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全媒体”时代下的新型传媒人才培养

2019-07-03文/刘

传媒 2019年11期
关键词:媒介产品专业

文/刘 彤

2019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媒体”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重要论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四全媒体”的提出,廓清了长期以来行业与学术界关于“全媒体”的形态之争,高度概括了自2014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成果,有效指引了媒体融合驶向深入、重塑价值的未来方向。媒体领域的核心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媒体融合的纵深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队伍的升级。在当前媒体全面进入“四全媒体”的时代趋势下,如何精准对标、调整方向,厘清新形势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路,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全程媒体:要求媒体人在产品生产能力上更精深

“全程媒体”的论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第一,从时空维度来看,媒体发布信息和人们接收信息已经进入到“随时随地”的移动互联时代;第二,从媒体生产角度来看,当前的媒体活动要求从选题策划、创意设计、市场推广、读者互动等环节全程参与、深度参与和全面把控;第三,从团队协作来看,当前媒体领域的实践活动已不是单兵、单部门作战,而是团队、多部门、跨媒介运行(如图1)。因此,传统高校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要,急需在培养理念、课程设计、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顺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1.跨专业多学科背景的交互式学习培养。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岗位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封闭式运行特征,前期、中期、后期、宣发等环节采取单轨式运行。媒体行业的特征直接造成了传媒高校培养模式的单一和僵化,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着传媒高校的教学实践。全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应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艺术设计、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等跨门类、跨领域、跨专业的所有课程整合为“全媒体课程资源库”,分为“跨学科专业基础课”“跨学科专业课”“跨学科选修课”三个部分(如表1),实现从“单轨式”人才培养向“跨学科”教学体系的转变。

表1 “全程媒体”跨学科培养课程表

2.基于“产品经理人”的行业互动式培养。第一,要在“养”字上下功夫。培养产品感觉:传媒高校要形成和汇集大量“融媒体产品资源”,让学生使用新型产品、体验新型产品,在使用与体验中形成“产品感觉”;培养思考习惯:要使学生在大量使用媒介产品的前提下,形成思考能力,思考该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符合了什么人群的需求,达到了什么用户场景的需要等,从而逐渐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培养全局观念:培养学生在开展媒介产品设计、创作前了解其背后的业务流程,整体把握模块之间、系统之间、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培养产品意识:培养学生深度了解媒介产品形成的目的、意图等,形成用产品的思维去思考生活场景、媒介日常使用场景等,在关心身边人媒介使用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产品意识。

第二,要在“学”字上下功夫。学实用理论: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互联网大咖的“专著”“心得”“产品介绍”等畅销书,一边阅读一边由教师引导其进行相应的产品体验,从而进行佐证、比较,并结合用户“评论”“弹幕”等进行产品改良讨论;学同辈经验:通过开展各类项目研讨、制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实现同辈间的彼此学习和相互提高;学同行实践: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使用行业内最新媒介产品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最新的设计方法、交互方式;学补弱提升:引导学生在媒介产品设计、数据分析、运营、交互等实践中,学会自我剖析,发现自我短板、形成自我强项,不断提升自我水平。

二、全息媒体:要求媒体人在新兴技术运用能力上更突出

“全息媒体”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当前的媒体信息已经突破传统的物理状态,所有信息的形成、传播、存储等均表现为数据流动;另一方面,“全息媒体”又表现为新技术的广泛使用,AR、VR、MR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新兴技术手段在媒介产品中广泛使用,从而加速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融合趋势。

1.要明晰“技术跟随”的战略路径。第一,强化技术类课程的“行业模仿”。在全媒体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对技术类课程的强化与实训,传统高校中相关课程相对固化,缺乏“高精尖”内容的引入与开发,在当前媒体融合进入纵深领域的背景下,如何从媒介产品生产的前期、中期、后期和宣发阶段形成完善的模仿类实训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技术类课程在“模仿”中升级、在“模仿”中跟随,是值得高校思考与实践的方向。第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应密切关注技术和媒体市场的动态,加强“集中备课+行业参与”的教研活动开展,选取相关技术主题开展研讨和教学实践。第三,不断加强与行业、栏目、平台的项目合作,不断推出适应媒体市场需求的媒介产品,不断调试教学实践活动与用户需求的距离。第四,加强教学实践的经费投入,重视实践成果在科研认定、职称评审中的比重,开展基于作品、项目、成果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和毕业设计创作。

