增强了全民族的自信心。日本想要将自己列入西方国家的行列,从亚洲国家中脱离出来。于是“脱亚入欧”的秩序观开始形成,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内提出了“征韩论”,这是既“海外雄飞论”之后,日本又一次提出的想要在亚洲称霸的思想。 从此,日本对外扩张的思想开始在亚洲施行。
2.3历史原因
在古代,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时代,当时百济不断受到高句丽与新罗的威胁,因此,百济想要联合倭国的力量一起攻打新罗。同时这一想法迎合了日本想要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政治地位的意图。公元663年,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和百济联盟倭国一起攻打新罗,新罗因而向中国唐朝请求援助,双方在白江口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战。这是日本初次与唐朝的正面交锋,就遭到了惨败。据《新唐书 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人白江口,四战皆克,焚四百艘。海水为丹。”从这段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日本损失惨重。白村江战役中唐朝和新罗联军获得的胜利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东亚格局和国际秩序,唐朝的声威在东亚形成,使日本从此很长一段时期内不敢寻衅,并开始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制度文化,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1592年丰臣秀吉完成对日本国内的统一后,为进行海外扩张,他带兵进攻朝鲜,企图先吞并朝鲜,并以朝鲜为跳板接下来进攻中国,统一东亚。 朝鲜当时为明代的藩属国,于是朝鲜向明当局请求军事援助。 侵略战争共发生两次,分别是1592-1593年,1597-1598年,两次战争中明朝均派兵增援,中朝联军英勇抵抗,日本侵朝战争均以失败告终,并在第二次战争末期丰臣秀吉病逝, 日本军队损失惨重,导致国内动荡不安。
万历朝鲜战争是既白村江海战之后日本第二次欲实现其侵略野心的实践,但都未达到最初的目的。以上的两次战争可以看出日本在历史上独霸东亚的观念一直存在,两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以及战争对日本的危害和损失加深了日本民族的怨恨,激发了民族原始的挑战欲,民族复仇心理强烈,为近代日本国际秩序观的形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3对中国的影响
3.1中国的“朝贡体系”开始动摇
1871年12月,一个来自琉球国的渔船在海上因遭遇了飓风漂到了台湾地区,与本地高山族百姓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事件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派遣日军3000人于1874年5月在台湾南部登陆,随后发动了侵台战争。 此时清政府正处于西方列强入侵的没落时期,无力反击,最初清政府派遣大臣与日本交涉,但日本得到了英法列强的支持,清政府迫于压力,因而在1874年10月31日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 条约中清政府认可“日本发兵台湾是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 从而便是迫使清政府承认了琉民是日本的属民,日本则是为了庇护本国受害人民而发兵台湾, 也便是间接承认了“琉球是日本的领土”,抛却了对琉球的宗主权,这对于琉球与中国长久的宗藩关系是一次彻底的冲击, 今后把琉球致力于中国的藩属国之外,为1879年日本发兵琉球,占领琉球,并改琉球为“冲绳县”提供了条件, 也标志着中国天朝上国的“朝贡体系”开始发生动摇,日本取得了近代国际秩序观实践的首捷。
3.2中朝宗藩关系被打破
近代日本为了实现其在东亚的统治地位,开始对东亚各国逐次进行挑战。中国在近代之前一直是享受独尊地位的“天朝上国”,周边向其朝贡,并接受中国的册封,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国的“华夷秩序”不停地动摇。為了推翻“华夷秩序”,日本过量干涉中国的藩属国朝鲜的内政,激起了清当局的强烈不满,日本也趁着在中国没落之际,在英国的支持下,中日双方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开战。结果1895年清代李鸿章一手建立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首次被眼中的“东夷”所打败,中国天朝上国的“华夷秩序观”受到了严重打击。《马关条约》中的第一条就注明了,中国认可朝鲜独立自主,实则是认可了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中朝长久的宗藩关系被打破,东亚华夷体系彻底崩溃,从此,中朝日三国的强弱结构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将其国际秩序观进行到底,近代东亚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3中国遭到日俄战争的破坏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处于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猖狂争夺殖民地的阶段,中国这一大片巨大的领土无疑成为了各列强争夺的焦点。与中国邻近的大帝国沙皇俄国对中国东北地区一直虎视眈眈,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的战胜使沙皇俄国对日本产生了警戒之心,并且《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了中国辽东半岛的主权,与俄国想要取得的利益相冲突,因而在甲午战争之后俄国伙同德国和法国实行“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迫于压力交出了辽东半岛的主权。随后俄国以邀功为由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不费一兵一卒便获得了巨大的好处。1900俄国借着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契机,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这无疑使日本十分愤怒,影响了日本国际秩序观的实践。“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日本就开始筹备与俄国的作战,日俄战争难以避免。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以“保全中国”为由,同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展开了战斗。此次战争以俄国败北而终,日本获胜。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沙皇俄国为夺得中国东北地区而开展的一场掠夺战,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在中国的领土内进行,清政府却保持中立,不加干涉,使得中国东北地区的人民遭受了战乱的灾难和死亡。此次日本打败了庞大的帝国俄国,使其实现了长久以来想要“入欧”的心愿,使西方列强从此将日本列入到了西方强大国家的行列。在当时英国的很多报纸上都刊登着日本的传奇,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已成为了东亚世界中的强国,未来东亚的国际秩序会由日本掌握,标志着日本近代以来形成的国际秩序观得到了国际的认可,日本的亚洲独裁国际秩序观也将成为现实。
综上所述,近代对日本来说是日本腾飞的时代,然而,对于东亚的其他国家来讲却是屈辱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近代形成的国际秩序观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永生.日本“大陆政策”思想探源[J].世界历史,1989,(02).
[2][日]风间健.武士道教育总论[M].神户:北神社出版,2002.
[3]刘昫.新唐书 刘仁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5]安善花.中朝日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与外交取向比较研究[J].日本学论坛,2006.
[6]杨光.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J].济南大学学报,2001,(01).
[7][英]赫德利·布尔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8]刘艳.甲午战争与东亚国际体系的重构[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9]谷庆涛.日本型“华夷思想与华夷秩序体系”[D].大连: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梁宇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