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与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研究
2019-07-02蔡丽茹杜志威
◎ 刘 炜 蔡丽茹 杜志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作为中国“第三城”的广州,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在世界权威城市评级机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发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广州被列为Alpha-级(表1),已经进入全球一线城市行列。2017年12月6日在广州开幕的《财富》全球论坛,更是将广州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到了顶点。然而,尽管近年来广州的全球影响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与伦敦和纽约(Alpha++级)、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巴黎、东京、迪拜(Alpha+级)等全球顶级一线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么,决定城市全球影响力的因素和机制是什么?广州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现有的研究中,全球城市网络理论是当前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全球城市研究的主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将全球所有城市看作由不同类型的网络链接而成的城市网络,各种要素流(比如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在网络中的城市节点之间不断流动、集聚和扩散,比如由全球创新城市和区域构成的全球创新网络、由全球航空枢纽构成的全球航空网络等。其中,网络结构中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较强,在整个网络中具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节点被称为枢纽或者核心节点。比如伦敦、纽约、东京等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和商业网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备强大的资本、信息、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能力。
表1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评定的世界一线城市
在这种背景下,2016年广州提出要着力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大力推进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三大战略枢纽建设。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强调,城市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联通性直接决定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广州需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产业网络、创新网络、人才网络、生态网络,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效应。那么,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广州在全球航空、航运和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应该如何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怎样提高广州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当前已再全球城市网络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广州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概括来说,枢纽型网络城市就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因具备关键的全球性功能而处于枢纽地位,同时具备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城市,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全球性功能、强资源配置能力和高网络通达度。
(一)枢纽型网络城市须具备关键的全球性功能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一些城市脱颖而出成为枢纽的主要原因是具备了关键的全球性功能。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城市功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枢纽型城市,比如金融枢纽、航运枢纽、商业枢纽等。举例来说,伦敦、纽约以其强大的金融产业成为全球金融枢纽,新加坡、上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港口条件和产业基础成为全球航运枢纽,香港和迪拜以其强大的商业和旅游业成为全球商业枢纽,米兰和巴黎则以其强大的时尚产业成为全球时尚枢纽等。
(二)枢纽型网络城市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的日益普及,资本、信息、人才和技术等资源和要素在全球各大城市不断流动、集聚和扩散,不断改变着全球城市体系和网络格局。与一般节点城市不同,枢纽型网络城市必须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具备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才能将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信息、人才和技术在本地快速实现集聚、重组和扩散,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汇聚的高地。
具体来说,资源的配置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图1):资源集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扩散能力。资源集聚能力通常与城市的产业密切相关,城市的产业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其在全球范围内对于该产业要素和资源的集聚能力,比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强大的金融产业,使其成为全球金融资本、人才、信息汇聚的中心。资源整合能力是指城市开发利用资源,使其效率最大化的能力,这不仅取决于城市的产业规模和水平,还与市场发育水平、经济社会制度、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城市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资源扩散能力则是指城市向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其他城市输出和传递资源的能力,与城市腹地范围、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程度、城市交通网络完备程度等密切相关。
(三)枢纽型网络城市必须具备高网络通达度
高网络通达度是指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联系度和连通性。枢纽型网络城市只有具备较高的网络通达度,才能让资源和要素便捷地在本地集聚和重组。根据城市网络联系的要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和交通网络联系;第二个层次是信息网络联系;第三个层次是文化、教育、市场与创新等社会性网络联系。因此,高网络通达度首先意味着城市必须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条件和一流的全球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全球交通和物流网络中的枢纽;其次,城市必须具备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信息高地而非信息洼地;最后,城市的文化必须多元化,并具备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引全球不同的人群和文化在本地交汇,继而通过全球不同的人群群体形成全球性的社会网络联系。
