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公租房的一家人,坚持善举三十年

2019-07-02李波

妇女 2019年5期
关键词:沈阳市沈阳资助

李波

这是沈阳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赵永久全家多年来一直以绵薄之力回报社会——资助贫困学生,支持社会公益活动。因为并不富裕,全家人倾尽全力坚守着这份善举,至今已超过30年。其间,女儿曾因为父亲对别人的孩子更好而哭闹过,妻子也曾因为丈夫捐出生活费而提出过离婚。但在吵过闹过后,一家人却共同踏上了公益之路。

在2018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名单中,有一位来自沈阳的保洁员。他的事迹曾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在中学的试卷中:“赵永久是一名下岗工人,过着平凡且有些艰苦的生活。但正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沈阳人,30年间,每月拿出收入的1/3做慈善,累计资助37名贫困学子。”

2019年1月15日,沈阳北站南广场,58岁的赵永久正在寒风中排队等候开往城郊的公交车。当天上午,他和妻子杨萍到医院给一个严重烧伤的男孩捐助了200元医疗费,回家时要在沈阳北站换乘另一趟公交车,再坐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家。

把钱捐给别人,自己却为了节省车费在寒风中发抖。对此,赵永久的解释是:“我一直都坐公交车啊。”妻子杨萍补充道:“打车太贵了,两元钱就能到家的事,打车得好几十元。”

8岁女儿不理解父亲而划烂报纸

赵永久的家在沈阳市大东区惠民家园。这是一个专门为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且住房困难家庭建设的公租房小区。居住在这里的家庭,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600元。

曾住过平房,甚至还在农村租过房子,如今住进带电梯的公租房,赵永久非常知足。“两室一廳的房子,连床和大衣柜都给准备好了,一个月房租只有400多元。”

赵永久的南卧室里有一个床头柜,是他从工地捡回来的,里面放的都是“贵重东西”,很少打开。

赵永久所说的“贵重东西”是3个塑料袋,一个装着与他有关的报纸,一个装着捐赠收据,一个装着荣誉证书。如果把3个袋子打开,这个家在过去30多年里获得的荣誉证书能铺满一床。

赵永久一直珍藏着一张1995年的报纸,当年8岁的女儿曾划烂了这张报纸,和他发生过一次激烈的冲突。

在那年召开的沈阳市跨世纪青年群英会上,34岁的沈阳纺织器材厂工人赵永久被评为青年志愿者标兵。颁奖过后,赵永久8年时间默默照顾左邻右舍6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事迹也见诸报端。在报道中赵永久说:“谁能没有难处呢?我看到了,能帮就帮一把!”

但是在那年夏天,他却在帮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小女孩时惹怒了女儿。8岁的女儿赵文珠发现,爸爸给那个陌生的小女孩买了一个雪糕,却没给自己买。她哭着回到家,找出爸爸引以为荣的那张报纸,一边用笔划烂“赵永久”三个字,一边反问爸爸:“对别人比对自己的女儿都好,你算什么好人!”

1998年,到处做好事的赵永久惹了一个更大的祸,因为他拿自家的生活费去帮助别人,妻子杨萍愤怒地提出离婚。时隔21年,再回想当时的场景,杨萍说:“那一年我刚刚买断工龄,其实就是下岗了,对以后的家庭生活非常担忧,特别希望手里能有点儿钱,可是我攒一点儿,他就花一点儿,我实在受不了了。”

在岳父的劝解下,两个人没离成婚。赵永久说:“我岳父比较支持我,觉得我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俩的单位开不出工资时,他就悄悄地给我媳妇儿拿点儿钱,我可能算是最早一批啃老族吧。”

大学生毕业6年后通过媒体寻找恩人

虽然在岳父的劝解下夫妻俩和好,但赵永久心里总有些不踏实,他想让妻子知道,他把那些钱花到哪儿了。

一天,赵永久带着妻子来到沈阳一所高校食堂,见到了一名午餐只有馒头、咸菜、白开水的大学生。当杨萍亲眼看见丈夫每月拿出50元钱资助的大学生时,心中的怨气瞬间消失了。从此之后,她便成为丈夫最坚定的支持者,时常邀请这名大学生到家里吃饭,有时还准备一罐肉酱让他带回学校。

