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若干重点问题研究
2019-07-02胡世忠
胡世忠
[摘 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准把握“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现行标准”的脱贫攻坚标准,根据市场、资源、运作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因人、因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贫困户思想问题有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各级统筹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保障体系,构建政策保障、产业发展、动态管理的脱贫长效机制。
[关键词]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脱贫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3-0125-07
党的十九大对打好三大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其中,精准脱贫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P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
江西省吉安市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是典型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近年来,吉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总书记关于“吉安、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按照江西省委“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止2019年4月底全市5个国定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贫困人口从2016年初的21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3.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1%下降到0.75%。本文结合吉安、井冈山的实践探索,对脱贫攻坚这一系统工程中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研究。
一、精准把握脱贫攻坚标准
关于“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具体目标,《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3]P7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这里的“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现行标准”,清晰地描绘了脱贫的目标和标准,划清了脱贫攻坚对象的界限和任务完成的界限,实践中必须精准把握和正确运用。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中央一再强调“精准”这一方略。
第一,要精准把握“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要求。这是站在贫困人口个体的角度制定的标准。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既包括解决生存问题的需要,也包括基本发展的需要。“两不愁”,是着重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强调满足个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要求巩固温饱成果,使扶贫对象的生存问题从基本解决到稳定实现。“三保障”,则主要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注重满足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居住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使扶贫对象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与前期的扶贫工作相比,新标准进一步拓展了扶贫的内涵、提高了标准,更加关注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可能。理解这些新要求新变化,实施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看收入,又不能唯收入,必须运用好“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去综合衡量贫困情况、统筹推进扶贫工作。
第二,要精准把握“一个高于、一个接近”的标准要求。这是立足于贫困地区的角度制定的标准。这里体现的是逐步扭转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发展差距的态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趋势,这种趋势是长期的、持续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脱贫的稳定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强调的是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其中需要把握好“基本”和“接近”两个定位。“基本”,是指人生存与发展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水电路信,村庄人居环境,义务教育,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等。“接近”,是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大致相当。基本公共服务中,有些指标属于政策性制度安排,比如,养老、医保、低保等。其中的部分指标要求明确,比如,100%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00%农户通生活用电、贫困村通动力电,这些都是硬性指标;剩余指标则需要结合实际、具体把握,比如,建制村通硬化路,硬化路可以是沥青路、水泥路、铺设了地面砖或石板的路,不同地区对道路的需求各异、建设标准也不尽相同,关键是能够满足日常通行要求,不能一概而论、简单“一刀切”。
第三,要精准把握“现行标准”的内涵要求。无论是“两不愁、三保障”,还是“一个高于、一个接近”,都必须遵循现行标准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目标强调的是脱贫的整体性,要求“不留锅底”,不允许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种整体性是以中国现行标准来判定,既不能用之前扶贫的要求来衡量,也不能超越现阶段发展实际,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盲目抬高。农民收入方面,需要牢牢把握现行的年人均纯收入的扶贫标准,既不人为降低,影响脱贫质量;也不擅自提高,造成“福利陷阱”;住房方面,既不能让贫困户住在茅草房、危房中脱贫,也不能盲目拔高住房标准,一味要求砖瓦房、楼房,关键是保证住房的安全性;饮水方面,必须百分百确保农户饮水安全,但并不要求像城镇一样全部接通自来水,也可以是符合饮用标准的家用井水或山泉水;公共服务方面不要求高标准,不能搞盆景、不搞锦上添花,重点要雪中送炭。把握现行标准,就是从实际出发,切实认清每个脱贫指标的内涵实质,而不能照搬照套地形式化、简单化。有的地方在贫困村建设过度的硬化广场、超长超大的文化墙,甚至搞大雕塑、大门牌,都是违背标准要求的,甚至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第四,要掌握脱贫攻坚的目标和标准运用范围。它的运用贯穿于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到精准退出的全过程,贯穿于贫困县、贫困村从扶贫攻坚到摘帽退出的全过程。对此,习近平用六个精准来强调全过程,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首先,扶持对象精准,也即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对象精准、成效精准是一头一尾两个关键。实际上判定贫困的标准有些是显性的,能够直观反映出来,而有些是隐性的,缺乏直接判断,存在一定的难选、漏选等局限性问题。