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民族特色景观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2019-07-02孙志远
孙志远
摘要:基于保护基础上的景观开发,既注重当下对当地环境承栽力的论证,又关注未来旅游开发后动态变化过程的合理演变。目的是对旅游环境的开发保持在合理限度,使旅游行为的消极影响最小化。漓江流域特色景观生态旅游从政府角度、环境保护优先级、特色文化景观、基础设施、资金筹集等方面出发,从强化景观“可辨性”、维持景观“原真性”、保持景观“乡土性”等角度进行开发。
关键词:生态旅游;漓江流域;特色景观;开发策略
生态旅游是最大限度挖掘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观赏价值及潜在价值,从而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适关系。要先保护后开发,在科学保护规划范围内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既要深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
1漓江流域特色景观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1.1加强统筹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漓江流域特色景观生态旅游规划,使漓江流域特色景观资源转化为现实旅游品牌。由政府组织专家团队对漓江流域景观资源进行科学考察,以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为前提,考量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以及旅游服务的具体路径,从而形成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规划设计。
1.2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漓江流域特色环境保护应作为景观资源开发的准绳。漓江流域特色景观资源丰富,经济规模不大,但环境问题同样应予以重视,决不能因经济发展落后,在旅游建设中只考虑如何开发资源而忽视环境保护。政府要全面考量当地居民与开发商的利益协调以及游客的市场需求,进而对旅游产品及服务进行科学定位,研讨漓江流域特色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突出重点,集中财力、物力、形成特色、突出品牌。
1.3特色文化景观保护性开发
实施精品战略,突出其独有特色。盲目开发、任意开发、主观开发都会导致特色人文景观受损。因此,在开发漓江流域特色文化中,倡导保护与开发并重,保留特色漓江流域文化景观,确保自身个性不失。
1.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软硬环境
首先要解决交通条件;其次是旅游接待设施,如食宿、游览点、特色购物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再次是保护环境的设施,如特色垃圾收集和处理站的同步建设。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应根据当地实际,合理确定旅游设施的生态设计,如设施的建设点应与游览地保持合理距离,设施的外观形态与流域特色景观相协调。
1.5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发旅游资源
资金缺乏是景观旅游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为解决资金不足,可以组建漓江流域特色旅游股份公司,实施资本运营。也可以从现有旅游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漓江流域特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漓江流域特色景观意象开发建设策略
2.1强化景观“可辨性”
在漓江流域特色景观开发中,通过路线设计将古村落、古民居、民族村寨等一系列具有可辨性的景觀贯串,并强化特色建筑、古树、古桥、碑楼牌坊、民族服饰等漓江流域特色景观融合漓江流域特色自然景观环境,使其成为漓江流域特色意象重要的承载空间。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聚落的可辨景观——寨中心鼓楼与寨门口风雨桥,应加以视觉强化和重点开发。鼓楼多建于寨之中心,一姓一楼,是家族聚集议事之地,最能反映其家族兴衰,也是述诸于视觉的最直观的文化景观。风雨桥建于村头寨尾,建筑风格独特,集亭、廊、楼、阁、塔于一体,是村寨最为重要的寨口建筑,是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公共建筑。
2.2维持景观“原真性”
保护漓江流域特色民俗风情景观原真形象,避免过度舞台化、商业化、虚伪化开发。以三江侗族及融水苗寨为例,依托当地丰富的侗歌、苗舞资源,充分挖掘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景观,形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风情景观系列产品。通过景观情境塑造法,动态展示侗族民俗风情景观。如,拦门酒仪式。侗家姑娘在寨子入口处拦门设酒,以歌舞为先,后又奉上侗家米酒,既表吉庆,又表慰问。寨中也设立原生态文化演示活动,村民身着传统服饰,分区在寨中的特定舞台处,按规定时间给游客展示具有自家特殊文化风俗的歌舞、布置、生活、生产等场景,使游客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特有风情。
2.3保持景观“乡土性”
漓江流域特色景观生态旅游最吸引人的魅力就是其乡土性。对游客极具吸引力的就是本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乡土气息的原生性。漓江流域特色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确保乡土氛围的原真性,展现其独特魅力。在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可依托乡土自然环境,营造漓江流域特色田园景观意境的乡土性,将各类农作物生产情景同漓江流域特色特有景观相结合,开发漓江流域特色农事活动和农耕文化等动态景观,展示各种参与性体验性较强的农事活动。
3结论
漓江流域特色景观的生态开发策略,是基于生态旅游视角的切人手法。生态旅游核心是是旅游行为与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地自然环境的互动互适关系,立足当下环境生态良性互动,放眼未来环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