2.要抢占“新媒介终端”的平台发布。第一,强化以计算机为终端的新媒介训练。计算机作为新媒体的发源地,集纳了诸如门户网站、博客、微博、播客等众多终端,是传媒高校对标相关栏目、平台的基础,也是相关课程训练、学生信息检索、互动体验、多媒体表现等的主要依据。第二,注重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介训练。手机运用已从单纯的电话、短信等功能衍生出诸如游戏、咨询、影像等多媒体服务,围绕手机平台产生的大量新媒体终端、APP等开始占据人们的闲暇时光。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多媒体产品的分发与创作,封面新闻“ALL IN智媒体”产品的定位与转型,新华社推出人工智能主播的模式与方法,新闻直播、短视频、AR、VR、MR等新技术在澎湃、抖音、微信、快手等新终端的运用与推广,等等。媒体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必将带来内容形态的丰富性,也理应成为推动传媒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力量。第三,不可忽视对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的新媒介平台的关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的新媒体平台将占领客厅平台和流量,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如何与数字电视的传播模式、节目形态实现有效对接,在教学内容中植入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知识点,在实践环节中大量推动视听节目的品质升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全员媒体:要求媒体人在社会舆论引导能力上更熟练

“全员媒体”的内涵是:一方面,信息传播已经突破了“主体尺度”,由“一对一”的单向传播,变为“多对多”的互动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成为信息发布和信息接收的“双主体”;另一方面,从社会信息管控、舆论引导维度来看,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供给信息的过程中,也应注重发挥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带动其参与正能量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互动,为整个媒体生态形成、舆论空间的净化,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立德树人:坚持培养“四向”传媒人才。首先,“专业特色”的彰显应该包含多个层次与维度,“研究能力”“岗位能力”等专业素养的培育是传媒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化形式”,如何拓展传媒专业的内涵、外延与深度,“四向”传媒人才的融入与贯穿是提升高校专业内涵的重中之重。其次,文化建构在传媒高校专业建设中具有十分鲜明的意识形态意义,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依循行业从业规律、凸显专业教学的相关属性和功能,如何在专业建设内涵上体现行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如何在专业建设使命上彰显行业的客观需求,又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上贯穿时代的精神品质,是值得深入实践与思考的重要问题,而“四向”传媒人才无疑从“政治”“导向”“志向”“取向”等多个维度为传媒高校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分类发展:坚持与媒体行业未来趋势同频共振。第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传媒高校应着重把握自身专业建设的定位与目标,与媒体发展需求、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地方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相结合,进一步把“高校分类发展”理念融入进新时代传媒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并最终以专业、课程及质量监管等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区域特点和行业优势。第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分类体系”“分类管理”的培养理念,也与新时代对“个性化人才”的重视,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基于此,高校须将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垂直细分化的要求相互贯通,在白热化竞争中避免趋同现象。第三,围绕“00后”求知特点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高校专业培养效果与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线课程平台、仿真交互课堂等创新建构型学习方式密不可分,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应最大限度体现出朋辈教育效应,并发挥第二课堂作为又一重要育人载体的作用,与课堂教学齐头并进。

四、全效媒体:要求媒体人在“泛媒体能力”塑造上更显现

“全效媒体”的内涵是指:第一,媒体实现“功能转型”,集合信息传播、社交服务、金融理财、娱乐休闲等功能,“媒体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巨大扩展;第二,媒体的“传播效果”成为一个综合指数,既包含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既注重用户服务又体现思想价值引领,媒体“传播效果”进入到追求全面效果的新时代。

1.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政务发布厅”,为老百姓办事;人民日报微博端打造“公益平台”,成为网友的贴心人;南方日报积极拓展“智库战略”,成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谋;瑞安日报确定“城市服务商”定位,搭建创业者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在各类媒体“不务正业”的举动背后,一方面折射出“媒体边界”的消融,另一方面又凸显出传媒人才“泛媒体能力”的重要性。

2.媒体行业进入“泛媒体时代”,传媒专业学生就业进入“泛媒体就业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消解了媒体行业的边界,从主体来看“人人皆媒”,从内容来看“文图音视”,从结果来看“注意力分流”,社会对具备“泛媒体能力”的“泛媒体人才”需求旺盛。第一,要培养学生新颖缜密的思维能力,具备深刻的见解是任何一个行业所需人才的共性,传媒专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通过新闻评论、热点讨论等课程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第二,培养学生的“四力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传媒人才的重中之重。第三,培养学生善出点子的策划能力,一个“点子”的形成,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综合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出“点子”的能力,其实质上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责任和本领。

猜你喜欢

媒介产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