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话语权削弱”到“流动的倾向性”:BBC“一带一路”议题建构研究

2019-07-03王继周马亚芳

新闻与传播评论(辑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信源新闻媒体议题

王继周 马亚芳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等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的通路[1],即“丝绸之路”。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时代倡议。随之,“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项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等60多个国家的重大战略。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西方新闻媒体如何呈现和建构中国及其相关议题可以说是一项经典研究。近年,不少研究发现,西方新闻媒体对于中国及其相关议题的塑造常带有“偏见”或具有妖魔化之嫌[2-5]。正如英国传媒学者科林·斯巴克斯(Colin Sparks)坦言:“客观地讲,西方的很多报道依然带着反共产主义的冷战思维来观察中国。无论中国在过去30年间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讲述的关于中国的几乎所有故事都是扭曲的,以配合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外部威胁的需要。”[6]在这样的语境下,通过考察BBC“一带一路”议题建构,管窥西方新闻媒体如何呈现和建构“一带一路”议题,是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

对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的现有研究进行考察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地理、文化、传播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地带,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围绕媒介再现和建构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新闻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再现和建构研究。在如是研究进路下,研究者往往选取国内官方权威媒体作为观察对象。例如,王瑞林、毛彦心以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人民日报(海外版)》的112篇报道文本为分析对象,发现其对外讲述“一带一路”故事时表现出如下特点:①“报道偏重大国和对华友好国家,体现国际关注度和国别合作度”;②“报道偏向政治经济领域议题,文化精神层面的传播报道不足”;③硬新闻居多,软新闻不足,报道手法稍显单一;④“消息来源足够权威但不够多元”;⑤“报道视角偏向宏观抽象,叙事方式较为灵活多样”。[7]赵艺扬同样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作为样本来源,通过分析2013—2017年“一带一路”报道发现,其充分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主打官方信息,注重多元声音;重点塑造经济形象;塑造了积极负责的大国形象。[8]孙志男则选取人民网的相关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利用全媒体报道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及意义;同时,以经济报道为主,消息、评论、通讯三管齐下,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9]

二是海外新闻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再现和建构研究。不仅“一带一路”主要沿线国家的新闻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一定热情,英美等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闻媒体,特别是法新社(简称AFP)、《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大型通讯社和报刊都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较多报道。总体看来,他们的报道呈现出较为多元的舆论态势,既有积极肯定的声音,也有消极质疑的声音,亦存在恶意诋毁污蔑现象。

就具体研究而言,孙有中等研究者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大多秉持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其中在阿拉伯国家新闻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中正面报道占83%,中立报道占12%,负面报道占5%;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对于该议题的报道总量较少,但呈现上升趋势,报道立场也以正面报道为主,报道议题主要出现在政治和经济领域,这些报道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澳大利亚和沿线国家带来利益,但有关政治领域的报道关注的是中国的崛起可能对现有国际秩序产生的威胁。[10]东盟国家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刚开始褒贬不一,接受程度也有所差异,例如,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表现出积极欢迎并参与的态度;缅甸、印尼、新加坡等国则是表现出谨慎观望的态度;而越南、菲律宾由于南海争端则表现出强硬的反对和抵触心理。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化,东盟各国对于该合作倡议都变得更加积极主动。[11]“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深化,不仅需要沿线各国的配合,也需要其他大国的支持与协助。程曼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俄传播分析》一文中提到[12]:2015年5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前夕,俄方媒体大幅增加了对“一带一路”的探讨,其中不乏质疑之声,比如:担心俄罗斯境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担心中亚国家向中国越靠越近;担心俄罗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会影响甚至拖延其重新构建“欧亚帝国”的计划等。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必须两国间相互联动,以理性话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消除双方之间的文化误读,建立共识。胡钰、景嘉伊先后走访伊朗、阿联酋等伊斯兰国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问等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在开展“一带一路”合作中过于重视经贸领域,而忽视了文化领域。[1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美国的新闻界以及智库机构等从多个角度予以报道和分析。周萃、康健选取了《华尔街日报》(东部版)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它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大致分为四个框架:一是中国抓住机会,力图重塑亚洲地缘政治,开辟新的贸易和运输路线以挑战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金钱外交的发展版,中国慷慨解囊旨在把美国赶出东亚并将该地区恢复至古老的朝贡恩赐秩序;三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处理动荡的地区局势,中国面临严峻挑战;四是“一带一路”倡议是华盛顿对该地区愿景的有益补充,可以为稳定热点地区局势做出贡献。但前三个框架是主流框架,整体报道倾向较为消极。[14]朱桂生、黄建滨则基于《华盛顿邮报》对美国主流视野中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报道做了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通过分类、及物性、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塑造成一种殖民扩张、重利轻义的霸权形象,这种形象塑造的背后与美国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15]