图1 枢纽型网络城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广州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广州在全球航运网络中的地位与存在问题分析
1. 从规模和趋势来看,广州在国际航运网络中已经处于一线地位
根据中港网(chineseport.cn)发布的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统计排名(表2),2017年,广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3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7。从增长趋势来看,广州港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受全球经济发展持续走弱的影响,目前世界各大港口总体呈现增速下滑的趋势,比如香港港和新加坡港,两者的集装箱吞吐量数量分别从2014年的2223万标箱和3387万标箱下降到2017年的2076万标箱和3367万标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度上升,从2014年的1616万标箱快速增长至2017年2037万标箱,平均增长率超过8%。这说明无论从规模还是趋势上看,广州港在国际航运网络中已经属于国际性的大港和航运中心。
2. 广州港面临着珠三角及国内其他港口的激烈竞争
尽管从规模和增长趋势看,广州港在全球范围内上升态势明显,已经进入国际一线港口的行列。然而,从地理区位来看,广州港实际上面临着国际贸易业务更为成熟的香港港和深圳港在转口贸易、物流运输、仓储等多个产业领域的竞争,产业同质和功能重复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如此,在全国范围内,广州港还面临着成长型港口宁波港、青岛港、天津港的挑战。比较近10年主要竞争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增长速度,广州港的年均增速为8.95%,而宁波—舟山港(11.23%)、天津港(7.23%)的增速与广州港的增速接近,呈现较强的发展势头(图2)。
3. 广州在全球航运枢纽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
一方面,广州港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目前南沙疏港铁路尚未建成,依托海铁联运的内陆货物需要在黄埔通过驳船中转,未能形成完善的集疏运体系,内河水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广州港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仍然较为滞后,物流运输、仓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港口管理制度创新滞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与香港相比,广州在港口经营管理、海关监管、自贸区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亟须通过制度创新提升通关效率和监管服务水平。
表2 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排名
图2 2017年我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对比
(二)广州在全球航空网络中的地位和存在问题分析
1. 从全球来看,广州白云机场在全球航空网络中处于第二梯队
2017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为6584万,位列全球第13位(图3),总体上处于第二梯队,与北京、上海和香港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北京、上海和香港已经成为国际旅客在中国出入境的三大主要选择,特别是在香港已经基本确定其全球航空枢纽地位的情况下,在整个华南区域范围内对国际航空旅客形成了较强的垄断效应。尽管如此,广州机场近年来增长态势不错,国际化的趋势愈发明显,2016年广州白云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达到1511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11.26%。
图3 2017年世界前20位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
从国内来看,广州白云机场目前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香港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位居全国第4。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州在国内机场中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可能更高。通过航线大数据对始发城市、到达城市、日期等指标计算国内机场的连接度指数和航线密度指数,广州白云机场的连接指数为128,机场密度为9182,两者均位列全国第2,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图4)。
2. 广州机场的硬件和软件都与国际一流机场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是硬件上的差距。目前大多数全球一线城市采用的都是多机场系统,但广州仍然采用的是单机场系统,在机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效率提升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表3)。此外,连接广州北站等高铁站的快速交通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空铁联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的差距是软件上的差距。与香港机场相比,广州机场在路线经营、航空服务、物流管理、机场管理等制度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机场服务能力和水平。
图4 国内机场连接度和航线密度指数排名
(三)广州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与存在问题分析
1. 从全球来看,广州尚未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士国际商学院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广州仅位列全球第63位,而深圳—香港、北京和上海分别位居第2、第7和第19位(表4)。
澳洲智库2thinknow的Innovation CitiesTMIndex(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运用文化资产、人文基础设施和具有网络的市场三大类指标来衡量并评估一个城市促进和培育创新的潜力。结果显示,2017年广州属于第二层级,在全球500个城市中位列第97名(表5)。从两份较为权威的创新评价报告来看,广州的城市创新能力与全球创新城市仍有较大的差距,尚未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
2. 广州城市创新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短板
广州是华南地区创新平台和资源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等最为集中的城市,但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竞争力却远远不如深圳。究其原因,一是广州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上起步较晚,规模以上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不足,尤其缺乏本土科技巨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与深圳城市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华为、腾讯、中兴等科技巨头企业是PCT专利的主要贡献者)不同,广州PCT专利贡献量最大的机构是华南理工大学;二是政府有针对性地打造和培育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链条起步较晚,特别是科技金融和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广州的成果转化能力较弱,高校和人才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创新制度环境仍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无论是企业和人才政策、金融政策还是成果转化制度,广州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急需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全社会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因此,广州要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目前条件尚未成熟,未来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表3 2017年全球多机场系统吞吐量统计