比如,农户住房安全问题,可以通过专业部门鉴定,属于显性指标;农户实际收入则是隐性的,一方面农民一般不记家庭收支賬,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故意隐瞒的情况。因此针对隐性指标,必须寻找间接佐证进行评判,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总结的规律,通过能力、效果和群众进行评价。以能力来评判,主要看农户是否拥有农机等生产资料,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拥有技能,家中有无国家工作人员;以效果来评判,通过农户的种养规模,测算年收入情况,有无购买商品房与住房情况,有无轿车等平时消费状况;请群众来评判则是进行公示,让熟悉情况的群众把关,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检验,全面准确反映扶贫对象各项指标,确保“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其次,在摸清扶贫对象基础上,按照贫困程度分类建档立卡,实行动态规范管理后,要确保脱贫成效精准,也即精准退出。这方面同样存在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的问题,尤其是贫困户的收支情况比较复杂,多数情况下仅靠扶贫对象难以弄清,需要帮扶干部共同参与,做实做细测算工作。吉安市在脱贫精准退出中,推行贫困户保障水平表和实际收入表“两表公开”收入明细表和资产负债表“两表认定”,通过帮扶干部核算、贫困户签字认定,把贫困户的收入支出和负债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固化,既防止贫困户有意隐瞒,也避免帮扶干部弄虚作假,有效杜绝“算账式”脱贫。其中,对于实际收入,强调的是实现的收入,不能把预期收入作为当年的实际收入,也不能把没有销售的产品折算成实际收入。
二、产业扶贫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产业扶贫,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手段的扶贫开发过程,是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现实中,发展扶贫产业有一定风险性,加之贫困户抗风险能力较差,因此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慎重稳妥。本文围绕农业开发,重点分析市场导向、资源气候、运作模式三个关键环节。
市场导向,就是要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有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应具体把握好品种、规模和品质三道关。第一,在品种选择上,要把握市场及消费者心理变化的规律。抓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对健康的追求,发展绿色健康产品。吉安在产业扶贫中,大力发展井冈蜜柚、绿色大米、有机茶叶、有机蔬菜、特色竹木、特色药材六大富民产业。其中,因地制宜发展井冈芦笋这一食药两用价值很高的农产品,收益是种植水稻的8倍,实现了产业兴旺和农户脱贫的双赢。第二,产业规模上,应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防止盲目扩大种养规模,造成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出现物贱伤农。根据产业规模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市场需求量小的产业,一般有特定的消费人群或销售时节,宜采取精耕细作方式,重点在产品品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促进产品与市场精准对接。比如,井冈山抓住夏季旅游市场旺季带来的商机,大力发展黄桃、奈李等夏季成熟果品,使产品丰产期与旅游旺季无缝对接,实现产销两旺;市场需求量大的产业,则需要大面积发展,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影响力。产业规模形成时,应当规划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也防范后续的市场风险。例如吉安的井冈蜜柚目前已种植42万亩,最终要发展到60万亩,为防止出现销售难题,已经布局了深加工生产线。第三,产品品质上,应突出安全、优质、绿色导向,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生态化,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比如,吉安新开发的井冈蜜桔,口感外观均为上乘,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借助绿色、有机等品牌认证弥补消费者缺少直接判断产品品质能力的短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优质优价是未来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脱贫任务的紧迫性与脱贫成效的长期性,决定了发展扶贫产业必须坚持长短期效益相结合,短平快项目帮助快速增收脱贫,长期收益项目确保持续增收不返贫。
资源气候,就是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气候、地理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鼓励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构成产业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劳动对象,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资源利用最优化的过程。如何实现最优化?关键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山地、荒地、坡地等土地资源,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既带动增收、美化环境,又利用好闲置资源,进行潜力开发,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比如,山区宜发展茶叶、油茶、毛竹等产业,都有很好的扶贫效果。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特殊的地区,应发展适宜种植的品种,形成特色优势。吉安根据所处的地理纬度和土壤特性,大力发展的井冈蜜柚,亩均纯收益达到8000元,使贫困户实现“家有一亩柚、脱贫不用愁”。吉安的各县市区,也在因地制宜选择葡萄黄桃猕猴桃、草莓蓝莓火龙果、养鸡养鸭养龙虾等特色产业。对生态环境优越、历史人文悠久的地区,可以通过引入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民宿经济、农家乐等业态,实现脱贫致富。比如,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大陇镇案山村等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环境,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将原有农宅打造成乡村特色民宿,并引入各类业态,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利用自然资源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潜力,使发展与生态相互协调、相得益彰,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运作模式,就是通过“能人+”“合作社+”“龙头企业+”“党员干部+”等各种形式,将贫困户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选择哪种运作模式,主要取决于贫困户自我发展的能力素质,必须一户一策、精准施策。其一,对贫困户中有能力的,在项目资金、技术保障、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他们自主发展产业。其二,对贫困户中有一定素质的,加强培训,组建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稳定增收。其三,对贫困户中认知水平、素质条件不足但身体状况良好的,促进他们将生产资料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其四,对贫困户中因病因残缺乏劳动能力的,既给予低保、医保等政策兜底,又帮助这部分特殊贫困户以资源、资金入股企业、入股合作社,变资源为资产,变资金为股金,变农民为股东,获得稳定的股权分配收入。在这些产业发展的多种模式中,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扶贫干部的牵线搭桥和组织推进作用,既要做好贫困群众的动员工作,又要合理地帮助选择恰当的模式,做到精准施策。
