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信号分子及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2019-07-02王晨
王晨
摘要:NO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激发苯丙烷代谢途径,刺激植物过敏反应的发生。植物体内NO产生途径有NOS产生途径、NR途径、非酶促途径3种。本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No;抗病反应;抗氧化酶;苯丙烷代谢;过敏反应
NO是一种不带电荷的气态自由基,具有亲脂性,能通过生物膜快速扩散,它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气体分子。近年来研究表明,NO在植物生理活动中也起着关键枢纽作用,参与植物种子萌发、叶片生长发育、气孔运动、呼吸作用、光形态建成以及抗病防御反应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NO在植物体的抗病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1NO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自1998年Dumer等发现NO是植物的一种防御信号以来,目前已在多个植物——病原物互作体系中发现感病植物体内NO含量大量进发。Nakatsubo等和Foissner等利用NO特异性荧光探针技术,发现疫霉(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的真菌激发子处理烟草表皮细胞后,几分钟内NO诱发的荧光在胞内多个部位即可检测到,而用NO的清除剂或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抑制剂同时处理可以抑制荧光产生。
研究表明,植物体内NO具有双重的生理效应:当胞内NO浓度过高时,NO作为一种自由基,可作用于细胞膜、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导致膜脂过氧化反应,还可与O2-相互作用生成大量的ONOO-,后者质子化再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过氧亚硝酸(HOONO),破坏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而适当浓度的NO可作为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植物抗性基因和防卫基因的表达、诱导寄主过敏反应等途径参与调控寄主对病原物的应答反应。
1.1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为有效防止自由基对植物细胞的氧化伤害,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防御机制,以维持体内的自由基处于一定的浓度范围,该机制包括酶促和非酶促抗氧化系统。非酶促系统包括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胡萝卜素、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酶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peroxidase,APX),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ono-dehy-droascorbate reduetase,MDH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etase,DHAR)等。一般认为,植物体内抗氧化能力越高,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越强。研究表明,NO可以诱导植物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大量升高,提高植物抗性。Sunita等研究发现,NO可以提高盐胁迫下鹰嘴豆体内CAT和APX活性从而缓解植物盐害效应。Hu等发现,NO可通过调节小麦体内抗氧化酶、SOD、CAT活性提高重金属铜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率。Urszula和Sylwia等研究发现,番茄——灰霉菌(Botytis cinerea)互作中,外源NO对番茄体内CAT和APX酶活性具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NO还能提高感病大豆、烟草体内抗氧化酶GST基因的转录表达。
1.2激发苯丙烷代谢途径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是一种重要的植物防御酶,是苯丙烷衍生物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关键限速酶㈣。查尔酮合酶(chalconesynthase,CHS),是类黄酮和异黄酮衍生物抗生素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酶,在植物抗病反应中也起重要作用。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tisis-Related Proteins,PR-蛋白),是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产生的一类诱导性蛋白质,具有抗蛋白水解酶、几丁质酶或β-1,3葡聚糖酶特性,可抑制病原菌对寄主细胞壁的降解作用而有效抵御侵染。拟南芥基因表达分析显示,NO能诱导抗性基因pal、chs转录水平提高,而抑制NOS活性能显著降低PAL和CHS的积累。向大豆悬浮细胞中添加L-NAA(NOS合成酶抑制剂)可明显减弱由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诱导的pal基因的表达;相反,SNP可诱导pal基因的转录,而且这种诱导作用可以被NO专一性的抑制剂cPTIO所抑制。水稻——稻瘟病互作的研究中表明,NO供体可以诱导水稻悬浮细胞抗性基因pal、prl的转录水平,并且这2个抗性基因转录的强度随着NO供体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使用NO清除剂都可以抑制这2个抗性基因的转录。在马铃薯一疫霉互作体系的研究中表明,NO供体还可诱导马铃薯植保素的积累,而NO清除剂PBITU几乎可完全抑制植保素的产生。
1.3诱发植物过敏反应
植物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是植物和病原物不亲和互作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抗病性反应。它是指植物细胞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侵染点周围及邻近组织细胞主动快速死亡,导致病原菌营养匮乏,从而限制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扩展的一种防卫反应。Levin等发现,白粉病菌(Blumeria graminis Lsp.hordei)可诱导大麦表皮细胞短暂的NO暴发,且发生在HR反应之前嘲。用无毒丁香假单胞菌侵染拟南芥,可诱导拟南芥HR反应,若同时用哺乳动物NOS的抑制剂处理叶片,则可以阻断这种过敏性反应。
2植物中N3产生途径
研究表明,植物中NO合成主要有3种途径:NO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途径,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R)途径,非酶促途径。
2.1 NOS酶途径
哺乳动物中,NO大多来源于NOS途径,是一类细胞色素P450相关的二聚体酶。研究表明,NOS能在黄素单核苷酸(navin mononucleotide,FMN)、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n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FAD)、四氢叶酸(BH4)、钙调蛋白(CaM)催化下,以NADPH和O2为底物,转化L-精氨酸生成L-瓜氨酸和NO。多个试验表明,采用哺乳动物NOS抑制剂可抑制植物体内NO含量。如细菌很快诱导大豆悬浮细胞中NO产生,且L-NNA(哺乳动物NOS抑制剂)可有效抑制NO合成;Foiisner等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来自疫酶(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的激发子可诱导烟草中NO释放,且烟草中的NOS活性可被L-NMMA(哺乳动物NOS抑制剂)抑制。
2.2 NR途径
研究表明,NR可催化2个电子从NADPH/NADH上转移到硝酸盐中,还原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进一步还原最终生成NO。Rockel等发现,菠菜叶片中的NR,在离体和连体的条件下均有催化亚硝酸盐单电子还原合成NO的活性。Yamamoto等还发现,受真菌侵染后马铃薯块茎上NR转录出现瞬时增加,这说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中NO的大量积累也可能来自NRm。
2.3非酶促途径
非酶促反应主要是指氮的氧化和植物代谢之间的化学反应。研究表明,NOd在酸性和还原性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而抗坏血酸盐、L一半胱氨酸、NADPH和其他硫醇类物质可促进该反应的发生。Bethke等采用NO荧光探针技术发现,NO能在大麦糊粉层培养细胞中迅速合成,并且伴随着培养基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减少而减少,而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剂(如ABA及一些酚类物质)则能加快NO产生。另外,植物自身也可通过硝化和反硝化、固氮或呼吸作用氧化N02产生NO,如灯心草、银杏的叶片可吸收N02,然后以NO的形式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