日本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议题呈现也值得关注。李学威、赵连雪研究了《日本经济新闻》和《读卖新闻》两大主流媒体,发现日本主流报刊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报道量和报道强度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态度经历了初期消极抵触、中期犹疑观望、近期积极合作的转变;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关注焦点从具体金融领域的亚投行转向作为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重点关注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国家与地区,同时也关注具体合作领域的进展情况。[16]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这些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无疑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但这些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难以反映出近五年来(2013—2018)新闻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整体报道状况。此外,在媒体选择上,既有研究多选择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媒体。基于此,本研究选取BBC作为样本来源考察其近五年来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再现和建构。

本研究将“BBC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再现和建构”的问题置于新闻常规(news routines)的视角下予以考察。依据Shoemaker和Reese的界定,新闻常规是新闻工作者用以完成工作的一系列模式化的、常规化的、重复的实践形式,其指涉的是新闻工作者得以进行日常新闻生产的习惯方式,具体包括新闻选题、新闻分类、消息来源、采访与写作等内容。[17]与此同时,媒体制度贯彻于编辑部的日常运作中,鲜活地体现在新闻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中,由此,新闻常规是描绘和理解媒体时必须把握的实然存在。[18]基于此,本研究从消息源常规、报道立场常规以及框架常规等维度探寻BBC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建构,以此管窥BBC再现中国议题的语法。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资料来源

1.目标媒体的选择

本研究以BBC为目标媒体主要基于这样三点现实考虑:一是从“一带一路”的空间走向来看,主要是东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美洲较少涉及,且欧洲、东南亚、非洲大多数国家均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二是通过预研究发现,在英语媒体中BBC对于“一带一路”议题具有较为持续的关注和报道。三是虽然BBC是英国的一家新闻媒体,但是,“作为一个已有90年历史,迄今仍在全球拥有最多受众的广播电视媒体”[19],BBC在全球(尤其是英语世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公信力。

2.时间范围的选定

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的关键时刻,本研究力图探讨BBC官网近五年的相关报道情况,因此,时间范围限定为2013年9月—2018年10月。

3.分析单位的选定

虽然官方将“一带一路”的译法规定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20],但在西方新闻媒体的具体报道过程中,其译法和用法却十分灵活多样,并非与我国的官方译法完全一致。根据BBC的实际报道状况,本研究分别以“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one belt one road”“new silk road”“silk road belt”为关键词在BBC官网中进行样本搜集,检索在2018年9月14日—2018年10月28日间集中搜集完成,共搜集到相关有效报道文本104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参照新闻报道常规的基础之上分别对104篇报道文本的信源、报道基调/立场、框架使用等变量进行编码,编码工作由两位作者操作完成,编码前两位编码员对上述变量的操作化进行了充分沟通。然后,从样本中随即抽取30篇各自进行编码,进行信度检验。最终,上述几个变量的编码员间信度系数均在0.89以上(分别为0.89、0.91、0.90)。

此外,为考察BBC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主要聚焦哪些关键议题,本研究将104篇报道文本除噪后,导入Rost CM 6分析软件,得出了“高频关键词”。

三、研究发现

(一)整体趋势与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五年(2013—2018)来BBC官网的整体报道趋势,虽然没有表现出持续增加或较少的趋势,但整体走势是上升的。具体而言,在2015年之前,BBC官网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报道较少,每年的报道量均不足10篇。而2015年及其以后每年的报道量均维持在10篇以上,其中2017年出现了一次报道高峰,达到了38篇之多,是近五年来BBC官网“一带一路”议题报道量最多的年份。通过梳理笔者发现:2017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造访联合国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3月“一带一路”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将“一带一路”设置为四大主题板块之首;中缅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七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一系列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事件发生,促使其成为新闻焦点,由此引发了新闻报道的热潮。

从BBC给予这些报道的栏目或标签分类来看,被归入“Business”和“China”的报道量最多,均达到了26篇,占到了25%。其次,被归入最多的报道是“Asia”,为17篇。相较之下,被归入“Europe”“UK”“Latin America & Caribbean”“World”的报道篇数较少,仅为4篇、5篇、1篇、3篇。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BBC将中国“一带一路”更多与中国、亚洲勾连起来,而较少将其和欧洲、英国、世界联系起来。