表4 全球主要科技聚落和PCT专利排名
表5 全球主要创新城市排名
四、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与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思路与策略
(一)基本思路
通过对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内涵特征,以及广州在全球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网络中的影响力与短板分析,本文认为广州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与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循规律、抓机遇、补短板”。
1. 循规律
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仍然要遵循和把握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的一般规律和经验,从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的三大能力——资源集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扩散能力入手。提升资源集聚能力,需要广州积极通过塑造优势,培育和强化全球性功能,以全球性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企业、人才、资金和信息;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则需要通过引进跨国公司等全球性组织和培育本土的全球性组织来实现,通过全球性组织的培育和引进来提升资源利用和整合效率。同时,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释放各类企业、组织和人才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提升资源扩散能力,则需要通过建立面向全球的、高密度、高通达度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和网络,以及建立多元化人群的全球社会网络来获得。
2. 抓机遇
在建设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和把握规律,还需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融入区域发展的大局。现阶段国家着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广州建设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是重大利好和契机。一方面,通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可以加强与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产业合作和经贸联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全球竞争和分工的核心和门户城市;另一方面,广州在建设全球航空和航运枢纽中面临的与香港、深圳的产业同质和功能重复问题,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框架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解决,共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航运和航空中心。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也可以通过香港和深圳的对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枢纽。
3. 补短板
在全球航空和航运枢纽建设上,一是弥补“硬件”短板,即加强和完善各类航空和航运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弥补“软件”短板,通过制度创新完善航空和航运领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全球科技创新枢纽的建设上,一是要加快引进和培育全球高科技创新企业和人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二是要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链条,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和完善良好的创新创业制度环境。
(二)策略与建议
1. 塑造优势,承载和强化全球性功能
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承担全球性的功能,从而能够对全球性的资源实现集聚、整合和再分配,而全球性的功能需要通过塑造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优势而获得。比如纽约和伦敦都是因为承担了全球金融中心职能才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核心枢纽。这种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优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和城市自身的发展动态变化的。一些城市虽然起点较低,发展时间短,但如果能够看准全球化中的机遇,积极塑造自己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优势,往往也能够逐渐承担全球性功能而成为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举例来说,深圳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其重要原因就是通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全球IT硬件产业的研发、生产和交易中心。深圳的IT硬件产业以IT产品和零部件的贸易起步,逐步转向生产,经历过“山寨”和模仿阶段,最终成功实现了向研发和创新阶段的转型,诞生了华为、中兴等全球性的IT硬件产业巨头和一大批IT硬件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诸如大疆、大族激光等,华强北IT硬件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品和零部件集散和交易中心之一。在这种背景下,高通、英特尔等国际IT硬件巨头纷纷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Haxlr8r、Fab Lab等全球IT硬件孵化机构也纷纷入主深圳。同时,深圳大量本土企业开始在硅谷、128公路等全球IT产业创新中心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强了深圳与全球创新网络的联系,推动深圳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
与北京、上海和深圳相比,广州目前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优势并不突出,需要积极打造优势,继而逐步承载和强化全球性的功能。从广州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两个方面具备一定的全球性功能,需要进一步予以强化,使其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更加凸显。
第一,全球商业、贸易和会展中心。广州拥有“千年商都”的称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和集散地,同时也是全球性的会展中心城市。广州在国际国内专业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市共有978个专业市场,占全国专业市场交易总额的1/7,六成以上专业市场影响力覆盖华南,约160个辐射全球,纺织服装、中药材、塑料、水产品等行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州价格”。同时,广交会作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来自全球的贸易企业和商人云集广州。因此,未来广州应进一步扶持和促进在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批发零售、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并引导产业面向全球,走向时尚设计、广告咨询、媒体发布等高端领域,稳固并加强全球商业、贸易和会展中心的地位。
