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藤”摸“瓜”
2019-07-02孙琪
孙琪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0-075-1
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涉及初中三年中的12本教科书,资料多而杂。学生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主动重组和内化,找出历史知识的时间线索,地理知识的空间线索,思想品德知识的主题线索,把所有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才能顺“藤”摸“瓜”,以不变应万变,应对中考挑战。用思维导图学习方法进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复习,符合学生的复习需求,帮助学生提高复习实效。
一、寻根溯源——从思维导图的出生说起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树状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思维导图依据大脑的结构特征及运作规律,可以将左脑的顺序、逻辑、数字、文字、清单以及右脑空间、图像、节奏、色彩和想象力综合调动起来,轻松地将原本枯燥的大量信息变成有高度组织性、活潑有趣、容易记忆的色彩图示。它在加速资料累计的同时,还可便捷地依据信息彼此间的关联,进行系统化的分类储存、管理和应用。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整合了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这种知识编排的特点好处是学生能将历史、地理等文科知识综合起来,却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系统性。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建构思维导图,这不仅能方便地整合一切资源,而且还形象地看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了这幅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控知识的“全局”,还可以兼顾知识的“细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思维导图恰好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它已经在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成效突出。
二、有的放矢——有效运用思维导图
在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复习中巧妙进行思维导图的建构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各知识点分层联系起来,用鲜明的颜色和图案绘制成一副靓丽的知识体系图。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复习的内容繁杂,制作一张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是很困难的,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某些知识绘制在思维导图上。根据作者的实践,绍兴市2017年考点知识可以按以下三个层面来操作:
1.搭框架,解难点——教师层面
中考复习开始前,根据《中考考试说明》,组织同学熟悉考试内容,师生共同确定六大板块的总框架(图1),为进一步复习作准备。
中考复习繁杂而重要,教师在放权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及时指导和引导。对每位同学的思维导图有效性进行评价,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帮助改正和完善。
2.绘导图,梳考点——学生层面
中考复习必须抓住考点。一个考点可以成为一节中考复习课的内容。遇到考点中的难点和易混淆点,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建立知识框架,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生本课堂”的体现。
主要流程如下:
下面以2017年中考考点“简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过程与意义”为例来说明。(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分析考点、确定中心词。这是一个历史知识类型考点,提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两个重要史实。无需多考虑,就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画上简洁的新青年杂志图像和青年学生游行图像就更形象了。其次,确定第一层次分支。学生仔细阅读书本,回顾所学知识,初步确定第一层次的分支,这是关键。如果个别学生确定时有困难,教师可以进行帮助。对本考点而言,确定“背景,开始的标志、口号和代表人物,内容和性质,意义”四个第一层次分支相对合适(图2)。
再次,继续展开。在四个分支基础上,学生独立绘制,把相关内容写到各分支下。要求层次分明,提倡用符号、图案等元素展现关键内容。最后,交流提高。在全班同学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将一些较为成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一些同学谈自己的设计体会,或点评他人作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在参考了其他同学的作品后,必须对自身作品进行补充完善。课内或课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加工”,最终形成较成熟的思维导图,达到巩固该考点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块”的目的。同时,自己的作品保留下来,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的复习资料。
以一个考点为单位绘制思维导图建构知识块的注意事项:⑴第一层次分支不宜多,一般控制在3—6个比较合适。⑵整个思维导图的层次控制在2—3个较好,不宜过多过细。⑶注重外观,做到排列有序、间隙合理、层次清楚、照顾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