2004年8月,沈阳一家报社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寻找恩人赵永久的文章。一名赵永久资助过的大学生,毕业6年后,想当面谢谢那个雪中送炭的赵叔叔。

当时赵永久虽然还是沈阳纺织器材厂的门卫,但他的家已经搬到于洪区杨士乡。重逢那天,在他们租住的平房里,这名大学生与赵永久一家人聊到凌晨。离开时,她留下500元钱,说希望天下所有好人都有好报,“我虽没有涌泉以报恩,但是我能拿出一杯水。”

拒绝不了这500元钱,赵永久就又拿出500元,一起捐了出去。

那年冬天,赵永久在去康平北四家子中心小学参加公益活动时,带上了17岁的女儿赵文珠。赵文珠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发生的事情,“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活动结束后,校长突然找到我爸,说有一个孩子本不在这次资助名单里,但是他家前一天刚刚失火。”

赵文珠跟着父亲来到失火现场,看着过火的房屋和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爷孙俩,她用手捅爸爸,小声央求爸爸帮帮这个比自己还小的孩子。“当时我爸翻遍全身就剩下100多元钱,看到这家太可怜了,我爸干脆把穿在身上的大衣脱下来,把戴在头上的帽子摘下来,全都给了那个老爷爷。”

从此之后,赵文珠也跟父亲一起踏上了公益之路,父亲捐钱,她就捐书。几年时间,她先后到过葫芦岛南票区、锦州义县、铁岭昌图县、沈阳法库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一共捐出了300多本新书。

账本里的每个数字都充满善意

在赵永久保留的捐赠收据和汇款单中,有捐给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有捐给希望工程的,有捐给市区慈善总会的,还有随媒体参加公益活动的,金额以50元、100元、200元居多,数额稍大的是几张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上面都是400元。2017年8月,妇女杂志社为救助重病女童艾益帅倡议捐款,赵永久第一时间赶到杂志社慷慨解囊。有很多捐赠和资助没能留下记录,甚至赵永久自己都记不全了。有时候,他会在某个场景下突然想起自己做过的一些事,也会因为一个短信勾起他对某个孩子的记忆。

最近几年,赵文珠开始记账,哪天在哪儿给谁捐了多少钱,都一一记录。就是这样50元、100元地捐,次数多了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辽宁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3次700元、沈阳市教育基金会50元、沈阳市慈善总会12次1410元、赈灾捐款2次100元……每翻开一页,加一加就是几千元。

在这个账本上,支出项里的每个数字都充满了善意,当这些数字堆积在一起时,善意就汇聚成了大爱,瘦小的赵永久也变得高大起来。

为了呵护这份善良,很多人都在默默地支持赵永久。于是,赵文珠的账本上就多了一个收入项:2017年8月25日,爱心人士唐女士来我家,留下慰问金1000元;9月11日,商业城代总送来5袋大米;2018年2月11日,沈阳市委宣传部送来两盒鸡蛋、两桶豆油、一袋面粉、一盒牛奶和慰问金1000元;2月12日,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办事处奖励100元……

几年前赵永久在中街做保洁,一个女士专门到中街找到他,说很高兴跟赵永久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然后拿出1000元钱塞给他,连名字都没留就走了。

2018年,赵永久三次生病住院,每次都有人到医院看望或到家里送东西,甚至过冬的棉衣棉裤都给他准备了。“很多人来了,放下东西就走,连名字都不留。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让我们全家感到很温暖。” 这些来自陌生人的支持,让赵永久非常感动。

30多年时间,赵永久带动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很多人,还有很多人默默地站在他身后支持他,关注他的冷暖。如今的赵永久家,就像一个传递爱心的中转站,赵永久负责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人,也有一些人负责帮助赵永久,尽可能地让他生活得更好一些。

编辑/纤手暖

猜你喜欢

沈阳市沈阳资助
最小和最大
用适合的教育成就幸福的人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获奖名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