第二,正在兴起的全球航运和航空中心。广州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虽然在航运和航空枢纽建设上与香港和深圳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和功能重复,但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广州是整个华南地区高铁网络的枢纽。在高铁逐步取代航空成为国内外游客和商务人士进入中国内地的主要交通手段的大背景下,广州在全球航空和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将大大提升。其次,广州背靠珠三角这个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能够为全球航运和航空中心的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流和物流,这是广州建设全球航运和航空枢纽最坚实的基础。最后,相比香港和深圳发展全球航运枢纽受到土地资源和空间的约束,南沙自贸区以其良好的发展空间具备了发展全球航运枢纽的一切条件。
除此之外,广州还应培育潜在的全球性功能——全球科技创新枢纽。尽管目前广州尚未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但广州仍然具有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枢纽的潜力。一方面,广州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集聚的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大概占了全省的70%,人力资本的规模和质量在整个华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尽管发展相对滞后,广州仍然积累了一定的高科技产业基础,特别是在IT软件产业、汽车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只要弥补了在科技创新链条和制度环境方面的短板,广州仍然具有建设全球科技创新枢纽的后发优势。
2. 创造条件,吸引和集聚全球性组织
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从宏观上来说是承载和强化全球性功能,从微观尺度来说则是吸引和集聚全球性组织。全球性组织是全球资源集聚、整合和再分配的直接主体,按其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经济类组织,包括跨国公司、全球金融机构等;二是政治类组织,如联合国相关机构、各国领事馆等;三是社会文化类组织,如绿色和平、无国界卫生等。
这些全球性组织是城市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跨国经济类组织是全球化时代资源在全球流动的主要推动者。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开展研发活动、雇佣人才从而推动资源和要素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全球流动,纽约、伦敦和东京等都是全球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城市;另一方面,政治类和社会文化类全球组织也可以通过各类机制来配置全球资源,提升城市的全球化功能。比如瑞士小城日内瓦,云集了诸如世界贸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在内的247个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全球性事务和活动,推动日内瓦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除此之外,由各类国际知名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策划举行的国际会议包括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财富论坛等,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全球相关组织和人才到会议举办城市,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达沃斯、博鳌等。
从广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常驻广州的全球性组织的规模和数量相比国际一线城市仍有一定的差距。以跨国公司为例,世界500强企业的外国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的有67家,上海有59家,深圳有5家,而广州仅有2家;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总部位于北京的有54家,上海有8家,深圳有6家,广州仅有3家。与此同时,常驻广州的国际知名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也屈指可数。因此,广州要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必须大力创造条件,吸引和集聚各类全球性组织,包括举办各类全球性会议,比如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和2017年的广州《财富》全球论坛,都大大提升了广州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3. 内通外联,扩展和完善全球性网络
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必须具备全球性的内外部网络,主要包括全球性的航运和航空网络。从广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全球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的基础。在航运枢纽建设方面,目前广州上升的态势较为明显,与“一带一路”沿线有集装箱货物贸易往来的国家已经达到10多个,货物对接主要港口达20多个。同时,在部分航线上比如非洲,已经超越了香港和深圳。未来,广州一方面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扩展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线,加强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应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与香港、深圳在航运领域的对接合作,变竞争为竞合。事实上,广州、香港和深圳完全可以通过建立“港口联盟”和产业协作平台,共同建设全球一流的航运枢纽。与此同时,以南沙自贸区为基地,建设港产城一体化的全球航运大都市区。
表6 珠三角地区主要港口的国际航线数量
在航空枢纽建设方面,尽管白云机场目前在全球航空网络中仍处于第二梯队,但上升态势已经十分迅猛(表6)。随着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启动,预计在2020—2025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7500万~9500万人次,吞吐量将进入全球前10。与此同时,广州已经开始多机场系统建设,有望在未来10年建成多功能、一体化和分工明确的多机场系统。接下来,广州首先要加强机场与高铁枢纽之间的联系,形成空铁联运效应,强化广州在全球航空网络中的优势;其次,同样要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深圳和珠海三大国际机场的对接合作,在机场建设、业务开展和产业发展上形成分工协作,共建全球一流的航空枢纽;最后,要加强临空产业的发展,包括临空制造业、物流业、高科技产业等,以产兴城,建设全球航空大都市区。
4. 兼容并蓄,培育和融入全球文化
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作为全球企业、组织和人才汇聚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包容性极强,强调人人共享,体现和融入全球文化的城市。纵观纽约、伦敦等全球一线城市,无一不是多国家、多种族人群汇聚的城市,同时,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是高度国际化的。这一点在广州的邻居——香港身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香港作为我国内地与国际接轨最紧密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甚至城市标识等都是高度国际化的,英语在香港也是非常普及的语言。
基于此,广州要建设全球枢纽型网络城市、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必须培育包容性强、接纳和融入全球文化的城市文化,并将这种文化理念灌输到城市居民中去。第一,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要同全球城市接轨,体现在医院、学校、城市标识等多个方面都要逐渐国际化;第二,提升城市的开放化程度,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包容地接纳来自全球各地的种族人群;第三,要向城市居民逐渐宣传推行国际通行的城市文化和理念,提倡城市居民讲国际通行语言,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接待能力。