图1 2013—2015年BBC官网“一带一路”议题的报道趋势

(二)BBC“一带一路”报道的关键议题

为考察BBC官网“一带一路”报道所关注的关键议题,首先,我们将104篇新闻报道文本进行了去噪处理,即每篇报道文本仅保留新闻标题和报道正文,104篇报道文本共包含81668个英文词汇;其次,将处理后的文本输入Rost CM6软件进行英文关键词统计,表1给出了近五年(2013—2018)BBC“一带一路”报道中排序在前50位的高频关键词。

表1 近五年(2013—2018)BBC“一带一路”报道高频关键词①[注]①高频关键词列表中剔除了不能单独表达实质意义的关键词,例如“a”“an”“the”“they”等。同时,为更有效观察研究问题,我们对高频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处理,例如,将“China”“Chinese”合并为一项“China/Chinese”,将“project”“projects”合并为“project(s)”。此外,面对高频词汇出现并列序位的情况,我们并未对其进行合并处理,而是按照统计结果进行排序。

排序词汇频次1China/Chinese16942Xi/jinping4023president2854country/countries2815road2756Asia/asian2547economic/economy2388new2269trade21410beijing19811World19212year16313we16114Leader(s)13915belt12616out12517trump124排序词汇频次18government12419global12120Project(s)11621state11222investment11223time11224power11125foreign10926sea10927silk10828Pakistan10329India10230Russia10031UK9832political9633Infrastructure9234region91排序词汇频次35minister8736media7837central7638international7539deal7240policy7041Korea6742military6743initiative6644communist6645war6546against6347strategic6348security6249Japan6150important60

由表1可以看出,排序在前五位的高频关键词汇依次为:“China/Chinese”“Xi/jinping”“president”“country/countries”“road”。如果说排序位于前五位的高频关键词标识了“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的意涵,那么,排序在前五十位的其余高频关键词则鲜明凸显了“经济议题”的可见性,其中“economic/economy”“trade”“out”“investment”“deal”等高频关键词均指向了“一带一路”的经济议题,其词频总和达到761。而“Asia/Asian”“Beijing”“Pakistan”“India”“Russia”“UK”“Korea”“Japan”标识了“一带一路”的空间格局。

(三)在信源结构中,“他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前期梳理,本研究将信源建构为以下类目:①新闻媒体;②他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以下简称“他国政府”;③中国政府及其中国政府工作人员,以下简称“中国政府”;④企业及其员工;⑤专业人士;⑥非政府组织;⑦普通民众;⑧其他。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在一些样本中存在单篇报道有可能出现多个信源的情况,对此本研究选择占主导地位的信源作为统计依据。

研究发现,在104个信源中,“政府部门”类的信源数量最多,达到了48个,约占总信源的46%,其中,“他国政府”信源为31个,而“中国政府”信源仅有17个。其次,依次为“新闻媒体”(34个)、“专业人士”(9个)、“企业及其员工”(7个)、“非政府组织”(3个)、“普通民众”(2个)、“其他”(1个),各自分别所占百分比如图2所示。

图2 BBC官网有关“一带一路”倡议信源身份占比

由此可见,在BBC官网“一带一路”议题报道中,精英信源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的104篇样本中,有34篇的主要信源来源于新闻媒体,除了BBC自身的采编人员外,还有很多来自“Xinhua”“China Daily”“State media”“The Guardians”等各个国家的主流新闻媒体,凸显了该议题的主流性和官方性。新闻媒体本身作为第二大信源,在此议题中也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议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对于“专业人士”“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等信源的边缘化处理(均未达到10%),使得权威声音在此议题的建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进而加固了精英信源在“一带一路”议题中的主导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由中国政府发起组织的,但在“政府信源”类别下,“他国政府”信源数量达到了大约是“中国政府”信源数量的一倍,由此也可以看出BBC官网在报道“一带一路”议题时,仍旧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在信源的选择上还是以“他国政府”信源为主,这样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政府在该议题上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四)报道立场以中立居多

根据统计分析,样本中新闻报道的立场以中立为主,有78篇,占比75%;正面报道有18篇,占比17.3%;负面报道仅有8篇,占7.7%(如图3所示)。

图3 BBC官网有关“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立场数量分布

就75%的中立报道而言,其中大多数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客观陈述其形成过程、涉及内容、意义影响等,同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斯里兰卡、埃及、希腊等)的事务也做了相应分析。例如,在《A Long Term View:The Man Who Took a Chance on Pakistan》(2017-06-01)报道中提到,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几年飙升,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产阶级的增长,还有一部分是由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投资热潮带来的。同时,文中也提到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数十亿美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可以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但有些民众也在怀疑中国的用心。由此可以看出,整体而言BBC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报道持中立化叙事策略,并没有明显的偏向性。