三、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既能为难以就地脱贫的贫困户打开脱贫之门,也有利于集聚城镇人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需要统筹评判迁出地、迁入地的状况,统筹考虑贫困户的能力素质和拥有的生产资料状况,统筹考虑政策保障和创业就业的问题。
如何确定搬迁对象,是精准实施易地搬迁的前提。对贫困群众而言,易地搬迁是一次人生的重大转折,需要把工作做深做细,让搬迁群众真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生活在条件恶劣、灾害频发,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宜采取整体搬迁,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对因居住分散、偏远闭塞导致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高昂的地区,宜引导群众进行就地搬迁聚集;对人口集中、基数较大,当地自然资源难以支撑发展的地区,宜采取部分搬迁的形式,促进人口规模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搬出去的”与“留下来的”都能脱贫致富。实践中,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当实事求是,防止为搬迁而搬迁。
易地搬迁到哪里去,直接决定着扶贫搬迁的成效和成败。实践中,既要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个人感受、能力素质,又要深入分析安置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后续发展空间。对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又故土难离的搬迁群众,宜采取离乡不离土,迁到中心镇、中心村安置,让移民既能最大限度享受便利交通、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又不远离原有生产资料,仍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对有一定就业能力和自身创业意愿较强的搬迁群众,可以采取离乡又离土,进城入园变市民的方式,结合城镇建设和园区发展,使搬迁群众顺利就业、成功创业。无论哪种搬迁模式,搬迁户大都要自筹一部分资金。实际中,越贫困的农户越是拿不出钱,结果就越享受不到政府補助。对此,既要通过整合资源、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发放贴息贷款等方式,提高帮扶力度,减轻群众搬迁压力;又要对政府扶持仍无力建房的“五保户”、特困户,采取政府代建交钥匙工程、社会捐献的方式进行扶持。
扶贫搬迁只是手段,实现脱贫才是目标。移民搬迁后能否稳得住,关键看收入来源是否能持续。从贫困户的角度,核心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参加“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通过辛勤劳动、自身努力脱贫致富。从政府的角度,重点是做好就业创业服务,深入分析搬迁贫困户的劳动力结构和就业需求,通过劳务输出、工业园区、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商贸开发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做好搬迁贫困户的帮扶工作,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四、有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习近平指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4]P134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既要靠外因,更要靠内力。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实践中,必须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大力帮扶致富技术、培训技能,更注重激发群众的脱贫志气、奋斗志向,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思想”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从根本上脱贫,有些即使脱贫了也不一定能持续巩固。现实中,部分贫困户缺乏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心不足。由于自身能力素质、外部条件的制约,面对贫困缺乏斗争的勇气,往往抱着等待观望的心态。针对这类贫困群众,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党员结对帮扶等形式,让他们看到脱贫的希望,树立脱贫的信心。吉安市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行党员带头,像先辈先烈那样勇于奉献、投入帮扶;动员贫困群众积极响应,像祖辈前辈投身革命、支持革命那样,投身脱贫、参与发展,凝聚“靠党靠集体,更要靠自己”的共识共为。一些地方实行了“一领办、三参与”的扶贫产业开发模式,即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其他村民自愿参与。二是价值观扭曲。少数贫困群众缺乏脱贫致富的意识,甚至“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针对这类贫困群众,重点强化脱贫光荣的意识,弘扬勤劳致富的美德,建立贫困户脱贫成效评定奖励制度,营造倒逼和激发勤劳脱贫的环境氛围。在给予一定政策扶助后,对他们积极开展感恩行动,感恩党、感恩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他们感恩奋进。对“因懒、因赌、因子女不孝”等原因致贫的,应通过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加强道德舆论的反向约束,倒逼“懒汉”变成“好汉”,“不孝子孙”变成“孝子贤孙”。通过各种平台、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惩戒不良行为,培育文明乡风,让贫困群众“学有方向、行有导向、干有指向”。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提升贫困群众能力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是发挥贫困群众主体地位的前提。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既要尊重群众意愿、考虑群众接受能力,又要与当地产业发展、务工需求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适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事产业发展的技能,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园区务工、扶贫产业生产,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至少保证庭院内外干净整洁、清清爽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做好政策兜底保障工作,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对有适龄入学子女的贫困家庭,强制义务教育,扶持职业教育,鼓励高等教育,加强对贫困家庭及其子女的教育帮扶行动,切实增强贫困家庭及其子女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断“贫困基因”的代际传递。
五、脱贫攻坚保障体系
