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外援面临试用期
2019-07-02方正宇
方正宇
自从姚明入主篮协后,CBA不断尝试改革,下赛季又将在外援合同方面推行新举措──从2019-20赛季开始,外援新签订的合同只有在前两个月或者前20场比赛的表现获得球队认可,才将转为全额保障。这种设置明显借鉴自《劳动法》的“试用期”,到底会给CBA带来哪些变化呢?
对球队来说,此举显然有助于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占据更多主动权。原先那种全额保障的合同模式,CBA球队动辄跟外援签下为期两三年的正式合同,一旦发现外援不适合球队的战术风格,或者出现消极怠工的情绪,往往很难找到反制的手段。最后的结果,要么只能在合同期内把对方当成大爷伺候,要么为提前更换外援而承担巨额违约金。
在新版合同之下,球队与外援签约后还有一段试用期。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发现外援存在各种问题,球队至少能以较低的成本解除合同。反过来看,既然合同最初并非全额保障,也将促使外援在加盟后努力表现,争取早日实现“转正”,这种积极态度同样是球队乐于看到的。
其实,NBA也有类似的试用期制度。比如,对来自发展联盟的球员,NBA球队可以提供一种“双向合同”。签订此类合同的球员大多数时间征战发展联盟,如果NBA球队有需要,随时可以征召他们临时参加NBA赛事。如果通过多场比赛发现“临时工”确是可用之才,NBA球队会重新送上一份正式合同。曾经随同勇士夺冠的后卫库克以及一度在火箭大放光芒的前锋豪斯,都是在“双向合同”基础上实现转正的成功者。
这里必须指出,在NBA,接受此类“试用期”条款的球员,实力通常处于整个联盟的边缘地位。对勒布朗、杜兰特这类的大牌球员来说,非但不可能接受合同中存在所谓的试用期,而且往往会要求获得“球员选项”,也就是在合同中期由球员而非球队来选择终止还是延续合同。
同样的道理,尽管CBA在合同制度上做出有利于球队的调整,但不代表外援只能被动接受。更大的一种可能性是部分顶尖外援会放弃CBA的邀请,宁可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寻求能提供更多保障的合同。所以,在实行新的合同制度之后,未来几年不排除出现CBA外援整体水平有所下滑的可能。
当然,就算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对CBA也未必是坏事。就在合同新政引起热议的同时,中国篮坛还爆出了另一条令人关注的新闻:郭艾伦、王哲林还有杨鸣,这三名CBA球员同时出现在浙江卫视某档极具人气的真人秀节目中。这个节目以往通常邀请娱乐圈内的大牌明星作嘉宾。郭艾伦等人登场,一定程度上见证了CBA本土球员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只要关注近几年的CBA,球迷们应当能感受到这方面的不少变化。如果说以往人们更容易把掌声送给马布里、弗雷戴特等超级外援的抢眼表现,那么在近几年里,本土球员们逐渐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以易建联、郭艾伦和王哲林为代表的本土明星,再加上在国家队红蓝分队改革过程中涌現出的一批新国手,本土球员无论在场上还是场下都变得比以往更加夺目。今年的CBA季后赛中,辽宁与福建之战就被视为郭艾伦与王哲林之间的对决。最后的广东与新疆争冠,非但由易建联打破了此前五年外援对总决赛MVP的垄断,而且双方阵中的周鹏、赵睿和阿不都沙拉木等人的发挥都不逊色于外援。
也就是说,从CBA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如今正处于本土球员有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阶段。或许正因为如此,CBA才会推出一项客观上降低联赛外援吸引力的政策。短期来看,不排除CBA可能因此错过一些不愿意当“临时工”的高水平外援,但长远来看,如果此举能够促进各支球队在选择外援时更趋于理性,同时把更多空间留给队内的本土球员,那么这项制度改革将有利于中国篮球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