其次,18篇正面报道中,BBC侧重于展现中国的大国影响力、高速增长的GDP、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带来的积极意义,类似于“cheer(愉悦)”“confidence(信心)”“employment(就业)”“important(重要)”“exciting(兴奋)”等正面词汇会大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例如,在《First Rail Freight Service to China Departs UK》(2017-04-10)中提到,“中国领导人访欧峰会是一次重要的贸易场合”,恢复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一项重要且令人兴奋的举措”。除了企业家、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支持并欢迎,各国政要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Why is China Investing Heavily in South-East Europe?》(2017-10-17)报道中,希腊-中国经济委员会Fotis Provatas提到,他对中国在希腊的投资表示欢迎,欧洲各国都希望与中国进行经济合作,但希腊希望用更深入的方式加强合作交流。同时,希腊政府也认为,中国投资将是本国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重要因素。

负面报道有8篇,占比7.7%。在BBC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中,我们还发现“threat(威胁)”“challenge(挑战)”“crisis(危机)”“debt(负债)”“control(控制)”“tame(驯服)”等带有明显消极语义的形容词围绕着此议题。而在这种负面语境下,“一带一路”倡议被塑造为:对内加强对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控制,对外与周边沿线国家(如印尼、巴基斯坦等)建立军事同盟,并进行大规模贸易扩张,其结果造成欧美等传统大国的利益受损,导致越南、印度等国家局势吃紧,腹背受敌。甚至还有报道用“The New Red Guards”(新红卫兵)来描述中国公民。《A Misty-Eyed Ode to China's Leader from a Deputy Editor》(2016-02-23)一文强烈讽刺了中国政府对媒体的管控力度,强调中国缺少言论自由等,这些过度解读和修饰仍然透露出国外媒体对于中国的偏见和污名化态度。

(五)“国家政治”的报道框架占比最多

通过对这104篇报道进行梳理,本研究把所有的议题框架划分为四大类:国家政治框架(54篇)、经济发展框架(35篇)、文化社会框架(9篇)、其他(6篇),分别占比51.9%、33.7%、8.6%、5.8%(见表2),其中国家政治框架所占比重最多。

表2 BBC官网有关“一带一路”倡议新闻报道框架占比

类别国家政治框架经济发展框架社会文化框架其他数量(篇)543596百分比(%)51.933.78.65.8

在国家政治框架中主要呈现了中国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政策建议的推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交流合作以及重大国际会议等。例如,在《Collision Course? Rise of China a Stress for the US》(2015-09-26)报道中提到,习近平的外交政策比任何前任都更有信心,更有说服力,更有针对性。他的自信使得奥巴马政府措手不及,无论是雄心勃勃的在南海(South China sea)建设岛屿;还是建设新开发银行,用来挑战美国在全球金融机构中的主导地位;或者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重塑亚洲的经济和外交架构。在《Sri Lanka:A Country Trapped in Debt》(2017-05-26)报道中也提到,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外交部部长Ravi Karunanayake认为,他们需要这类经济外交,并且欢迎所有投资人,但当地人却感觉整个国家将要被出售给中国。同时,BBC在报道时也引用了一些阿根廷报刊的言论,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冷战时期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做对比,认为中国“试图以经济力量获得政治影响”。在国家政治框架下,“中国雄心勃勃重塑亚洲地缘政治版图”“挑战美国主导权”“把美国赶出东亚”“中国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等话语符号也时有提及。

经济发展框架主要侧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投资、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在《First Rail Freight Service to China Departs UK》(2017-04-10)报道中,英国财政部Greg Hands表示中欧铁路货运服务是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恢复与西方的古丝绸之路贸易路线,铁路连接“显示出全球对优质英国商品的巨大需求”。《Kenya Opens Nairobi-Mombasa Madaraka Express Railway》(2017-05-31)一文提到,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在发布会上表示,这笔32亿美元(25亿英镑)的投资预示着该国的新篇章,这是自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First Direct Flight from Edinburgh to China》(2018-03-15)一文指出,中国直飞爱丁堡的航线开通,有助于巩固苏格兰与中国两国之间的关系。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Four Things to Watch at the Brics Summit》(2017-09-04)一文认为,在世界投资、贸易、金融和基建等领域,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经济合作机制框架的建构上可逐渐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替代品。