脱贫攻坚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级、方方面面,需要理清职责划分、构建扶贫格局、突出效果检验,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关于工作机制,中央明确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是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根本。基层落实层面,明确“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对贫困村“两委”建设、村“两委”班子干事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在责任制上,明确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的格局。市县一级主要履行抓落实的职责,市一级党委和政府重点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县一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重点做好精准识别、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习近平强调,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4]P100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合力攻坚。这既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彰显。建立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构建大扶贫格局,既要靠各级党委政府示范引领,推动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也需要社会各界支持,通过荣誉鼓励、政策引导、机制推进,动员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广泛发动个人参与,真正让扶贫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种共同责任感既要体现在认识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一是能力上互补,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比如,推行贫困村单位帮扶、行政村派驻第一书记、贫困户结对帮扶“三个全覆盖”;二是资源上互助,先发地区帮助后发地区。比如,东部发达省市结对帮扶西部省市;三是财富上互帮,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起来的人。比如,各类企业捐助、个人捐赠。无论哪种形式,都要落实精准帮扶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科学考核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指挥棒”。其一,考核内容要客观,聚焦贫困地区工作重点,提高减贫、民生、生态方面指标的权重,既看减贫数量,更看脱贫质量,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效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考核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现行标准下是否做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其二,考核方式要科学,应强化日常考核,加强考核信息综合研判,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健全完善群众参与扶贫评价的具体办法。应突出考核的实效性,注重实质性的工作及效果,克服形式化的过程,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三,用好考核成果,才能真正发挥考核的价值作用。应将考核的成果作为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锻炼培养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贫困村交流任职工作机制,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认可的,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好的,予以问责。应真正把推进脱贫攻坚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的干部用起来、用好来。
六、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习近平指出,如何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正视和解决好的重要问题。[4]P83工作中,既要严格执行已脱贫摘帽县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不摘”规定,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又要用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构筑稳定脱贫奔小康的长效机制,在政策保障、产业发展、动态管理三方面多措并举,确保农村贫困群众能脱贫、不返贫,并逐步向致富、文明更高目标迈进。
政策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的一道重要防线。守住这道防线,就是要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标准,优化政策供给,编密织牢贫困群众兜底网。其一,现实中,病和灾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高效动态的病、灾认定评估和保障机制,确保群众遇病、遇灾不返贫。必须筑牢健康扶贫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强化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的保障能力,推行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便民措施;同时做好重大疾病筛查、预防和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工作,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其二,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式。对已脱贫的贫困户,继续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采取乡镇政府与学校双负责制,持续深化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有效防止因学致贫、因贫辍学。其三,社会兜底保障是底线。同步加强农村低保、应急救灾、扶贫开发三项制度衔接,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产业是稳定脱贫的基石。发展产业应当与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实现农业产业长效发展,关键是做到产品生产和销售长效。为此,必须建立技术服务、病虫害防治、市场销售三大体系,以三大体系的长效性保障产业发展及贫困户收入的长效。其一,构建技术服务体系,目的是确保产品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核心是培育服务主体,既可以与乡村人才振兴相结合,加强基层农技人才培养;又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农民急需的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还可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技术优势,打造基层农技推广和服务保障的重要力量。其二,构建病虫害防治体系,目的是防范风险。要坚持内引外联,突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既有日常防治,也有重大病情的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早见效。而且对一些易患病虫害且易传播的农作物,在布局时就要注意防范措施。例如吉安的井冈蜜柚,单个规模化种植面积不超过1000亩,不搞大面积集中连片。其三,市场销售体系,要建立稳定的渠道、稳定的供应关系。既发展电商,又与大型销售公司建立渠道,多管齐下,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对受众较小、区域限制的产品,灵活采取就地销售的模式解决销路问题;对产量、需求较大的大宗农产品,主动对接大中型城市销售市场,打开营销空间,实现供销两旺。同时,针对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积极推进深加工,提供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供给。既要强化帮扶机制,也应当运用法律手段和制度固化形式,形成稳定高效、规范运转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