而社会文化框架包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问题,塑造了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文化产业、促进各国间教育互通等开放交流的大国形象。在《First Direct Flight from Edinburgh to China》(2018-03-15)报道中,苏格兰旅游公司的首席执行官Malcolm Roughead表示:“这是从中国到苏格兰的首次直飞航班,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标志着苏格兰旅游业及其与中国市场接触的令人兴奋的变化。”《China Plans to Build $2bn Film Studio》(2016-11-28)还提到中国政府宣布将以“一带一路”命名建一个价值20亿美元(16亿英镑)的电影制片厂,以扩大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影业。《Cardiff College Says Brexit Helping Recruit Chinese Students》(2018-10-07)一文指出,英国最大的继续教育学院Cardiff college表示英国脱欧帮助它招募中国学生、增加收入。而关于宗教问题,《Risky Road:China's Missionaries Follow Beijing West》(2017-09-04)一文认为,中国的传教士们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最不可能并且最危险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进行传教活动,由此引起了强烈的宗教冲突和民族问题,但是他们的故事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中国积极开辟、重塑新的贸易路线,并在亚非、中东等地区发挥软实力的关注。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使得走私贩毒、黑客入侵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显现,《FBI Arrests Silk Road Drugs Site Suspect》(2013-10-02)、《Silk Road 2 Loses $2.7m in Bitcoins in Alleged Hack》(2014-02-14)等报道少量涉及于此。

四、讨论与结语

2013年“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倡议被提出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本研究不仅力图呈现五年来BBC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呈现的整体趋势,还从消息源常规、报道立场常规以及框架常规等维度探寻BBC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建构,以此管窥BBC再现中国议题的语法。新闻报道常规是我们考察传媒状况的落脚点,[18]根据新闻常规理论,在日常新闻生产中为快速实现对新闻事实的认识、分类和理解,新闻工作者必须持有一套既定的价值观念和操作程序[21]。循此逻辑,整体而言BBC五年间的相关报道表现出以下特点,反映出BBC对“一带一路”议题的复杂心态。

(一)在信源筛选中削弱话语权和解释权

信源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消息来源,还内在地关乎“谁在新闻报道中说话”的问题,是话语权和解释权的主体。本研究发现,BBC在“一带一路”议题报道中更倾向于选择精英信源,在104个信源中,“政府部门”类的信源数量最多,达到了48个,“专业人士”类的信源也有9个。一般而言,“精英信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能够增加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为新闻报道增添理性色彩。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精英信源”为主的信源结构中,“政府部门”类的信源数量最多,约占总信源的46%,其中,“他国政府”信源为31个,而“中国政府”信源仅有17个。由此可以看出,“他国政府”类信源所占比重较大,“中国政府”类信源被弱化,这有意或无意削弱了中国政府在该倡议中的话语权和解释权。

在西方媒体关于中国议题的报道中,通过控制信源把握话语权和解释权是常规做法。例如,BBC对于中非关系的报道中同样表现出这一特征,即官方信源的使用频次最多,而引用中国或非洲普通民众作为信源的报道不足15%。[22]

(二)经由报道框架的意义解读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特定的框架来理解日常生活。新闻生产通过选择、界定、评价和解释等手段,架构出理解客观事实的特定框架,进而促成价值认知、塑造社会共识[23]。这些价值认知和社会共识一旦被信息接收者接受,就会据此对客观社会事件进行意义解读。在BBC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文本中,“国家政治框架”使用最为频繁,由此,诸如“中国野心勃勃”“挑战美国主导权”等带有刻板印象的意识形态话语时常被提及。例如,在《How China Shapes a Country's Future》的报道中,BBC将近花费一半的篇幅在描写哈萨克斯坦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怀疑与抗议,较少提及该倡议给哈萨克斯坦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社会生活的改变。借此,BBC隐含地表明了自身的意识形态偏见,从而引导受众按照预先设定的角度和框架解读报道文本。

(三)流动的报道倾向性

报道倾向,即新闻报道中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新闻媒体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是否、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24]新闻报道的倾向性一般分为正面、负面和中立三种。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样本的中立报道占到75%;但纵向观之,BBC对于“一带一路”相关议题的报道倾向仍呈现出较大的不同。2016年以前,较多报道流露出“霸权主义”色彩,在此阶段的报道中“挑衅”“扩张”“中国威胁论”等字眼常被提及,其认为该政策的目的是中国想借此进行势力范围的扩张以及掠夺他国自然资源,而如是意图不外乎是欲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焦虑,从而遏制中国发展。但2016年以后,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推进,各沿线国家也体会到了切实的利益,随之而来的就是态度的改变。BBC的报道数量和报道强度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关注焦点亦转向作为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最初的“偏见”和“疑虑”也在逐渐消融。

猜你喜欢

信源新闻媒体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广播无线发射台信源系统改造升级与实现
雪中放牧新风景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基于稀疏对称阵列的混合信源定位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基于空间差分平滑的非相关与相干信源数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